2007教育專業年十大願景
口號: 優質卓越、精緻創新
l 專業經營 優質校園
l 專業領導 行政創新
l 專業教學 提升品質
l 專業學習 開發潛能
l 專業體育 健康城市
l 專業輔導 全人教育
l 專業社教 終身學習
l 專業藝術 美感教育
l 專業資訊 學習無限
l 專業成長 國際交流
相信每位為人師表的帥哥美女一定不會忘記在這個部落格的文章下回覆ㄧ句感謝,你的感恩讓在下能更有動力長久地經營部落格服務各位!懂得感恩的你,我會回饋更多的。感謝了!
2007教育專業年十大願景
口號: 優質卓越、精緻創新
l 專業經營 優質校園
l 專業領導 行政創新
l 專業教學 提升品質
l 專業學習 開發潛能
l 專業體育 健康城市
l 專業輔導 全人教育
l 專業社教 終身學習
l 專業藝術 美感教育
l 專業資訊 學習無限
l 專業成長 國際交流
漫談分裂型人格違常症
他總是沉默不語。獨來獨往是他的特徵,微笑無言是他的記號。
即使已經開學了一個月,即使已經升到了國二,班上跟他說過話的人還是用指頭就能夠算的出來——甚至不必用到兩隻手,一隻手的手指頭就夠算了。
不知誰給了他一個稱號:「影子」。這個稱號道盡了大家心中對他的感受——他幾乎就像個影子一樣,老是在那裡,一個人思索著什麼些東西,問他他也說不太出來,但他就是繼續在那邊思索。思索著些什麼呢?曾經有人好奇地問他,他只是淡淡地說:「一些宇宙人生的道理。」
他的存在,似乎意味著另一種人存在的可能性。不主動跟別人講話,不主動參與大家的活動,但也從不反抗團體一致決議的活動。
曾經有人硬是想要跟他談話,就大落落地坐在他面前,跟他聊起了家裡的事情,他起先有點驚慌,不知所措,直覺反應就是想躲起來;後來發現其他同學也站在他旁邊,正等著他的回覆。他似乎意識到自己並不容易輕易就能躲起來。這時,他頓了頓,輕描淡寫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下課後,回家,吃飯,看點書,睡覺」。
這樣的回答完全沒有辦法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大家起鬨起來,想要他多說點什麼。但他講來講去,老是同樣的這幾句話。後來,大家開始意興闌珊,紛紛離去。最後剩下他一人還坐在那裡。他似乎也不以為意,神情自若地保持原姿勢繼續坐在那邊。也不見難過、興奮、憤怒、或是悲傷的情緒。
唯一比較明顯的情緒反應,是出現在國一的時候,曾經有位年輕的老師想打開他的心扉,她花了不少的時間與患者建立關係,起初患者的反應都是很冷淡,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女老師並不氣餒,患者反倒有些奇怪,好奇地回看的,但也沒有說些什麼。過了一個多月,患者突然跟女老師說了一些事情,都是很片段的語句,連在一起都沒什麼意義,但是跟患者目前的情境卻有些關聯性。似乎,患者喜歡活在自己內心的世界,也不喜歡別人打擾。他要一個人慢慢去體驗。
後來,大家都了解了他的這種個性,也就慢慢適應了。他在班上既不會作怪,也不會搗蛋,更從來沒有惹出麻煩過,該做的工作他還是做了,所以別人也不能說他怎樣。他不過是少朋友、特立獨行罷了。
他的父母跟其他人也是一樣,起初對於他的狀況很擔心,一直擔心他是不是自閉症、智能不足,或者是什麼奇怪的疾病。但是從他的學業功課來看,也都在中等以上,學校的生活、校規也都能遵守。父母就不知道該怎麼向人求援。「我的小孩怪怪的!但是他的表現還不錯!」——這樣的話他們還是說不出來。
學校的智力測驗似乎為這樣的狀況做了一些澄清。智力測驗結果,發現他的智力正常,認知與定向都還可以。但是他的現實感狀況不佳,對於真實與內心想像的事情區分比較不容易。他可能把外界的事情當成是自己內心發生過的事,也可能把自己心中想過的事情當成是別人做過的事(其實並不曾發生過)。他對於社交活動具有畏懼心理,但他又不是很想去認識別人。跟一般社交恐懼症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並不像社交畏懼症的人那麼想跟人接觸。他很能夠容忍目前的生活。
國二以後,有一位輔導老師在一次座談會之後,學到了一種特殊的疾病,即所謂的精神分裂症。老師拿起衛教文宣,依照上面的說法與患者核對症狀,之後就有點擔心,他是不是罹患精神分裂症?
老師將這樣的疑慮與其他老師討論,大家越說越擔心,後來還是推舉他的導師去與他的家人討論。他的家人倒也頗為支持,原來,他們也曾經擔心過。後來,導師與家人討論過,決定由他媽媽帶他到精神科就診。患者雖然不認為有這必要,但也未特別抗拒。最後,就在半推半就當中,患者到了某家精神科的門診。
精神科醫師經過詢問後,了解到他的社會功能狀態與他的過去病史。細心的醫師還問清楚這年紀(青少年)常用的安非他命、快樂丸等。但是患者都否認了,從家屬的旁邊觀察中,也看不到患者使用這類毒品的傾向。
最後醫師下了個診斷——「分裂型人格違常」。並未建議使用藥物,只需要父母針對此事特別關心即可。
什麼是「分裂型人格違常」呢?或者說,什麼又是「分裂型」?是「精神分裂」嗎?什麼又是「人格違常」呢?
分裂型人格違常是人格違常的一種。它雖然稱之為「分裂型」,但與精神分裂之間卻無甚關係。
所謂「人格違常」,指得是一種人格上的變異,造成患者自己與他人痛苦。所謂人格,指的是人類對於許多事情、刺激所做出來的反應,這些反應之間往往有其關聯性與其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一整組的刺激與反應的結合。
舉個例子來講。有人的人格是趨向於「完美性格」。這就是意味著:它在工作場合中,可能追求完美表現;在求學階段,可能要求自己更加勤奮,也達到更高成就的標準;在休閒娛樂上,它可能高度計劃,然後就要求根據計劃來實現這些娛樂。像這樣,不同事件上,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特徵雖不太一樣,但是加總起來,卻具有一定的規則性,也就是說有個共通的主題。這主題就是「完美性格」。在人格傾向上,可能被歸類於「強迫型人格」。
每個人都有人格,有人格是非常正常也非常重要的。透過人格特徵,人們才能讓別人理解他(「這個人就是xxxx….」),人們也才能就此認定自己。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容忍自己的人格,也會設法去容忍其他人的人格。但在少數時候,人格的特質卻太過極端,因此造成自己的痛苦,或是造成其他人的痛苦。這時,就得稱之為「人格違常」了。
諸如先前例子中的完美性格者,倘若他過度要求表現,因而造成同事與他配合上的困難,他又老是用憤怒來還擊其他人的不配合,這下子,他就會造成其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這時,就變成了「人格違常」。
人格違常有很多種,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也就是A大類、B大類、C大類三等。A大類的人格違常以妄想、怪異、退縮、缺乏社交、自我中心為主軸。包含:「妄想型人格違常」、「分裂型人格違常」、「精神病型人格違常」
B大類的人格以變化、不穩、情緒化、自我中心為主軸。包括:「反社會型人格違常」、「自戀型人格違常」、「邊緣性人格違常」、「戲劇性人格違常」。
C大類的人格違常以焦慮、緊張、依賴與逃避為主軸。包該「畏避型人格違常」、「依賴型人格違常」、「強迫型人格違常」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難以歸類的人格違常,諸如「被動攻擊式人格違常」等。在隨後的章節中,我們將一一討論。
回歸到本文的患者。患者從小就出現退縮,少與人互動,少講話,多沉浸在內在的幻想當中,與別人的距離相當遙遠。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裂型人格違常。
它與精神分裂症等病最大的區別在於。分裂型人格違常只是「人格」——或者說「個性」上有問題,未必代表患者有精神疾病。分裂型人格違常患者不會有幻聽、也不會有幻覺或妄想,他對於真與假還是具有判斷的能力。也能理會自己在做些什麼。
這類患者多半是從童年早期就開始發展,等到青春期後,就已經構成了整體人格架構,難以改變。患者把自己的慾望、情緒、期待轉向內在經驗來抒發,所以從外觀上來看,這樣的人是很「冷」的,但是又不會像「精神病型人格違常」那樣有太過怪異的行為。
一如其他的人格違常,分裂型人格違常也多半找不到病因。雖然說,具有部分的遺傳傾向,但也不是有這類疾病的人就會普遍生出這樣的下一代。可能是遺傳因子外加社會壓力與自我成長的障礙,才共同塑造成這樣的人格。
在長期的觀察下,這類患者轉變成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的機率並不會提高,所以倒也無須特別擔心。患者需要的不是藥物的治療,而是一個妥善的照顧環境,與能夠諒解它,接受他的親友支持系統。在協助這樣的患者時,最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並無能力給予你的關懷太多的反應,所以,你很有可能會有「一張熱臉去貼到冷屁股」上的感覺。無須氣餒!這不是患者所期望的。事實上,許多患者在內心都會感謝其他人給予的協助,也都很清楚別人對它的善意,它只是無法用足夠強烈的言語或情緒來回報給其他人而已。
部分患者在長期的生涯中,可能會因為社會適應障礙而造成憂鬱的現象,也可能會有焦慮的現象。無論是憂鬱、焦慮,都是以症狀治療為主。抗憂鬱劑可以治療憂鬱症狀;抗焦慮劑可以治療焦慮現象。
倘若有人可以與患者連結成一個患者可以信任的關係,那麼,也許藉由這關係,就能改變患者的社交技巧。患者的人格部分並不容易改變,但透過社交技巧的提昇,它與這個社會的契合度將會提昇,也間接減低別人與自己的痛苦。這是治療分裂型人格違常的目標。
是天才?還是瘋子?難以捉摸的B型人格
在現代人格理論上,人類可以大略區分成三大人格群:A型人格、B型人格與C型人格。三個人格群底下各自可細分成多種人格,而每一種人格又具有不同的人格屬性,透過當事人身處的環境,這些屬性會跟心理防衛機轉發生互動,最後才展現成為一個個別的動機,並且在團體動力的調整下,形塑成一組特定的行為。這在個人行為分析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有著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基因、同樣的胎教、同樣的成長經過,從幼稚園到大學都唸著同樣的學校,但在面對研究所考試失常而落敗的經驗時,兩個人的表現可能截然不同:哥哥可能加倍用功,堅持下去;弟弟可能直接放棄,改考其他的研究所。哥哥會說:「我相信我可以,只是努力不夠,我再努力一年,應該就沒問題了。」但弟弟會說:「我已經這麼努力,但是還是落榜,我不知道什麼原因,總之,我不想浪費一年的時間重考。說不定,別的研究所反而比較有前途。」
兩個人有兩番話,各自有理,但結局卻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人格的影響。哥哥的人格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但是對自己比較沒信心,所以採取保守的作風;弟弟的人格比較浪漫,對未來有憧憬,對自己也比較有信心,所以大膽的投入另外一個領域。上述的分析,都是人格屬性,專屬特定人格,即便是兄弟,彼此也是學不來。
想想看:倘若哥哥決定改換跑道,那他會怎樣?他一定很焦慮。因為信心不夠,面對全新的科系,他很難適應;而弟弟若繼續堅持下去呢?那他一定很沮喪,他不明白:自己幹什麼要白白浪費這一年的青春?不同的人格會有不同的屬性,而影響心理防衛機轉與調適策略:「天涯何處無芳草?」弟弟可能這樣想,這就是弟弟的心理防衛機轉。而換跑道就是弟弟採取的調適策略。哥哥呢?他可能會想:「更加努力,堅持下去就可以了。」這就是他的心理防衛機轉,而決定重考,就是他的調適策略。當然,到最後會怎樣?還得碰碰運氣,加上社會的影響。譬如說:如果家境很不好,那兩個人可能同時都放棄考研究所,而直接投入職場,賺錢貼補家用。
倘若把細微的影響去除,用最簡化的模形來分析,思考決策模式分析將會如下:
客體形成 → 組織人格結構 → 展現特定人格屬性 → 運用心理防衛機轉與調適策略 → 受到團體動力影響 → 表現為外在行為。
第一步驟是「客體形成」。這部份筆者將略過,因為太過艱澀,即便精神科醫師也未必要懂,除非是專攻心理治療學或精神病理學者。
第二步驟就是「人格結構」的誕生。不管A, B, C三種人格群底下的人格,都可以粗略分為「人格已經完成」與「人格尚未完成」兩者。後者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來源。A型人格群顯著冷靜,對外界不關心,喜歡獨處,但是也擔心別人會害他。這一型人格群最少,通常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不過,這類人格群者,非常適合研究室裡沉悶的工作,倘若又僥倖配上一個超高智商的腦袋,那前途幾乎難以限量。愛因斯坦就是這類典範。
C型人格群底下有很多人格類別,本身也占了社會的絕大多數。共同特色是容易緊張、固執、不知變通、缺乏想像力。這類人士由於太多了,筆者不打算特別舉例。
本文將聚焦在B型人格群上面。因為B型人格是社會中的少數,但比A型人格活躍多了,人數也顯著較多。這人格群可分成四種屬性,倘若有哪一種屬性明顯比其他屬性強烈的多,可以乾脆就將該屬性納入診斷中。
B型人格群有四個屬性,每一個都可以單獨存在,但是通常都會一起出現,只有比重不一而已。這四種屬性分別是:「戲劇性人格」、「自我中心人格」、「反社會人格」與「邊緣性人格」。
B型人格群幾乎都是心思很細膩,工於心計的。他的特徵有下列幾點:
1. B型人格者,可以同時又愛又恨一個人或一件事情(同時喔!)
2. B型人格者,很容易分化群眾,他們具有高度煽動力,以及明顯且不合理的假想敵。所以,B型人格只要成功,若非是眾人詠戴之「聖雄」,就是萬夫所指的「撒旦的化身」。
3. B型人格者的意見改變之快,往往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別人會誤以為是當事人搞鬼或背叛,其實不是,只是人格使然──B型人格者根本不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4. B型人格者不太會受到社會規範的限制,他們討厭權威,但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很渴望成為權威。所以,社會地位低、資源少者,就是地痞流氓的頭頭;相反的,倘若社會資源多者,即便當上總統也不奇怪。現在台灣總統毫無疑問就是B型人格,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何嘗不是有一大票B型人格混在其間。
5. B型人格通常不畏懼失敗,毅力十足,但是只會做表面功夫而以,他們懂得怎麼把心力花在刀口上,有投資,當然要有所回報囉!
6. B型人格喜歡在聚光燈下的舞台上,最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只要有觀眾,B型人格就滿意了,至於觀眾反應如何,B型人格是根本不在乎的。B型人格的群眾魅力很高,而且爭議不斷但是豎敵的速度是一樣的快。
7. B型人格的人際關係不好,酒肉朋友多,但是知心朋友可說沒有。而且會有一定程度的被害妄想,也會不斷提防外界,但不會有A型人格那麼嚴重。
8. B型人格必須使用B型人格專用的,你如果沒有使用stilnox的狀況,只要緊緊跟隨,萬一發生問題教育。教育對於已經定型的B型人格幾乎沒有用處。固然,他們也許可以記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他不會因此而改變。反覆犯錯是B型人格的特點。但B型人格也會因此訓練出很有效率的「合理化」心理機轉,把任何批評都扭曲成對自己有利的解釋。
不知情的人們首次接觸B型人格,往往會被剝削的一乾二淨,從外在資源到心理健康,會被吮吸乾盡,也因此,多數精神科醫師對此類人格避之唯恐不及,寧可錢少賺一點,能轉就轉,能不住院就不要住院。
筆者長年專攻B型人格障礙,倒不覺得這類人士有什麼可怕。因為B型人格難纏到連當事人自己也無法控制,所以,只要對於B型人格拋出來的議題完全採取漠視態度,而且完全不要回應。B型人格者在毫無訊息之下,自己心中就會產生「內戰」,終至瓦解。但是萬一有人跟著起舞,不管是附和或是怒罵,還記得前面所提到的:B型人格只要有觀眾就好,至於喜歡或厭惡,他們根本不在意。所以,毫無反應,就是最佳的應對方式。
一、前言
憂鬱症已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三大文明病之一,根據國內學者估計,國內每年約有百分之七的人口會罹患憂鬱症;終其一生來說,女性會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罹患憂鬱症,男性則約為百之十。然而,憂鬱情緒普遍存在於社會之中,實際被憂鬱症所擾的患者比預估的還多,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可能都有正在遭遇憂鬱情緒困擾的人。
若根據國內學者估計的百分之七來計算,則一個學校中,每一百個學生中就會有七個罹患憂鬱症,那假設一所學校有3000人,那裡頭就會有210位同學為憂鬱症所苦。而憂鬱症患者若無法適時的接受治療,很容易走上自殺一途。憂鬱症有15﹪之高自殺率,請問,一個學校有一位同學自殺,是否會引起軒然大波?那31位(210x15%)呢?因此,現階段中,各個學校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將憂鬱症列為學校防治重點。
那什麼是憂鬱症呢?先解釋何謂「情緒」。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的情感變化,大多是臨時性的,但有時這種情況狀態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是「情緒」,而所謂憂鬱症(Depression)即是在知、情、意的精神活動中,情感發生障礙所造成的,而憂鬱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後,變成生活上的障礙,變構成了憂鬱症的前提。一個人陷入憂鬱狀態後,情緒會極為憂鬱,獨處時會有說不出的寂寞和悲傷,並因此而哭泣;對自己的嗜好失去興趣;喜怒哀樂的情感動態變的遲鈍;有時候會焦躁而坐立不安。另一方面,身理上會有狀況不佳,覺得疲倦,便秘,下痢,月經異常,發汗,口乾等狀況等自律神經症狀幾乎都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其實很容易發覺,學校老師應時時關心同學,隨時注意同學的動向,才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對學生最好的反應。
二、案例討論 我們針對學校學生可能產生問題的五項因素人際關係,感情生活,學業成就,家庭因素及健康狀況分別舉一案例並加以處理。處理個案的方法步驟大概有下面幾項:1। 評估孩子憂鬱的原因。2। 運用同理心傾聽、接納、尊重。3। 親師溝通,化阻力為助力。4। 增強孩子抗壓能力,培養令人喜愛的特質。5। 改變想法,尋求成就感。6। 鼓勵孩子並進行經驗分享。 (一)人際關係 小億是班上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人際關係並不理想,肇因於對分數的計較,學期初即發現他常常喃喃自語,手常不自覺往頭上拔毛髮,現今頭上已呈現光禿禿的一圈地中海,清涼的很。眼神開始恍惚,對成績及自我要求更為嚴苛。
◎輔導策略:1।第一步,須先了解憂鬱發生的原因,原先就知道小億長他一歲的哥哥曾是學校的風雲人物,雖然已經畢業,但是師長看到小億時總隨口再問起哥哥的近況,他視哥哥為崇拜偶像,但在潛意識裡又很排斥常有人提起哥哥,他厭惡比較,所以跟哥哥相處的模式是有點黏又不太黏,在既崇拜又憎恨的矛盾心態下,憂鬱症便開始產生了,尤其父母親常拿他和哥哥比。
2।小億個案,是因心理問題所造成的憂鬱,所以我先傾聽小億的問題,鼓勵他說出內在的感覺,同時告誡自己切莫以主觀態度對於他的問題下結論或批評,以專注、關懷的態度表示接納與尊重,在談話中儘量用開放式問話方式,引導小億將內在的感覺做敘述,小億在表達敘述的同時,除了減低心理焦慮外,並能檢視自己內在的情緒困擾。
3।知道小億的情緒問題,急著找小億的父母先來個親師深度對談,共同審視孩子的問題,億媽和我一樣發現了小億的異樣,可是億爸威權式的管教方式,跳脫不了傳統觀念及成績分數的迷思,這點需要億媽從旁協助。母親帶著小億去掛精神官能科,確定為憂鬱症患者,已有自戕現象,醫院的醫生證明能說話,促使億爸也能配合輔導工作。初期億爸靦腆,放不下身段,我建議小億父母參加「父母成長營」、「情緒管理班」。經過幾次的上課,億爸已知道適度的期望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德性,如果執意相信高學歷才有成功的人生,而不考慮孩子的性向與能力,此時父母的期望就成了壓力和溝通的障礙。億爸改變了觀念及態度,發現小億來上學的日子,臉上快樂多了,當然也不忘提醒小億按時遵醫囑服藥。
4।隨時觀察小億的言行思想,讓小億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學習接納自己。知道自己是獨立個體,自然就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哥哥有他的特質,當然也有不及小億的地方。
5।小億因強烈的困擾自我,源於對自我、他人或外在環境產生了自我挫敗,當他出現挫敗情緒時,予以自我肯定及肌肉鬆弛訓練,協助孩子尋求另一方面的成就感。
6।運用團體動力,小團體輔導等輔導策略,鼓勵全班一起陪伴小億走過這一低潮 期,不孤立他,也不對他另眼相待,適度給予小億讚美與肯定,讓小億體驗別人也有相同的困擾問題,自己非異類。 (二)家庭因素 永澤是一位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十二歲時,母親因家裡發生火災,為了救他而身亡;在永澤心裡便產生了一個陰影。而後,父親又再娶一位繼母幫忙照顧孩子,但因為弟妹陸續的出生,父親及繼母便漸漸忽略他;使他不斷的想起死去的母親,也非常愧疚、自責不已。種種原因合成的結果,造成成績一落千丈,整天抑鬱寡歡,心中不斷浮現自殺的念頭。日子一久,父親發現了此種情形,跟繼母討論因而發生了爭執,被永澤聽到了,更加深他自殺的念頭。
◎輔導策略:
1। 父母親可尋求學校的輔導老師幫忙,藉由輔導老師的開通,找出造成永澤憂鬱的關鍵;並安排一連串的諮商活動,以打開永澤心中的結。
2। 除了老師的關心外,父親也應該多多注意永澤,多多帶他出去運動或是吃飯,藉此增加父子之間的感情,以便突破其心防;也可藉此始永澤的心理更為舒暢,不再專牛角尖。
3। 繼母應該屏除偏見,將永澤視為幾出,給予其足夠的母愛,著其走出喪母之痛。
4। 父母親可多安排全家出去旅遊的機會,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可使永澤能打入這個家庭,讓他了解其實他不是孤寂的。
5। 導師也可藉由同儕團體的力量,使永澤走出孤寂;並讓他不再意志消沉下去。
6। 若是各種方法皆無效,必須尋求心理治療師,讓永澤接受藥物治療。
(三)健康因素:
丸尾是一個頗為自傲的國中二年級學生;某天突然發現身上多處出現紅色小斑點,身體也越來越差,母親便帶他去看醫生。檢查結果發現是遺傳性紅斑性狼瘡,因此便休學接受治療。長期服用藥物的結果,卻造成身體逐漸變胖;臉色也不好看,整個人精神不大好。回到學校上課時,也因常常要看醫生而缺課,跟同學的距離越來越遠。時間一久,心裡便萌生了自殺的念頭,整天想著要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房間更是堆滿了各種自殺手冊。母親發現了此種情形,便求助醫生與學校老師,希望能幫幫丸尾。
◎輔導策略:1। 醫生在為其治療時,能給予足夠的信心;並讓丸尾相信醫生絕對能治療他的病,請他不要太過於擔心。2. 母親給予其適時的輔導,導正其偏差行為;並藉由休閒、旅遊,使丸尾能敞開心胸,不要在意志消沉。3. 學校的老師應多多鼓勵同學與其接觸;千萬別讓他認為同學、老師只是同情他;應該表現出誠意,讓他感受到老師及同學的關心,而走出孤寂。4. 同學也應該發揮民胞物與的精神,千萬別視丸尾為異類;應該一視同仁的對待他,使其走出陰霾。5. 若無法運用諮商的方式使其走出陰霾,便要轉接至心理治療師來加以輔導;也要請主治醫師與心理治療師溝通,如何使丸尾走出疾病的糾纏。
(四)感情生活美環是一個剛升上國三的女生,最近他上課都無精打采、精神不振的。原來,他最近交了一個男朋友--花輪,但是他已經國三了,即將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升學考試,而美圜的父母對美環的希望寄託甚大,所以對於他交男朋友的是一直非常不諒解,也要求他和花輪必須分手,以全心準備功課;美環的父母除了每天耳提面命地提醒他必須要好好用功唸書,還過濾打來家裡所有要找他的電話,他的信件也會過濾,甚至私自拆開他的信件,也不允許他上網等等,美環的父母對他進行了全面的嚴密監控。父母的做法讓他十分困擾,也不知道該如解決眼前的問題,而美環也不願跟剛陷入熱戀的男友花輪分手,愛情、學業、家庭的問題讓美環陷入了空前的低潮。
◎輔導策略:1। 班級導師,尤其是國三的班級,老師和班上同學會有較多的相處間,當老師發現美環的異樣時應立即約談他。2. 班級導師的態度要向朋友關心一般,不要用打探的口氣質問學生。3. 班級導師應適時作電話訪問,了解學生在家中學習情況,也藉此和父母交談,了解美環的情況。4. 應漸進式開導美環,切勿用命令或強迫式的方法要求美環。
(五)學業成就濱崎是一個高二的男生,從小他的功課都可以輕輕鬆鬆的名列前矛,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小孩,在班上也深得老師、同學的信賴,常當選為班長,而他也對自己相當有信心。可是,好景不常,他升上了高中,功課卻大不如前,不論他如何努力的唸,功課始終沒有起色,這次學校段考完,發成績了,濱崎的父母看到濱崎的成績依然沒有起色,認為他不夠用功、貪玩,便不斷責備他,認為他不用功,還規定他每天放學必須準時回家,如果回來晚了就不斷質問他去哪,連等公車太久都不能當理由,也不准他假日出去玩,在家裡不能看電視、打電腦,濱崎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父母卻不諒解他,還剝奪他的興趣及休閒,漸漸的濱崎在班上越來越少話,也不太搭理班上的事務及活動。
◎輔導策略:1। 班級導師應時時關心班上的學生及活動。2। 班級導師應關切學生的成績表現,在適當時機給予協助。3. 老師應注意濱崎在上課時的學習態度。4. 導師應約談學生,了解濱崎的學習困難在哪哩,了解他在家的複習功課、準備考試的方式及情況,給予一些正面姓且有幫助的建議。5. 和家長保持聯繫,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給家長一些幫助小孩學習效率提高的建議。
三、結語 憂鬱症是造成自殺──現代年輕人及中年人最高比率的死亡原因的重大疾病,因為它不是特殊的人才會罹患的特殊精神病,而是身受壓力極大的現代人都可能罹患的普通疾病,可以說是「心的感冒」。 對於校園中憂鬱症的氾濫該如何防治呢?我們該如何輔導學生走出憂鬱呢?我們可以利用班會或課外活動實施教學活動,導師可利用班會時間,跟全班進行一些心靈上的交流與分享,並請同學發表;導師也可利用週記之類的東西請同學寫出這一週內發生了什麼最不愉快的事與最開心的事並給予建議或分享。另外還可以請求社會資源協助,建議有關教育單位應該給予專業的研習與訓練,以期能達到人人都是輔導老師的目標,如精神科專任醫生,專業輔導人員可以來校作全校的心靈演講,以補專業知能之不足。還有結合社會資源,建構輔導網路,建議學校蒐集與參考社區的社會支援系統與醫療服務系統,建構學校的輔導網路,以提供教師、家長、義工之輔導諮詢。並可成立「輔導諮詢中心」提供教師即時性的協助。 即使我們並非專業醫療輔導人員,但我們可以配合「教、訓、輔三合一方案」,也就是發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期許人人都是輔導老師,全面參與,做好校園初級預防工作。其實校園裡經常潛藏一些憂鬱個案,如果身為老師的你能及早發現即可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前言
當今社會是由各種不同階層的人而組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而學校是社會的一小分支,可以由學校觀察出整個社會的型態。姑且不論社會,而對學校作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班級中有強勢〈富有、智力高人一等…〉以及弱勢〈清寒、智力低落單親、肢體障礙、心理障礙…〉的人,大家只想和強勢的人一起;而弱勢的人大都會受到排擠、鄙視!而教師要如何有效地培養教育這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以及要如何「置身其中,體驗學生的感受」則是我們現今所要探討的一門重要的課題!
在班上的弱勢團體的常見種類
I. 班上的清寒學生
一.教師如何幫助清寒學生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兩句雁心會的標語在大陸山區地方隨處可見。透過許多報導,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地區充滿了失學的兒童,經濟陷入困境的家庭,他們寧願縮衣節食,也要為孩子爭取讀書的機會,因為他們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有教育才是脫離貧苦的出路。不過還是有無數學齡兒童,因為家境貧困,被迫輟學。
雖然台灣目前教育較為這些國家普及,伴隨著許多新的教育政策的實施,國人也許見形忽略了清寒貧苦家庭學童的就學權益。事實上,由於適逢經濟不景氣,以及貧富差距的日漸增大,台灣有不少家庭苦於經濟壓力而無法讓孩子順利就學接受教育。有鑑於此,教師應盡其最大力量以幫助班上、學校裡這些清寒的孩子們。
二.教師能做到什麼?
(一)有效運用清寒獎助學金並藉由慈善團體的幫助
目前每一學期或每一學年,無論是學校、政府等公家機關或民間個人基金或慈善團體,皆提供不少申請獎助學金的機會。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使其獲得相關的資訊、訊息,學生不但可以減輕經濟負擔,還對其有鼓舞獎勵作用。
以台南縣歸仁國中為例,「教職員工捐薪水 家長會慷概解囊 仁壽宮伸援手 學生感恩努力向學回報 」
景氣低迷,需要濟助才能完成學業的個案激增,台南縣歸仁國中設有「仁愛基金」,由該校教職員工自由捐款,並結合社會資源,集腋成裘,把溫暖適時輸送給需要的學生,多年來蘊藏不少感人故事。許多家長會委員認為該項工作很有意義,相繼加入行列,慷慨解囊;不少退休老師行有餘力,也願意共襄盛舉。仁愛基金來源於是不虞匱乏,嘉惠很多家境貧困、有心念書的學生。歸仁國中總務主任鄭家輝表示,演變到後來,該校教職員工亦經常自發性捐款充當仁愛基金,在校長黃光明登高一呼,並獲教師會支持,決定結合各方社會資源挹注,讓仁愛基金能幫助更多家境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目前仁愛基金主要採校內募款方式,由該校教職員工自由樂捐,並自薪水中扣款,每月約可累積二萬三千餘元,積少成多,同時接受外界捐獻,有效整合運用,針對家境清寒及有急難需求學生,及時提供援助。鄭家輝說,仁愛基金濟助個案,大都由和學生最接近的各班級任導師提報,校方充分信賴導師的查訪,但為顧及學生自尊心,儘量不讓接受濟助個案曝光。該校今年藍姓應屆畢業生,父親十二年前因車禍事故喪生,母親亦因腦溢血撒手人寰,藍生必須和就讀國立新豐高中姐姐相依為命,處境堪憐。歸仁國中仁愛基金發揮「及時雨」功能,協助藍生完成學業,並輔導就讀新豐高中,和姐姐彼此照應,使藍氏姐弟無後顧之憂,繼續在升學之路衝刺。也有許多學生接受濟助辦妥註冊手續後,懷抱感恩之心,透過導師詢問能否成為「工讀生」,為學校做點事情,以為回饋。校方告訴這些學生,只要認真上進、奮力向學,就是對學校最好的回報。點滴愛心不嫌少,集腋成裘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功能。歸仁國中仁愛基金成立廿多年來,幫助過無數學生完成學業。鄭家輝主任說,這些曾接受濟助學生,日後有能力,也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成為仁愛基金力量的擴張,這才是校方最大的期盼。
教師也可以藉由民間團體的力量,像是家輔中心、世界展望會等慈善團體,還有地方政府社會局等,將班上清寒學生的個案轉借給這些機構。藉由這些機構的力量,來幫助需要幫助與關懷的學生們!家輔中心或世展會等機構,不單只是對於受助學童提供經濟上的幫助,還會舉辦一些強化其身心發展的活動,相信這方面的協助也會使得學生們獲益匪淺!
(二)多觀察、關懷清寒學生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此話意味著人的多樣多變性,學生也一樣,個性特質人人個異。通常,需要幫助的學生不會主動開口尋求教師的幫助,此時教師可運用同理心,本身先以反向思考方式(if I were him)→我擁有什麼、我需要什麼、最想得到的幫助…;再回歸到教師本位,進行→1.有計劃的觀察(觀察學生平日的行為舉止).2.定時的觀察(午餐時刻的觀察或利用下課休息時間,找學生聊聊)3.不定時的觀察(如果方便的話,亦可考慮進行家庭訪視)4.亦可尋求週遭同學的幫助(幫忙觀察同學的情況)。經過一連串的觀察之後,審查、評估學生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進而找出最合適的管道去幫助他們。另外,教師也可以藉許多的機會,適時的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話語或啟發性的開導,使其人生觀趨於樂觀!
(三)善用學校輔導室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輔導室資源以幫助清寒學生,首先,教師要了解學校輔導室能針對清寒學生提供哪些幫助,以及老師可以利用何種輔導方法理念對需要的學生作有效的諮商。所以教師要能充分利用學校行政資源,運用輔導室輔導老師的專業領域,對於學生提供心靈方面的資助。或者是使用輔導室的諮詢室與學生聊一聊。才能確確實實的做到幫助學生的目的!
家扶中心 http://www.ccf.org.tw/
世界展望會 http://www.worldvision.org.tw/
慈濟 http://www.tzuchi.org.tw/
II. 班上反應慢的學生
一.何謂反應較慢的學生 :
在此我所要探討的班上的弱勢團體是反應力較慢的同學, 在一個班級裡每個學生的領悟力都不一樣,有的人是老師一說就懂,反應力很快,但有些的同學卻是老師需要一提再提,而有時候卻也連最簡單的教學都是非常茫然的。在班上大部份的同學都可以趕上老師上課的進度,但就是有一些的同學是領悟力較差的。有時候老師會問問題,有時候老師會提供一些因為在課業上表現良好的獎勵,像這樣的情形,大部份是沒有他們的份的。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會因為反應差而受到老師的忽略,更嚴重的,他們也有可能會被班上的其他同學欺負。有的學生也會因為做事情的反應要慢而被懷疑較笨或是認為他們很膽小,所以被欺負也是不會聲明出來的。
二.成為弱勢團體的原因
在來,我所要探討的是為什麼班上會有所謂的被稱為反應慢的學生,而因此被欺負。在此提出了幾點原因是關於班上這一類學生形成的原因:
1. 班上有其他自大並且愛欺負人的學生:
一般來說,班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同學,因為他們本身反應靈敏,因而瞧不起那些反應較慢的同學。可能會嘲笑他們愚蠢或是其他更難聽的字言,那些反應慢的同學在這樣的嘲笑下,漸漸地沒有力氣反抗,於是成為了班上的弱勢團體。而有些同學卻也藉著這樣的行為來吸引其他人和老師們注意,即使他們本身對了同學沒有特別深的恨意或有意的嘲諷,卻也是為班上的氣氛或那些受欺負的同學帶來莫大的影響。其他的同學可能會受到影響,進而也加入了欺負那無辜的同學的行列。在此有一個例子 :
小明是一個安份守己的好學生,他會做好他份內的工作,但有一點是他覺得最大的缺憾,每次上數學時候,他覺得老師講的他都聽不太懂,雖然有疑問,他也是不敢舉手發問。每次的數學都是考班上分數倒數的那幾位,之後,同學就覺得他比較笨。大牛是班上每次上課比較反應的同學,很愛發問問題,老師問的習題也都搶著回答,是對自己很自信的學生。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簡單的題目在黑板上,請小明上台演練,不過小明身旁的大牛和其他的同便一起起鬨說: 小明那麼笨一定不會的,老師幹嘛叫他。之類的話……..
2. 反應慢的學生自己內心所產生的自卑感:
欺壓久的學生已經懶得很別人爭辯,而且也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便產生一種自
卑感,跟別人相形成下,班級事務的參與會顯得較不積極,有時被同學占了便宜也是不太會為自己申明出來的。愈是這樣的情形,就更加地容易受到同學的欺負,因為既然他們不說出來或者是當場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憤怒,要靠他人的協助,當然就更困難了。
3. 老師對反應慢的同學的歧視 :
有的老師會因為想要教出成績好或者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們會漸漸地對班上反應要慢的同學產生輕視的態度。在上課的過程中可能會故意忽略那些趕不上進度的學生並且對他們也不會提出額外的幫助,有的只是口語上的責罵或者是不諒解。以下有一個例子是談到一對在期中考考壞的雙胞胎姐妹,他們的導師在考試後有幫班上排名的習慣,由於那兩位女同學的成績實在太過低分,那位老師為了要拿到較高額的獎金,如果教出來的學生教低得離譜,將會被扣獎金,於是他要求家長開一份學生的弱智證明。對於那兩個小女孩來說無非是一種侮辱,因為她們被歧視了。那位家長十分地不願意這麼做,而那兩位小女孩也不相信自己是笨蛋。
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地方也曾發生過。據有關教育界的人士介紹,自從取消了留級制後許多小學校的學生都曾被迫做過智商測試,因為只有證明是弱智學生,即使考零分也不會影響到班級的總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後來那位家長還是去做了弱智測驗,但是醫生卻是十分地肯定他們兩位的智商的。醫生說她們兩個都是很聰明的小孩,根本就不是智。根據未成年保護法中的規定 (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所以位老師是不能對學生做這樣殘忍的事的。
三.解決方法:;
面對反應力慢又會被欺負的學生,老師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 以下有幾點,是我認為比較恰當的:
1. 利用團體的動力:
老師可以在班上宣導要幫助同學這樣的訊息,要發揮同學愛,假如有同學無法跟上進度,成績較好的同學應該設法幫助他,使他能早點跟上進度。
2. 掌握全局:
不管上課或下課,老師都要知道班上有哪些欺負同學的行為,在事情還沒擴大時就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受欺負的同學已經產生自卑的心理,而在班上變成是消極的態度,因而成為受到忽略的同學。
3.立定可達成的目標:
對這樣的學生可以立定可達成的目標,慢慢地求得進步。漸次的進步乃整個學習的一小步驟。老師還可以給予正增強物或負增強物,讓習慣消極的同學可以有一個具體的限制或規定。
4. 個別輔導:
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可以提供課後個別的輔導,因為他們反應比較慢的原因是聽不懂老師對大多數人上課的方法,這時候個別且適合的輔導就成為是那些學生學習的重要的因素了。
III. 其他種類的學生:
除了家境貧困,以及學習、反應能力較弱的學生之外,還有一些學生,因為個性、外表、或者家庭等種種因素,成為班上弱勢的一份子。以下列舉三種不同的狀況加以探討。
一.個性膽小內向的學生
個性膽小內向的學生,常常是班級中沉默的一份子。他們通常保持沉默,很少有自己的意見,參與度不高。甚至有時候,因為他們的膽小懦弱,遭到同學的欺侮,也悶不吭聲,默默忍受。
我們的建議是:
老師先帶這樣的學生建立自己的自信,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站出來,學會表達自己。他們不說話,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聲音。另外,老師可以找一些同學,給予他們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愛護的觀念,請他們對那些內向膽小的同學伸出手,主動帶他們走進班級,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一但有了同儕的幫助,或者認同,這些原本不參與班級的同學,因為受到同體的認同,便會慢慢走進團體,走進班級。而那些欺侮人的同學,除了依同理心的方式讓他們明白自己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為了彌補他們之前的行為,他們必須是首先對那些內向的同學伸出手的人。
二.因為外表而遭同學取笑的學生
青少年的孩子,是很重視外表的,並且總愛拿同學的外表,或者長相來消遣取笑甚是排斥他們。例如小胖子,就經常是同學們的目標。如果這些同學內向,那就更容易被同學們苛薄或者譏笑排擠。
老師必須強力灌輸學生健康的觀念:不要以貌取人,並且要尊重他人。在這裡,同理心一樣是最重要的基本運用方式。此外,學生們必須明白,外表不是長久的,外表更不是一切,勿以外表去評斷審視個人。取笑或者排擠都是是不尊他人,而且不成熟的行為。而對於這些被取笑的同學,老師可以找機會讓他們一展他們的長處,讓同學明白:應該要看重的是人的能力內涵,而非外表。
三.單親家庭的學生
其實現在許多單親家庭的學生,在班級或者校園中的適應情況良好,但是我們在此論及的是情況較不佳的狀況的探討。單親家庭的學生,家庭狀況較為特殊。比起一般家庭的孩子,有時候他們顯得早熟懂事,但是有時候在他們心中卻有深深的缺憾。這些缺憾,或許會使得這些孩子較為陰沉,或者沒有自信,或者悲觀,甚至會出現偏差的行為。有些同學可能因為他們家庭背景的特殊,或者排擠或者議論或者諷刺他們。
結語
適應不良教師在帶領班級的時候,多少在班上會遇到一、二名適應不良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問題不見得在學習態度上,而是缺乏正面的同儕關係發展,在班上他們往往區居弱勢,遭到同儕排擠。
就班級經營的氣氛而言,面對弱勢的學生,導師因應的態度非常重要!倘若連導師都排擠該生,班上同學即會捕捉到一種暗示性的默許。另外,有些老師,一廂情願的企圖改變該生的人際,「規定」同學必須固定與該生交談、互動,反而造成學生心理反感,將對導師的不滿情緒,轉而發洩在該生身上。
一般而言,導師可以請輔導老師或者學校社工協助輔導學生,倘若學校資源有限,無法分工,導師可以私下約談該生,扮演他的情緒出口。
運用角色扮演以協助同儕互動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教師在輔導關係中,運用角色扮演的技術,協助該生練習自我表達與培養傾聽的能力。此外,青少年對同儕在意的程度,超乎成人想像,與同儕的互動可以學住青少年了解家人以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對於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教師可在協助適應不良學生的同時,讓家人了解同儕關係欠缺的孩子所需要的接納與幫助。
我曾經很害怕別人說:「那是XXX的兒子,聽說大學前三名畢業,結果考教師甄試考半天還考不上!」
考上之後,還是在乎別人的眼光,帶著報復的心情分享自己考取的事蹟! 其實考試不是為別人,是為我自己! 教書、教育孩子才是我想要的工作。
雖然我沒有承受太多冷潮熱諷,但是我很在意!我的女朋友也因為這些話,喪志、失去信心! 其實,自信是自找的,相信自己最重要,別人的話不要太在意! 有信心,站在台上的你才有光采!
失志的你,沒人會想用你! 因為你連自己都不相信了! 不是嗎?
我的好朋友高分落榜,
真爲他感到惋惜,考上了他就要結婚了!
一位資深老師朋友告訴我:"現在沒考上,只是因為還有更需要你的孩子在等您,老天要把你安排在最適合你的學校,怎麼可以現在就放棄!"
撐到所有缺都考完,把所有失敗都用完!接下來就要成功了!
否極泰來! 堅持到底!
以這些話勉勵我的好友,也勉勵線在還在努力的朋友們!
Ramon
網址如下
台北市金華國中
http://forum।nta.org.tw/examservice/showthread.php?t=30884
濱江國民中學
http://forum.nta.org.tw/examservice/showthread.php?t=29535
南門國中
http://forum.nta.org.tw/examservice/showthread.php?t=29534
桃源國民中學
http://forum.nta.org.tw/examservice/showthread.php?t=29533
台南縣
國立曾文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96學年度教師甄選
http://forum.nta.org.tw/examservice/showthread.php?t=30859
其實訓育不難當,只是辦活動比較忙,不必教訓學生
生教的話,有法律知識就不怕!
加油!別放棄機會!
法規
重點
憲法
第158條【國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教育文化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政策與教育活動發展的依據。
第159條: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第160條:6~12歲之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納學費。
第164條: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縣市不得少於預算總額35%。
國民教育法
68.05.23公佈
第1條: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其與評鑑的全面性有關!
第2條:凡6-15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已逾齡(15歲)未受國民教育之國民,應受國民補習教育。
第3條:資賦優異之國民小學學生,得縮短修業年限,以一年為限。
第4條:為保護學生學習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其辦法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
第6條:學生學籍資料應以書面或電子切實紀錄,永久保持並依法使用。
六歲之學齡兒童,由戶政機關調查造冊,送經直轄市、縣市政府按學區分發,必由鄉鎮區公所通知其入國民小學。
第7條:國民中小學課程,應以民族精神教育及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並注重其連貫性。
第8條: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由學科及課程專家、教師及教育行政機關代表等組成,教師代表不得少於1/3。
第9條:校長採任期制,一任為四年,校長遴選委員會家長會代表成員不得少於1/5。國中小校長任期屆滿時得回任教師,在同一學校得連任一次。
第14條:國民教育階段,對於資賦優異、體能殘障、智能不足、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其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第15條: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應配合地方需要,協助辦理社會教育,促進社區發展。
*施行細則
第2條:國民中小學規劃,以不超過48班為原則。
第13條:校長及全體教職員均負訓導及輔導責任,而訓育主體則為導師。
教育基本法
88.06.23公佈
◎明確規範教育中立、保障教師專業自主,同時確立國民教育階段小班小校之原則。
◎四個基本精神:
教育決定民主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權力分權化、教育做為中立化。
◎核心理念:_____
(有關家長的責任與權利2.8.11)
第2條:為實現教育目的,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第8條: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
第11條: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限。
第7條:鼓勵私人興學
第10條: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應設立教育審議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負責主管教育事務之審議、諮詢、協調及評鑑等事宜。組成係由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首長或教育局局長為召集人,成員應包含教育學者專家、家長會、教師會、教師、社區、弱勢族群、教育及學校行政人員等代表。
教師法
84.8.9
第1條(宗旨):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與生活、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第4條:教師資格之取得,高級中學以下學校之教師採檢定制,專科以上學校之教師採審定制。
第11條:教師評審委員會之組成,應包含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一人,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1/2。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之聘任,分初聘、續聘及長期聘任,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校長聘任之。
第13條:教師聘任期限,初聘為一年,續聘第一次為一年,以後續聘每次為二年,續聘三次以上服務成績優良者,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全體委員2/3審查通過後,得以長期聘任。
第14條:教師之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2/3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半數以上之決議。->保障教師工作
第16條:教師權利-
(1)對學校教學及行政事項提供興革意見。->校務參與
(2)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撫卹、資遣、保險等權益及保障。
->待遇福利、退撫保障
(3)參加在職進修、研究及學術交流活動。->在職進修
(4)參加教師組織,並參與其他依法令規定所舉辦之活動。
(5)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有關其個人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其權益者,得依法提出申訴。->申訴
(6)教師之教學及對學生之輔導依法令及學校章則享有專業自主。
->教學輔導專業自主
(7)除法令另有規定者外,教師得拒絕參與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所指派與教學無關之工作或活動。
第17條:教師義務-
(1) 遵守聘約規定,維護校譽。
(2) 積極維護學生受教之權益。
(3) 依有關法令及學校安排之課程,實施教學活動。
(4) 輔導或管教學生,導引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
->明文加強教師的責任
->需由校務會議訂定辦法
(5) 從事與教學有關之研究、進修。
(6) 嚴守職分,本於良知,發揚師道及專業精神。
(7) 依有關法令參與學校學術,行政工作及社會教育活動。
(8) 非依法律規定不得洩漏學生個人或其家庭資料。
(9) 擔任導師。【92新增】
第19條:教師之待遇分本薪、加給及獎金三種,而加給又分為職務加給、學術研究加給及地域加給三種。
第24條:教師之退休、撫卹、離職,及資遣給付採儲金方式。由學校與教師共同撥繳費用建立之退休撫卹基金支付,並由政府負擔最後支付保證責任。
第26條:學校班級數少於20班時,得跨區合併成立學校教師會。
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轄市及縣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
第29條:教師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有關其個人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其權益者,得向各級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申訴。其組成應包含該地區教師組織或分會代表及教育學者,且未兼行政教師不得少於總額的2/3。教師申訴之提起應於知悉措施之次日起30日內以書面為之。
申評會-由委員組成,並採任期制。
-專科以上學校申評會之組成要點,應經教育部核定。
第31條:教師申訴分申訴及再申訴二級。
*施行細則
第25條:學校教師會、地方教師會、全國教師會均屬於職業團體。
第26條:學校教師會由同一學校專任教師30人以上依人民團體法規定組成之,學校班級數少於20班時,得跨校、跨區,由同級學校專任教師30人以上依人民團體法規定組成之。
*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第12條:全時進修、研究者,其服務義務期間為帶職帶薪時間之2倍。留職停薪進修、研究或部分辦公時間以公假進修、研究者,其服務義務期間為留職停薪或公假之相同時間(1倍)。
師資培育法
68.11.21
第2條:師資培育應著重教學知能及專業精神之培養,並加強民主、法治之涵詠與生活、品德之陶冶。
第7條:師資培育包括師資職前教育及教師資格檢定。師資培育課程包括普通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專門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
(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實習課程=教育學程)
◎地方教育之輔導應由師範院校及設有教育學程之一般大學辦理。
大學法
第1條: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
第6條:大學校長之產生,應由各校組成遴選委員會遴選2~3人,報請教育部組織遴選委員會擇聘之
◎學生對學校會議具有參與權
特殊教育法
73.12.17公佈
93.06.23修正
第3條:身心障礙包括: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語言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
第4條:資賦優異包括:一般智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能力、其他特殊才能。
第5條: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及教法,應保持彈性,適合學生身心特性及需要。
第9條: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因身心發展狀況及學習需要,得經該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延長修業年限,並以延長二年為原則。
第11條:各師範校院應設特殊教育中心,負責協助其輔導區內特殊教育學生之鑑定、教學及輔導工作。
第13條: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安置,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前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
第16條:特殊教育學校(班)之設立,應力求普及,以小班、小校為原則,並朝社區化方向發展。
第17條:特殊教育學校(班)、特殊幼稚園(班)設施之設置,應以適合個別化教學為原則,並提供無障礙之學習環境及適當之相關服務。
第30條:各級政府應按年從寬編列特殊教育預算,在中央政府不得低於當年度教育主管預算3%;在地方政府不得低於當年度教育主管預算5%。
*施行細則
第17條:提供特殊教育學生家庭支援服務,應由各級學校指定專責單位辦理。其服務內容應於開學後二週內告知特教育學生家長。
第18條: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內容包括-
1.學生認知能力、溝通能力、行動能力、情緒、人際關係、感官功能、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國文、數學等學業能力之現況。
2.學生家庭狀況。
3.學生身心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
4.適合學生之評量方式。
5.學生因行為問題影響學習者,其行政支援及處理方式。
6.學年教育目標及學期教育目標。
7.學生所需要之特殊教育及相關專業服務。
8.學生能參與普通學校(班)之時間及項目。
9.學期教育目標是否達成之評量日期及標準。
10.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及高中(職)三年級學生之轉銜服務內容。
*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規定,身心障礙特殊教育學校、特殊幼稚園每班學生人數:(1)學前教育階段-每班不超過10人為原則。
(2)國民小學階段-每班不超過12人為原則。
(3)國民中學階段-每班不超過15人為原則。
(4)資賦優異特殊教育學校、特殊幼稚園,每班不超過30人。
◎有關身心障礙兒童的教育應向下延伸至3歲!
九年一貫
◎90學年度開始實施、93學年度全面實施。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各縣市國中小校數在126-250者,得設置課程督學2人以督導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89年公布
第3條: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之21.5%。
◎規範了私立學校經費補助、弱勢團體學生的照顧、教育經費的查核評鑑。
強迫入學條例
第12條:適齡國民經公立醫療機構鑑定證明,確屬重度智能不足者,得免強迫入學。
施行細則第5條:強迫入學委員會,每年至少開會2次,由主任委員召集之。
◎六歲應入國民小學之國民由當地戶政機關於每年五月底前調查造冊。
◎長期缺課,係指未經請假缺課達一星期以上者。
幼稚教育法
幼稚園每班兒童不得超過30人
採購法
學校採購在10萬元以上,要上網公告公開招標。
教師在職進修辦法
教師在職期間,每一學年至少取得18小時的進修時數。
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91.12.09修正
第1條:依據強迫入學條例及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所訂定。
第2條:發現學生有未經請假、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達3日以上者,或轉學生未向轉入學校報到者,列為中輟生,應立即填具通報單通報直轄市、縣市政府,並報請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執行強迫入學事宜。
第5條:中輟生追蹤管制期限,至其年滿16歲止。
第6條:國民中小學應於每學期結束後一個月內檢討輔導學生復學成效。
第9條:對不適應一般學校常態教育課程之中輟復學生,應設慈輝班等多元型態中介教育設施,提供適性教育課程。
國民中小學
學生成績評量
準則
第3條:評量範圍包括-
(1)學習領域評量:依能力指標、學生努力程度、進步情形,兼顧認知、情意、技能等層面,並重視各領域學習結果。
(2)日常生活表現評量:學生出席情形、獎懲、日常行為表現、團體活動表現、公共服務及校外特殊表現等。
第4條: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應本適性化、多元化之原則,兼顧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必要時應實施診斷性評量及安置性評量。
第5條:成績評量分定期評量及平時評量二種(定期評量之次數,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第6條:成績評量方式,由任課教師依教學計畫在學期初向學生及家長說明,並負責評量。
第7條: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記錄以量化記錄為之;輔以文字描述時,應依評量內涵與結果予以說明,並提供具體建議。量化記錄得以百分制分數計之,至學期末應將其分數依基準轉換為優甲乙丙丁等第。
第8條:學生成績評量紀錄,每學期至少應以書面通知家長及學生1次。
第10條:學生成績評量結果及記錄,應本保密及維護學生權益原則,非經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同意,不得提供作為非教育之用。
終身學習法
第16條:中央主管機關為激勵國民參與終身學習意願,對非正規教育之學習活動,應建立學習成就認證制度,並作為入學採認或升遷考核之參據。
第17條:學校、機關、機構及團體為鼓勵國民參與終身學習活動,經主管機關核准,得發行終身學習卡,累積學習時數,作為採認學習成就之依據。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92.05.28公發布
第2條 兒童指未滿12歲;少年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
第9條 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劃分如下-
1. 衛生主管機關:主管婦幼衛生、優生保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醫療、兒童及少年心理保健、醫療、復建及健康保險等。
2. 教育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教育及其經費之補助、特殊教育、幼稚教育、兒童及少年就學、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等。
3. 警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人身安全之維護、失蹤兒童及少年之協尋等。
4. 交通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交通安全、幼童專用車檢驗等。
第37條 緊急安置不得超過72小時,非72小時以上之安置不足以保護兒童及少年者,得聲請法院裁定繼續安置。繼續安置以三個月為限。
家庭教育法
第12條:高級中學以下學校每年應實施4小時以上的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並應會同家長會辦理親職教育。
◎所稱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和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範圍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等。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置家庭教育中心辦理家庭教育推廣活動,並針對適婚男女提供至少4小時婚前家庭教育課程。
性別平等
教育法
93.06.23公發布
◎國民中小學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至少4小時。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女性委員應佔委員總數1/2以上
第13條:學校之招生及就學許可不得有性別或性傾向之差別待遇。但基於歷史傳統、特定教育目標或其他非因性別因素之正當理由,經該管主管機關核准而設置之學校、班級、課程者不在此限。
第14條:學校應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並提供必要之協助。
(學校在預防及處理學生懷孕事件應秉持多元、包容之精神,積極維護學生基本人權及學生受教權,並應儘可能採彈性措施,如放寬其修業年限與修課限制等)
第31條:學校或主管機關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應於受理申請或檢舉後二個月內完成調查。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
94.03.30公發布
第13條:學校接獲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時,以學生事務處或訓導處為收件單位,應於三個工作日內將該事件交由所設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處理。
第14條:學校或主管機關應於接獲申請調查或檢舉後20日內,以書面通知申請人或檢舉人是否受理。接獲申復後,應於20日內以書面通知申復人參復結果。
第22條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之調查處理,不受該事件司法程序是否進行及處理結果之影響。(學校調查處理不因外力中止)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74年公布
◎教師擬於聘約期滿後不再應聘時,應於聘約期滿前一個月,以書面通知學校。
◎各級學校校長不得任用三等親以內之血親、姻親為本校職員。
◎施行細則第13條「教育行政職務」,係指學校組織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以上行政工作職務。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國民中學教育繼續小學教育,以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及民主法治教育為中心,培養五育均衡發展之樂觀進取的青少年與健全國民為目的。
※ 依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之規定,國民中學每班置教師2人,每9班得增置教師1人。
※ 完全中學的法源依據是:高級中學法
※ 「引進外籍英語師資」政策的基本法源是:就業服務法
※ 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任用辦法-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每週教學節數合計不超過20節
※ 公立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教師在同一學年事病假併計不得超過14日
國民教育法
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
由學科及課程專家、教師及教育行政機關代表等組成,教師代表不得少於1/3。
教育基本法
教育審議委員會
由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首長或教育局局長為召集人,成員包含教育學者專家、家長會、教師會、教師、社區、弱勢族群、教育及學校行政人員等代表。
教師法
教師評審委員會
包含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一人,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1/2。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組成包含該地區教師組織或分會代表及教育學者,且未兼行政教師不得少於總額的2/3。
【九年一貫重大議題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
一、資訊教育:
(一)基本理念
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已為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的資訊教育計畫,以為其國家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奠基。資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包括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主動學習、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建立學生的校園資訊倫理及網路智慧財產權等正確觀念,學習善用資訊科技,以培養懷抱科技時代的人文情懷,尊重自己及關懷他人,具有健全社會價值觀與開闊世界觀的國民。
依據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便於各學習領域進行資訊整合教學,宜將各領域所共同需要的基本資訊能力、素養及其學習時間,做一詳實的規劃,以使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基本資訊知識、技能與學習素養,以為各領域應用資訊的基礎。
本課程綱要之規劃基於上述理念,透過了解資訊科技的特性及其對個人與人類社會的影響,並針對不同領域學習所需之基本需求,分析出共通的資訊基本學習內涵,及各學習內涵所需之最低學習時數,以期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此綱要規劃之基本資訊知識、技能與學習素養,以為資訊教育的普及與應用奠定基礎,建立健全的資訊社會。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藉由「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以及「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等核心能力之規劃,在認知、情意、技能上培養學生達成以下之教育目標。
(1)奠定學生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2)導引學生了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3)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應用的能力。
(4)培養學生以資訊知能做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的習慣。
(5)導引學生了解資訊倫理、電腦使用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相關議題。
(6)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路的態度,善用網路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培養合作、主動學習的能力。
(7)開展學生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能力,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文關懷、促進團隊和諧。
二、環境教育
(一)基本理念
環境教育緣起於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發表「www、ftp)。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開始了對環境教育的關切與研究,而後經歷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
界定人與自然間互動關係的環境典範,漸漸由生態環境的保育擴充至整個社會及政治制度的改變;對科技及經濟發展,已由絕對信賴改變為有條件的接受;就時空而言,則從現今的環境保護延伸到關切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進而追求永續的發展;對自然的價值觀則由人類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欣賞自然,接受萬物存在本身的價值。
「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環境教育的教育目標含: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而環境教育的實施原則包含: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
(二)課程目標
(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與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環境概念知識內涵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3)環境倫理價值觀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三、兩性教育
(一)基本理念
追溯這波教改運動中,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一九九六年率先將兩性平等教育的主張注入教改理念;然而隨著國內性侵害犯罪率遽升所帶來的社會民意壓力。立法院三讀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條例」,並於民國八十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公佈實施,教育部也於同年三月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界對於兩性平等教育的工作,也較過去有更多的關注與論述。因此,兩性教育必須脫離理念或概念宣示的階段,轉而進入課程改革的實踐,並藉著擬訂課程綱要讓兩性平等教育的觀念真正落實。
兩性教育即為性別平等教育,「性別」(gender),其意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包括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而「平等」(equity/fairness)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平、良性的社會對待。「兩性教育」的推動,即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經由教育上的兩性平等,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而在兩性平等互助的原則下,共同建立和諧的多元社會。
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的推動,必須建基於對多元文化社會所產生的覺知、信念與行動,希望在文化多元的社會和交互依賴的世界中促進文化的多元觀,並希望透過持續不斷的反省實踐,教導學生熟悉自己的文化,認知自己和他人在文化脈絡的存有,並且能夠培養自尊自信。基於對多元文化與多元價值的肯定,協助學生認知文化的多樣性,教導學生瞭解團體成員之間彼此如何形成價值、態度與行為,並且引導學生破除性別歧視、偏見與刻板化印象,以促進各族群的和諧共處。
我國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議將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等重大課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教育部,民87﹚。因此,基於教育政策的推動,兩性教育的理念與內涵,在這一次課程改革中融入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並發展適宜各階段的兩性教育學習能力指標,以體現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國民教育階段的「兩性教育」的核心能力應包含「兩性的自我瞭解」、「兩性的人我關係」、「兩性的自我突破」,三項核心能力的基本意涵分別解釋如下:
兩性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
兩性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
兩性的自我突破: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兩性關係
兩性教育的實施,除了將理念內涵與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識內涵之外,希望各出版業者在編撰各學習領域教科用書與進行課程設計之際,能根據上述理念,均衡呈現兩性文化、兩性的活動與貢獻、兩性均等分工…等等內容,強調性別尊重態度,並對性別角色抱持均等的社會期待,具體呈現兩性教育的概念與內涵。
在學校方面,除了建構兩性平等的學校文化與環境,持續不斷的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專業研習與活動之外,對於課程、教學與評量最重要的執行者--教師,應培養正確的兩性觀,一方面編選具有性別均等的兩性觀教材,另一方面能澄清與修正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並且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時,透過在各學習領域的基本教學時數與彈性學習時間的運用,將兩性教育議題的理念真正落實於課程實踐之中。
(二)課程目標
兩性教育的課程目標,主要著重於認知、情意、行動三層面,在認知面,藉由瞭解性別意義、兩性角色的成長與發展,來探究兩性的關係;在情意面,發展正確的兩性觀念與價值評斷;在行動面,培養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
整合三個層面,可以推衍出以下六項課程目標:
(1)瞭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差異性。
(2)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可以突破兩性的社會期待與限制。
(3)表現積極自我觀念,追求個人的興趣與長處。
(4)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
(5)主動尋求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建立兩性平權之社會。
(6)建構兩性和諧、尊重、平等的互動模式。
四、人權教育
(一)基本理念
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不但任何社會或政府不得任意剝奪、侵犯,甚至應積極提供個人表達和發展的機會,以達到尊重個人尊嚴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因此,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在幫助我們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發展,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議題,從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阻礙人權發展的因素,建構一個美好的社會。
人權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不斷地探索尊重人類尊嚴和人性的行為法則,社會成員從而意識到個人尊嚴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尊重」是人權的基本概念,互惠的權利與責任,則是公正社會中每個人所應謹守的契約,因此人權教育即是尊重、合作、公正、正義等觀念的教導,進而促進個人權利與責任、社會責任、全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
(二)課程目標
人權教育課程的目標即是透過人權教育環境的營造與「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協助學生澄清價值與觀念,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體系,並於生活中實踐維護與保障人權。
具體而言,人權教育著重在認知、情意與行為三方面,讓學生對人權有一恆久、正向且一致的態度取向,將人權內化為普通常識與生活習慣,課程目標為:
(一)認知層面:瞭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價值等相關知識。
(二)情意層面:發展自己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
(三)行為層面:培養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力。
五、生涯發展教育
(一)基本理念
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確定「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為國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八十七年十月十七日教育部召開「九年一貫課程分科綱要小組召集人聯席會」,決議在資訊、環保、兩性和人權四項重要議題外,增加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議題。生涯發展議題基於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確認一至九年級學生所應具備之生涯發展核心能力及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之方式(教育部,民87)。
生涯發展從1850年代起即被逐漸重視,當時因工業革命的衝擊,使許多國家產生社會及工作環境上的重大改變。從此許多學者對生涯發展進行大量且廣泛的研究,也出現許多不同學派的生涯模式及理論導向,然而人的發展並非是獨立、分離的,因此從一個階段轉換到另一個階段的過程中,需有有效的生涯發展過程。因此,學校中生涯教育與輔導應有多元化的思考角度,將生涯發展的概念融入教導及學習活動中,讓學生的視野從學術世界延伸到工作世界,一併學習有關學術與職業的基本能力。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是由曾任美國教育署長的馬連博士(Sidney P. Marland, Jr.)於1971年所提出的一種新構想。他認為生涯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從義務教育開始延伸至高等及繼續教育的整個過程,這種教育同時具備學術及職業功能,升學及就業準備,它強調在傳統的普通教育中建立起職業價值,其目標是培養個人能夠創造有價值的人生,這是發揮教育真實價值的整體構想(許智偉,民73)。
生涯教育應該連貫幼稚園到成人階段,成為教育歷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將生涯概念納入現有的學校課程中,一直被認為是協助個人生涯發展的最可行辦法。生涯教育不應只是在傳統的課程外增加一個額外的科目或單元,而應將生涯的理念融入現有的課程中。九年一貫生涯發展課程的融入是一種策略,希望教師將生涯有關的活動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因此,生涯發展課程需活動化、豐富化,使學生了解自己、工作世界和兩者之間的關連,做好生涯規劃。
(二)課程目標
生涯發展課題基於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在使學生注重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生涯規劃,其目標為:
(1)瞭解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價值觀。
(2)認識工作世界,並學習如何增進生涯發展基本能力。
(3)認識工作世界所需一般知能,培養獨立思考及自我反省,以擴展生涯發展信心。
(4)瞭解教育、社會及工作間的關係,學習各種開展生涯的方法與途徑。
(5)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培養組織、規劃生涯發展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遷。
六、家政教育
(一)基本理念
教育在基本上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歷程,透過「家政」議題的實施,才能落實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家政」議題的建構,係建立在三方面的基礎上:一是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二是「家政」具統整IQ與EQ的特質,三是「關懷典範」的課程設計。
(1)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家政課程建構於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所提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應培養的基本能力之基礎上。
A.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B.國民中小學課程應以生活為中心,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詠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C.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
(2)「家政」具統整IQ與EQ的特質
知識或人類求知的方式,至少有兩種模式:一是分化的、不涉及人的、理論的、與數學推理及科學邏輯的知識;另一是關連的、與人有關的、務實的、人際推理的及敘事的知識。前者明顯地是屬於學科分化的、科學的與理性的知識,也是工具性與運用科技的知識。後者則係生活整合的、人文藝術的與感性的知識,也是較屬於溝通詮釋性的及自主解放性的知識。當前學校教育明顯地偏重前者而忽視後者。
感性的求知在分科嚴謹的學術領域一向不受重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根據Brunner (1985)的看法,敘事式的求知對於日常生活中「意義」的瞭解很有貢獻。Noddings (1991) 也主張,人際推理是開放、彈性而有回應的,它受到互為主、客體的思維者對彼此關係的態度所影響,有明顯的依附與連繫,而不是隔閡與抽離。
「家政」關心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而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光靠科技或工具性的知識是不夠的,因為它所涉及的問題,大多是與個人、家庭、社區、及其環境有相互關係。這些關係錯綜複雜,並非單一邏輯思考能加以解決的。因此,作為國民教育中的一學習議題,家政課程的兼具「理性」與「感性」特質,對於整合各學習領域的知能,使落實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換言之,「家政」是一整合而實用的課程,學生從家政教學活動中,學習基本生活知能,體驗實際生活,增進生活情趣。以「飲食」生活為例,買菜、點菜、餐會時的應酬寒喧等活動,必然整合語文與數學知能;烹調活動則整合了物理、化學、營養學、能源效率、鍋具餐具等材料科學、美學等知能;對飲食口味、嗜好、品味與飲食文化的形成與認識,則又整合地理、歷史、社會文化習俗等知能。總之,「家政」係整合上述學習領域知能及實踐價值教育、消費教育、環境教育、兩性教育、休閒教育及生活藝術等活生生的生活教育。
(3)「關懷典範」的課程設計
「關懷」本質上是一種動機、心理傾向或心理活動,也是一種覺醒或較恒久性的承諾;它既是一種認知表現,也是一種情感表現。「關懷」涉入個人對自己、他人及自然的知覺、感受、思維、表現與行為舉止,期能建立彼此間的和諧關係。Beck(1994)認為,「關懷」是一兼具倫理性與實用性的概念,幾乎沒有人能拒絕它,並且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自己在實踐它。「關懷」能及於人、事、物、觀念、主體、客體、因果、機構與環境等。「關懷」的目的有二:一是促進人的發展;另一是反映人的需求。關懷某人,就得知道他是誰,他的能力、需求與限制,以及那些對他的成長有助益。換言之,關懷某人,基本上是要瞭解他,滿足其需求,並協助其成長與自我實現。就如同Hooft(1995)所強調的,「關懷」將自我表現擴散於人類存在的各個層面,包括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所構成的生物的、知覺的、心靈的整體情境脈絡中。
「家政」的建構採「關懷典範」的課程設計,旨在以「關懷倫理」促進個人/家庭/社區與其環境的整體發展,並滿足其彼此間的相互需求。以「關懷倫理」整合「公」領域的實證科學知能與「私」領域人際的與務實的日常生活知能,使賦予 (empower) 學習者具備解決私領域與公領域中日常生活經常性的問題,使心靈不離身體、思考不離行動、理智不離情感。
根據上述三方面的基礎理念,「家政」透過飲食、衣著、生活管理與家庭等的學習,使得生活各領域的不同層次需求獲得適當滿足;經由合宜的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培養健康的個人,建立健康的家庭;藉由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的消費決策與管理,培養明智地消費物品與勞務;經由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課題中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學習活動,合理地利用資源,並保護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以維持良好的生態平衡;透過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活動設計中,強調兩性與兩性適性發展;兼顧工作與休閒,對生活的理性認知與感性陶冶,將飲食、衣著、居住及家庭生活等活動與休閒品味結合,以達身心均衡發展;透過多元文化的飲食、衣著、居住及家庭生活的學習中,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與自我抉擇,並建立和夥伴相互合作與和諧共事的知能,進而養成宏遠的世界觀。
(二)課程目標
(1)瞭解日常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生活的實際活動,充實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能。
(2)加強對日常生活的關懷,維繫與自己、他人及環境間的和諧關係。
(3)陶冶改善家庭生活及建立幸福家庭的信心、志趣與理想。
新世紀的教師應有的風範應該以怎麼樣的態度或方式應用在班級經營上呢?
且看下列敘述:
(一)團體動力
〝人的行為在團體中和獨處時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應先單獨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才能進行有效的班級管理。此外,非不得已必須以校規〝處罰〞學生時,〝處罰〞前後的師生良性溝通很重要。 教師的IQ或不比所有的學生高,但教師的EQ與KQ則應該維持在高水準。
(二)眼觀四面
此類型教師,其特點在於具備掌控全局的能力,這樣的教師既能掌握全班學生的動態、維持良好學習情境,又能讓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通常具有這類型能力的教師,若能再略帶些許幽默感,便可避免師生關係對立、緊張,他(她)往往在教學過程中較無抱怨聲,同時也是大家口中之認真、負責、優秀的好老師。
(三)行為塑造
偏差行為學生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家長及部分教師長期忽視或掌控不當,再加上得到同儕的注意,使得不良行為受到增強,因此R-I-P在國中的許多班級中實施均失敗。遺憾的是,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教育界同仁依舊使用R-I-P,效果不彰卻不去思考自省原因所在,只會抱怨學生不好管。 個人認為〝R-R-P〞頗適合當今國中學生之教室管理,但是必須融入〝民主方式學生自治、科學方法班級管理〞之精神,並且要以愛心耐心的理念、認真關懷的態度、企業經營的模式,結合責任內閣的制度。如此一來,班級常規運作正常,不良行為不易發生,而且師生關係將會和諧融洽。
(四)和諧溝通
金納教授和諧溝通的方法被認為對於〝公然反抗、桀驁不馴〞的學生無效,事實上只要師生間互信程度足夠、彼此均能良性溝通、共創和諧的教室情境,上述問題應該不會發生。 適時的鼓勵與適度的讚美是人本教育實施的要件,所以曾有學者提出下列名句:〝鼓勵激發榮譽心,讚美激發潛在力〞。
(五)目標導向
這類型的教師不只是一位〝病理學家〞,能快速診斷出行為偏差學生錯誤目標的類型;更是一位〝臨床醫師〞,能迅速有效給予當事學生適時的幫助。此外,〝目標導向型〞的教師具有以下幾項特色:民主、愛心、耐心、親切與堅定。班級常規必須由師生以民主的方式共同決定;有愛心的老師會接納與尊重學生;處理棘手的學生問題〝不怕慢,只怕斷〞~此時頗需要老師的耐心;教師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不能只是適度的妥協,也要有必要的堅持,所以此時正是表現出親切與堅定的時機。
(六)肢體語言
教師在教室中因為學生的行為干擾,會損失部分的教學時間,但是如果教師能善用三種技術,這種損失就可補救回來: 有效的肢體語言。 獎勵制度。 有效的個別幫助。
(七)果斷紀律
〝果斷紀律型〞的老師總是給予他人一種〝迅速、確實〞的感覺。由於許多行為是學習而來的,因此學生在此情境中也能感受與學習模仿,所以在這種老師的帶領之下,學生在常規上較有紀律、行動上較有效率,課業上也較為積極。 〝果斷紀律〞不同於軍隊模式〝絕對服從〞的軍政,而是民主風格〝權利義務〞的憲政;〝鐵的紀律、鋼的要求〞不適用於教室情境中,老師對學生必須要融入微妙的關係──情感、愛心與關懷,而且著重的是預防性的控制。 〝果斷紀律型〞的老師能以最短的時間思考,然後用最快的時間處理問題,基本上這類型的老師有很強的〝掌握全局〞能力。而如果能在剛好的時間,說出剛好的話、打出剛好的手勢、做出剛好的行動,將事情處理的剛剛好、恰如其分──這將是教室管理上相當高的藝術。 〝很兇、很會打學生〞的老師對於學生的生理、心理只有傷害;〝果斷紀律型〞的老師應該是時常面帶微笑,而非板著臉,其〝果斷〞令學生欽慕、其〝紀律〞令學生佩服。他(她)讓學生尊而不畏、敬而不懼,他(她)讓教室裏有了春天。
(八)需求滿足
葛雷瑟醫師在1985年以前的觀點表現出強勢且果決;1985年以後則顯得柔性與溫馨個人對於葛雷瑟醫師在1985年以前的理念,有部分質疑:。 1।學生們是〝理性〞的,他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依吾人對於目前國中教學上的體驗,發覺學生必須在經過教育的歷程後才可能表現出較為理性的態度;而當他們受到足以影響其情緒的刺激時,其某些行為會有不同程度的〝失控〞。 2।真正關心學生的老師〝不接受壞行為的藉口〞。~事實上,老師如果真正關心學生,那麼在選擇是否接受學生偏差行為的〝藉口〞之前,還是應該先給予學生機會──傾聽學生的心聲。 因此,吾人可以知悉: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的〝態度〞比〝技術〞更重要。老師應該時常自省,不能一味的要求學生去順應一切規定,也必須思考如何適度地適應學生的需要。這樣的作法正符合葛雷瑟醫師在1985年以後提出的〝當一個人基本需求滿足後,便會覺得愉悅………〞。
試聽:http://music.sogua.com/song/10804758.htm
我心似海洋(歌舞劇「跑路天使」插曲)作詞:葉向華/姚謙 作曲:陳國華 編曲:陳國華
小小的光亮 就足夠在黑暗中指引方向
微微的眼神 卻能夠推開孤單得到溫暖
*輕輕的歌唱 若有情就能讓人打開心防
淡淡的情感 有時候卻能綿綿不絕不斷
#多希望我是盞燭光 在你需要時候發亮
當你迷失指引方向 讓你脆弱時不再迷惘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溫柔卻有力量
在這無常的人生路上 我要陪著你不棄不散*,
我想要大聲歌唱 任何人都不能阻擋
與你分享生命之中 所有的快樂所有悲傷
我們的愛一直成長 不停付出不再隱藏
屬於我們的挫折希望 像露水滋潤花朵 綻放
就是這種光亮 小小的 卻能夠為人指引方向
就是這種愛啊 淡淡的 卻能夠給人無限希望
我的寶貝因為也是主科老師,教甄名額很少,她不停不停地考試,實習時又遇到很壞的指導老師,只會扯後腿逼她做一堆事情!讓他每天很晚下班又得讀書到兩點多! 她身體越來越差! 我很心疼又不能幫她讀書。 她一直沒有放棄,也不願意夢想沒有實現,就嫁給我,當我的累贅(其實我從來不在乎,只是薪水不夠讓她過好生活)!
教師甄試太辛苦,雖然今年終於考上了,可是也生病了! 這些年的折磨,讓她失去了美麗,也失去信心! 希望不要再有老師在這個巨大壓力下病倒了!
希望成立部落格幫助更多的老師! 也許你不能一年就考上! 可是只要不放棄! 成功是屬於堅持到最後的人! 希望我的資料和部落格可以給你力量!好好戰鬥!加油了!
(感謝許多投票給我的人,可惜被她發現了!不希望照片曝光!只好移除!感謝各位的幫忙)
當你的班上來了位中輟生,發生了整潔、秩序班級競賽退步、班上氣氛騷動、任課老師加倍辛苦……等等麻煩時,是否你也會有不平,「為什麼我苦心經營的班級(整潔、秩序)佳績,要因為這個學生而受到影響!」一池靜水,豈有不因一顆小石子而起漣漪的﹖然而池水終究能恢復平靜,卻因為攪動,才能翻入氧氣,增進活性。 中輟生自然需為班上情形之轉變負影響之責,然而,並不足以扛起所有責任,否則,我們便輕易地將教師主權讓渡出去了。教育是發展的、前行的、並不斷加入或衍生新事物的。今天,不管來了一個資優生或是來了一個中輟生,對班級而言,都是一種變動。來了資優生,或許你要處理他與同學間的疏離、惡性比較等﹔而來了一個中輟生,你便是要處理他對學習的態度、同學對他的排斥等。作為一個班級經營者,這一切都將納入發展適合你、適合班級的教學計劃中。 消去四法︰不要任由自己孤單面對——找尋可以協助你的熱心家長,大家一起來 你可以組織一個班級義工團,並找出一兩個主要負責人來協助你運作這個團,(因為你勢必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持續的投入),義工團員可以是班級中的學生家長、退休老師、社區愛心媽媽、專業輔導工作者(例如,與你私交較好的輔導員)……。做什麼呢﹖就先看看他們能帶孩子們做些什麼吧︰逛圖書館、做幾道小點心、看部影片聊聊觀後感、談談人生經驗和歷練、爬爬山、定時的讀書會、體能競賽、各行各業或公益團體的參觀……。義工團並不需具備太專業的輔導諮商能力,只要願意多花時間、心力,陪伴、關懷孩子,契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結語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文中,盧梭認為「無論一個人怎樣傾向邪惡,一顆慈愛的心給予他的教育,是不會永遠不起作用的。」這對教師或許帶來一些期許的壓力,然而亦何嘗不是一種樂觀的看法——說明老師能給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穩定的。
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策略 一、目的:
(一)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國民教育。 (二)將學生留在校園中,保障學生受教權益,並且減少學生在校外受到不良的影響的機會。 (三)整合學校資源,讓中輟學生專心於學校各項活動,進而正常學習與發展。 (四)陶冶中輟學生健全人格,引導順利成長。 (五)輔導中輟學生認識自我、尊重自我、進而諒解他人、體貼他人。 (六)建立中輟學生自信心、培養榮譽感,進而發揮潛能、改過遷善,並回饋社會。
二、、實施原則:
(一)關懷原則:讓學生能了解教師的用心,體認教師是為了幫助他,給他愛與關懷的人,同時亦引導學生也能關懷別人。 (二)接納原則:和學生站在同一線上,讓學生知道教師和自己是伙伴、朋友,進而接納教師的輔導與建議。 (三)同理心:感同身受,理解學生行為出發點的動機,讓學生知道輔導教師是了解自己的,和自己是同一邊的朋友,同時亦引導學生也能多多為別人著想,善用自己的同理心。 (四)興趣原則:輔導活動為引起學生投注心力,必須適合其學習興趣鼓,並適時給與正向鼓勵,引導學生自我肯定,建立信心。 (五)技藝原則:對於中輟學生之學習輔導,可以採取技能或操作之活動為主,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習興趣,再則可以消耗多餘體力。 (六)榮譽原則:培養學生對於自己所作所為,錯誤的要勇於認錯與改過,正確的要有追榮譽的衝勁和活力。
三、、實施辦法: (一)中輟學生復學處理: 填具「中途輟學學生尋獲暨復學通報單」。 (二)中輟學生安置規劃: 1提報教務會議討論:安排就讀適當的年級與班別。 2提報訓導會議討論:提供多元的活動社團,並討論適當的輔導與管教方式。 3提報輔導會議討論:研究有關中輟生的輔導適切性問題,以及其他社會資源之取得、配合與協助。 4提報個案研討討論:做為個案討論的主題,認輔教師溝通輔導策略與經驗,並交換輔導心得,共商較適合的輔導方法。 (三)中輟學生輔導策略: 1安排認輔教師:依本校認輔制度實施計畫,安排一位認輔教師作專業與全力的輔導。 2填具「適齡未入學及中輟學生家庭訪問表」。 3擬訂輔計畫。 4適時對中輟學生進行輔導,並紀錄輔導情形,填入認輔制度之「個別輔導紀錄冊」。 (四)中輟學生回歸原則: 1學生經過輔導之後,認輔教師認為可以和其他正常學生一樣生活與學習時,提報輔導計畫執行小組討論。 2經審核通過後則不必再加認輔,只要適時追蹤即可。
因應二十一世紀知識時代的來臨,舉凡資訊爆增、科技發達、社會變遷快速、國際關係日益密切,使得學校教育必須有所改善,對此九年一貫課程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因此,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所以,教師應具備如下人格特質、專業素養和教學技巧。 一、應具備的人格特質: 1、保持幽默開朗的態度以利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
2、情緒穩定、易於溝通
3、尊重學生學習權
4、強而縝密的批判自省與善解
5、理性冷靜地論事,處理學生問題行為
6、同理心
7、高度求知慾
8、公正客觀二、應具備的專業能力:
(一) 教學能力:
1、熟悉九年一貫課程;
2、成立教師成長團體,增進教學能力;
3、製作教學檔案的能力;
4、培養多元觀念並能採用多元評量;
5、熟悉創意教學的具體策略;
6、建立反省性教學的能力。
(二)輔導能力:
1、良好的班級經營技巧;
2、了解學生次級文化;
3、注重潛在課程的影響;
4、重視情意教育;
5、建立處理衝突的原則和辦法;
6、感尊重並爭取學生應有的權利
7、提昇學生的自我價值;
8、重視校園安全的防護工作;
9、善用行政處室資源,了解學生身心變化與需求
(三)行政能力:
1、能尋覓社區資源,兼顧學校特色與學生需求,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2、熟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精神以及相關法規;
3、了解學校各級組織、團體的功能與定位;
4、能適時給予學校興革建議;
5、了解基本行政實務的運作原則與模式。
(四) 溝通能力:
1、協同教學,培養溝通能力;
2、加強親師溝通與合作;
3、平時建立和其他教師的良好關係;
4、清楚傳達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高度期望;
5、運用青少年次級文化溝通技巧;
6、利用意見信箱,體察學生心聲。
(五) 研究能力:
1、運用科技與資訊,提昇研究能力;
2、設計教具與製作學習單;
3、設計課程與編寫教材;
4、善於自我評鑑與反省;
5、建立主動的研究精神。
三、應具備的教學技巧:
1、發展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
2、課程統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學方法活潑化;
3、善用網路資源與資訊媒體
4、透過獎勵策略,鼓勵學生努力向學;
5、建立回饋機制,改善教學方法;
6、教學歷程中,適時給予學生回饋線索;
7、使用多元評量;
8、採用發表教學法,滿足學生學習成就慾;
9、運用合作學習法,發揮學生同儕力量並提昇人際溝通技巧;
10、結合電腦輔助教學,以達適性教育的目的;
11、善用提問教學法,引發學生思考;
12、適當融入競賽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程度與榮譽感
社會快速變遷、科技資訊一日千里,教師不再只是滿足學生課業之教授,更應在生活實用、心理EQ、人際互動等各方面給予適性之教導與關懷才能符應新時代的要求。
一、有系統的網路學習環境:
1.多元化的學習資源 2.個人化的學習環境 3.合作式的學習方法
4.建構式的學習理念 5.多人化的學習參與 6.豐富化的學習內容
7.導向式的學習指示 8.跨文化的學習素材 9.全球化的學習視野
10彈性化的學習時間 11人性化的學習情境 12簡易化的操作界面
13多樣式的學習機制
二、新型網路教學的特點
1.符應認知建構理論 2.提供暫時中斷功能 3.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4.問題取向教學模式 5.知識為主體之角色
三、資訊教育
前言:諾貝爾獎得主皮吉爾曾預言:到了二十一世紀,石油、水、土壤等資源, 都有別的方法來取代;只有陽光和資訊是僅有的兩個無法取代的資源。
1.資訊科技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1)學習空間自閉鎖轉為開放 (2)學習型能由單一轉為多元
(2)知識內容由吸取轉為創造 (4)教學媒體由靜態轉為動態
(5)教育環境由校園延至校外 (6)校務行為由人工轉為電腦
2.資訊科技社會教學生態的轉變:
(1)教學主體從老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
(2)資訊獲取從被動吸數轉變為主動建構
(3)學習型態從個體學習轉變為合作學習
(4)教學方式由教師傳遞轉變為師徒相授
(5)學習教材由單一固定轉變為生活多元
(6)學習空間由班級封閉轉變為開放延伸
(7)學習內容由制式單調轉變為活潑彈性
(8)學習過程由靜態接受轉變為動態探索
(9)學習方式由即時即地轉變為跨越時空
(10)教具媒體由平面靜態轉變為立體動態
(11)教學評量由靜態評量轉變為動態評量
3.資訊社會走向:
(1)企業化的經營 (2)科技化的設備 (3)精緻化的產出
(4)國際化的路線 (5)人文化的關懷
四、現代教學方法
(一)趨勢
1.教學心理化
2.教學社會化:利用團體活動和討論的方法、社會資源。
3.教學科學化:有理論基礎、專業訓練。
4.教學藝術化:教學態度和手腕。
5.教學參與化:師生共同參與、學生自動學習、自我評鑑。
(二)做法
1.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內發性的學習。
2.加強輔導學生,指導正確學習途徑。
3.充實教學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舉辦教學觀摩,研究改進教學方法。
5.了解個別差異,發展個別輔導方案。
6.依照學科性質,活用教材教法。
7.建立教育資料庫,豐富教學媒材。
8.精進作業指導、作業批改方法。
9.指定教材預習,提早學習預備度。
10.學生自我評鑑,反省學習成果。
(三)加強教學研究
1.各校將每學期教學研究次數、日期納入行事曆,切實召開會議。
2.每次開會應擬定討論題綱,題會討論。
3.每次開會指定教師做專題研究報告,介紹新的教材教法。
4.每學期聘請專家學者到校演講,介紹新知。
5.擴大舉行同科目之教學研究會。
(四)教與學的改變
1.人:(1)教師傳統封閉心態之改變 (2)學生學習心態之改變
(3)家長配合學校之改變
2.事:(1)教材教法的改變 (2)教室情境的改變
3.時:(1)上課時數的彈性調整改變 (2)上課時間限制的改變
4.地:活動教室。
5.物:(1)跳脫傳統窠臼 (2)運用統整課程 (3)主題式教學法
五、教學評量實施原則
(一)評量目標在於進步而非在於及格(二)評量範圍應兼顧認知技能及情意
(三)評量內容應適應個別學生的差異(四)評量歷程應是種持續不斷的歷程
(五)評量內涵應兼顧學習過程與結果(六)評量情境應涵蓋不同的學習環境
(七)評量方式應該是多元方法的運用(八)評量實施是師生共同合作的過程
(九)評量活動與教學過程須密切結合
六、基本評量理念
(一)人性化的尊重 (二)科技化的策略 (三)多樣化的方法
(四)公平化的態度 (五)完整化的資訊 (六)精緻化的結果
七、統整課程
(一)定義:
1.跨學科的課程作有意義結合,以理解生活問題與擴大學習範圍。
2.可單科與生活統整,亦可合科、跨科或科技整合來進行。
3.以主題方式貫穿整個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
(二)特色:
1.學生本位:積極主動求知、探究。 2.教師協助:從旁提供資源、引導。
3.課程多元:強調完整的生活體驗。 4.生活中心:結合日常生活經驗。
(三)優點:
1.教師方面:(1)教學更具挑戰性(2)教法更能活潑化(3)教育理念更能實現.
2.學生方面:(1)獲得生活化知能(2)紮實的完整學習(3)培養獨立研究精神
(4)增進創造思考能力(5)活絡人際溝通技巧(6)激發生活體驗興趣
3.其他方面:暢通親師間的溝通,家長更熱心參與。
(四)設計方式
1.教學前準備
(1)決定統整主題:主題網方式,尋找核心科目。
(2)預估教學時間:總時數,每週進度表。
(3)訂定學習目標:切合學生經驗。
(4)活動單元設計:每節主題名稱、內容。
(5)決定教學方式:協同、大班、分組、個別。
(6)各科教師溝通(7)編寫教案、流程表、學習單。(8)尋求家長資源
2.教學過程
(1)進行各主題活動 (2)佈置合宜情境 (3)成果發展會
(4)教學評量:學習單、多元評量、學習態度等等。
3.配合事項
(1)給家長的信:事前、中、後均向家長說明,並附回條。
(2)教室布置:
a整學年可分別布置不同主題 b班級亦分組進行不同主題布置
c活動期間隨時展示學生作品於教室內外 e活動照片展示
(3)獎勵卡設計:
a符合主題特色的獎狀 b通通有獎原則 c以提供學習為目的
(4)教師日誌的運用
一、教育相關原則
(1)主動化原則:積極主動精神,創思行為,前瞻理念,謀求教育問題的解決。
(2)敏捷化原則:課程、教材、教法、評量均加強改進,行動敏捷,追求績效。
(3)民主化原則:講求法治,全體參與,雙向溝通,授權分工,團隊合作。
(4)科學化原則:科學方法訂計畫,科技資訊協助教學,電腦系統處理級務。
(5)有效化原則:講求問題解決「投入-產出」效益,講求活動附加價值。
(6)權變化原則:教材教法的選擇,視課程內容及情境需要而改變,切忌僵化。
(7)參與化原則:親師生共同參與,採腦力激盪方式,在共同合作下促成發展。
(8)教育化原則:符合教育意義,以能達成教育目標為主要目的。
(9)教育愛原則:耐心、愛心、信心,親近學生,傾聽學生心聲,體諒信任之。
(10)志願性原則:志願參與,積極投入,為學生為班級為教育盡最大心力。
二、教師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策略
(一)遵守教師會自律公約,與學校行政良性互動,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1.與學校協商聘約、課程、教科書。
2.積極維護師道尊嚴與教師專業自主。
3.與學校行政單位共同研究,解決教育問題。
(二)增進自我教育專業素養,改進教學品質,提升校務參與能力:
1.參與切合自我需要的進修研習活動。
2.強化自我進修,並與同儕合作研究。
3.進行專題研究、行動研究,解決教學歷程中相關教育問題。
(三)提供統整適性課程,符應學生需要:
1.統整課程:生活經驗課程、潛在課程、充實空白課程,符應學生需求。
2.多樣教材:教學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科,廣泛收集資料。
3.活潑教法: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價值澄清、角色扮演、兩難困境、
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等,配合使用。
4.多元評量:兼重過程與結果、質與量、檔案與實作、自我與小組評量。
(四)改進教與學型態,建立教育新氣象:
1.自主學習:給予自由發展空間,提供適性教育,協助完成學習。
2.彈性課表:班群教學、萌發式課程、配合學生興趣、發展方向。
3.活動作業:學習單、主題探索、資訊蒐集、實驗報告、動態性作業。
4.移動教室:戶外教學、校外教學、主題探索、發現之旅、學習觸角由 校內延伸到校外。
(五)結合科技,提升教學效能:
1.CAI電腦輔助教學。 2.視聽媒體輔助教學。
3.虛擬網路,遠距教學。 4.虛擬教室,線上評量。
(六)班務行政電腦化,提高效率:
1.減少人力抄寫負荷。 2.學生個別資料提存簡便。
3.教學或學習資訊取得容易。 4.電子家庭聯絡薄,親師溝通順利。
(七)規劃教育活動,促成學生全人發展:
1.愛整潔:參與班際整潔比賽,清掃區域分配。飯前洗手、飯後漱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2.守秩序:參與班際秩序比賽,遵守學校憲法,訂定班級公約,加強常規訓練,使學生行為舉止合乎社會規範和法律。
3.存禮貌:參與班際禮貌比賽,尊師、敬長,孝順父母,友愛學弟妹。
4.有愛心:培養學生尊重別人,關懷同學,具感恩心、體諒心,並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5.做環保:辦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愛護野生動植物,具環保概念。
(八)配合學校辦理人性光輝訓輔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內涵:
1.自治活動 2..社團活動 3.休閒活動 4.團體活動
5.認輔制度 6.生涯輔導 7.生命教育
8.小團體輔導9.班級團體輔導 10.資源班補救教學
11.性別平等教育12.親職諮詢服務13.個案研究會議。
(九)善用輔導技巧協助適應困難學生,發揮輔導效能:
1.現實治療法:不問過去,只提現在,與學生建立行為契約,取得同意,確實貫徹執行。
2.行為改變技術:
(1)外顯性行為:系統減敏感法、肌肉鬆弛法、嫌惡治療法。
(2)認知性行為:自我肯定訓練、自我激勵、自我評鑑。
3.理情治療法:信念的駁斥,改進非理性部份,建立正確的信念。
4.案主中心治療法:傾聽、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
5.家族治療法:改變家族成員的價值、行為、觀念,進而影響患者。
6.角色扮演: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7.自我反省法:透過輔導者的指導,使患者能勇敢面對本我,改善自我,化解衝突危機。
(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造最佳學習條件:
1.規劃人性化、精緻化的班級教學環境。
2.妥善規劃班級資源,做客觀、有效、合理的分配。
3.蒐集班級教學軟硬體設備,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
4.蒐集、調查本市可利用的資源,融入班級教學。
(十一)營造優質的教育情境,提供最適合學習的空間:
1.人性化對待兒童。
2.讓班級成為學習的樂園。
3.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
4.深入瞭解兒童需要,傾聽兒童心聲。
5.因應兒童需要,設計合理的作業。
6.當兒童遭受挫折困難時,教師耐心地陪同面對。
7.精神環境:人性化、精緻化、和諧、互動、尊重、關懷、教育愛、
同儕性競爭,相互切磋學習。
8.物質環境:美化、綠化、無障礙、最少限制、安全有趣,適合不同年
齡層。
8.社會環境:設計良好的典章制度,活動儀式,發揮制教功能。
(十二)建立民主式「社區意識」,鼓勵並引導家長參與班務運作:
1.人事部份:未到校學生原因調查、班級家長會通知聯繫。
2.教學部份:補求教學、教室佈置、教學評量、協同教學。
3.事務性工作:學生安全維護、班級圖書管理、班級環境美化。
(十三)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力量,共謀班務發展:
1.強化班級家長會功能:鼓勵導引參與班務會議,解決紛爭,聯絡親師
情誼。
2.加強親師合作:親師協會、親師聯誼、家庭訪問、電話懇談。
3.鼓勵參與親職教育:家長成長團、親職教育講座、媽媽教室活動、
母姊會。
4.廣徵社區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及社會資源,協助發展班務。
(十四)強化班級自治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1.熟悉學生基本資料。
2.關懷體諒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3.組織班級幹部。
4.強化班級幹部訓練。
5.建立班級常規。
6.執行學校憲法。
7.成立學生法庭。
8.獎懲學生作為。
(十五)佈置優質的教室情境,營造利於引導學生學習的空間:
1.設置各類學習角,引導學生性向發展。
2.訂定獎勵制度,激發學生向上向善動機。
3.訂定學生生活公約,協助學生建立良善行為。
4.設置時事特區,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態度。
5.展示學生優秀作品,激發見賢思齊決心。
6.親師生共同佈置,營造最佳互動溝通空間。
7.配合教學單元,提高學生學習準備度。
三、教學經營
(一)原則
1.掌握課程要求與學生經驗,兼顧教學進度與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具體、明確、有組織、條理化,並能旁徵博引。
3.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注意學生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學習困難。
4.適當評量與診斷學生學習狀況,對低成就者施以學習輔導。
(二)策略
1.課前充分準備 2.準時上下課 3.維持團體注意力
4.掌握全場 5.教學順暢 6.設定管理
7.分組教學與活動8.趨近與巡場 9.轉換管理
10 .適當發問、增加師生互動。
四、學生常規行為經營
(一)原則
1.不良行為之改變,需要經過「反學習」或「非學習」的歷程。
2.使用獎懲,至綜合運用各種行為改變技術。
3.儘可能獎勵公開,懲罰於私下進行。
4.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與自治。
5.常規行為的管理應具體、明確,並顧及學生價值及尊嚴。
6.善用團體動力與同儕輔導。
7.配合全班性訓導措施,並充分與家長聯繫、溝通。
8.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及良好班級氣氛。
(二)策略
1.訂立班級規約 2.制定行為契約 3.善用代幣制度
4.運用隔離政策 5.使用交互抑制 6.保持沈默法
7.善用消弱作用 8.社會增強方式 9.警告行為後果
10.社會技巧訓練11.反應代價結果12.環境調整法
13.營造良好班風
五、班級經營實務
(一)感性的師生互動
1.對學生背景的瞭解
(1)儘快記住學生姓名 (2)家庭訪問 (3)請益前任導師
(4)詳細調閱學生資料 (5)與學生一對一面談
2.亦師亦友的教學與輔導
(1)嚴而不苛 (2)教學流行化 (3)人性化、同理心的輔導原則
(4)賞罰分明 (5)師生一起工作(6)適時安排班級性活動
(7)班級家庭化(8)建立班級特色
(二)理性的級務管理
1.分工 2.紀律 3.秩序 4.均等
5.目標一致 6.員工報酬 7.命令統一 8.團隊精神
9.層級節制 10.人事安定11.積極主動12.集權化
13.權威和責任
六、新世代教室管理與班級經營困難
(一)社會風氣敗壞,人際關係疏離。 (二)自我意識抬頭,破碎家庭驟增。
(三)親職教育失調,學生問題嚴重。 (四)家長權力澎脹,班級管理困難。
(五)社會結構改變,角色轉換不易。 (六)價值認同混淆,叛逆行為增多。
七、親師合作
(一)重要性:
1.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2.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3.符應開放教育理念 4.促進教學效能提昇
(二)原則:
1.均等 2.民主 3.正向 4.互補 5.多元
(三)具體作法
1.生活教育:生活禮儀指導、交通服務。
2.學習輔導:協助早自習活動、佈置環境、教學資料蒐集、出版班刊、 補救教學、共同策劃教學活動。
3.校外活動:支援戶外教學、辦理社區活動。
一、教育相關原則
(1)主動化原則:積極主動精神,創思行為,前瞻理念,謀求教育問題的解決。
(2)敏捷化原則:課程、教材、教法、評量均加強改進,行動敏捷,追求績效。
(3)民主化原則:講求法治,全體參與,雙向溝通,授權分工,團隊合作。
(4)科學化原則:科學方法訂計畫,科技資訊協助教學,電腦系統處理級務。
(5)有效化原則:講求問題解決「投入-產出」效益,講求活動附加價值。
(6)權變化原則:教材教法的選擇,視課程內容及情境需要而改變,切忌僵化。
(7)參與化原則:親師生共同參與,採腦力激盪方式,在共同合作下促成發展。
(8)教育化原則:符合教育意義,以能達成教育目標為主要目的。
(9)教育愛原則:耐心、愛心、信心,親近學生,傾聽學生心聲,體諒信任之。
(10)志願性原則:志願參與,積極投入,為學生為班級為教育盡最大心力。
二、教師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策略
(一)遵守教師會自律公約,與學校行政良性互動,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1.與學校協商聘約、課程、教科書。
2.積極維護師道尊嚴與教師專業自主。
3.與學校行政單位共同研究,解決教育問題。
(二)增進自我教育專業素養,改進教學品質,提升校務參與能力:
1.參與切合自我需要的進修研習活動。
2.強化自我進修,並與同儕合作研究。
3.進行專題研究、行動研究,解決教學歷程中相關教育問題。
(三)提供統整適性課程,符應學生需要:
1.統整課程:生活經驗課程、潛在課程、充實空白課程,符應學生需求。
2.多樣教材:教學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科,廣泛收集資料。
3.活潑教法: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價值澄清、角色扮演、兩難困境、
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等,配合使用。
4.多元評量:兼重過程與結果、質與量、檔案與實作、自我與小組評量。
(四)改進教與學型態,建立教育新氣象:
1.自主學習:給予自由發展空間,提供適性教育,協助完成學習。
2.彈性課表:班群教學、萌發式課程、配合學生興趣、發展方向。
3.活動作業:學習單、主題探索、資訊蒐集、實驗報告、動態性作業。
4.移動教室:戶外教學、校外教學、主題探索、發現之旅、學習觸角由 校內延伸到校外。
(五)結合科技,提升教學效能:
1.CAI電腦輔助教學。 2.視聽媒體輔助教學。
3.虛擬網路,遠距教學。 4.虛擬教室,線上評量。
(六)班務行政電腦化,提高效率:
1.減少人力抄寫負荷。 2.學生個別資料提存簡便。
3.教學或學習資訊取得容易。 4.電子家庭聯絡薄,親師溝通順利。
(七)規劃教育活動,促成學生全人發展:
1.愛整潔:參與班際整潔比賽,清掃區域分配。飯前洗手、飯後漱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2.守秩序:參與班際秩序比賽,遵守學校憲法,訂定班級公約,加強常規訓練,使學生行為舉止合乎社會規範和法律。
3.存禮貌:參與班際禮貌比賽,尊師、敬長,孝順父母,友愛學弟妹。
4.有愛心:培養學生尊重別人,關懷同學,具感恩心、體諒心,並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5.做環保:辦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愛護野生動植物,具環保概念。
(八)配合學校辦理人性光輝訓輔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內涵:
1.自治活動 2..社團活動 3.休閒活動 4.團體活動
5.認輔制度 6.生涯輔導 7.生命教育
8.小團體輔導9.班級團體輔導 10.資源班補救教學
11.性別平等教育12.親職諮詢服務13.個案研究會議。
(九)善用輔導技巧協助適應困難學生,發揮輔導效能:
1.現實治療法:不問過去,只提現在,與學生建立行為契約,取得同意,確實貫徹執行。
2.行為改變技術:
(1)外顯性行為:系統減敏感法、肌肉鬆弛法、嫌惡治療法。
(2)認知性行為:自我肯定訓練、自我激勵、自我評鑑。
3.理情治療法:信念的駁斥,改進非理性部份,建立正確的信念。
4.案主中心治療法:傾聽、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
5.家族治療法:改變家族成員的價值、行為、觀念,進而影響患者。
6.角色扮演: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7.自我反省法:透過輔導者的指導,使患者能勇敢面對本我,改善自我,化解衝突危機。
(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造最佳學習條件:
1.規劃人性化、精緻化的班級教學環境。
2.妥善規劃班級資源,做客觀、有效、合理的分配。
3.蒐集班級教學軟硬體設備,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
4.蒐集、調查本市可利用的資源,融入班級教學。
(十一)營造優質的教育情境,提供最適合學習的空間:
1.人性化對待兒童。
2.讓班級成為學習的樂園。
3.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
4.深入瞭解兒童需要,傾聽兒童心聲。
5.因應兒童需要,設計合理的作業。
6.當兒童遭受挫折困難時,教師耐心地陪同面對。
7.精神環境:人性化、精緻化、和諧、互動、尊重、關懷、教育愛、
同儕性競爭,相互切磋學習。
8.物質環境:美化、綠化、無障礙、最少限制、安全有趣,適合不同年
齡層。
8.社會環境:設計良好的典章制度,活動儀式,發揮制教功能。
(十二)建立民主式「社區意識」,鼓勵並引導家長參與班務運作:
1.人事部份:未到校學生原因調查、班級家長會通知聯繫。
2.教學部份:補求教學、教室佈置、教學評量、協同教學。
3.事務性工作:學生安全維護、班級圖書管理、班級環境美化。
(十三)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力量,共謀班務發展:
1.強化班級家長會功能:鼓勵導引參與班務會議,解決紛爭,聯絡親師
情誼。
2.加強親師合作:親師協會、親師聯誼、家庭訪問、電話懇談。
3.鼓勵參與親職教育:家長成長團、親職教育講座、媽媽教室活動、
母姊會。
4.廣徵社區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及社會資源,協助發展班務。
(十四)強化班級自治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1.熟悉學生基本資料。
2.關懷體諒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3.組織班級幹部。
4.強化班級幹部訓練。
5.建立班級常規。
6.執行學校憲法。
7.成立學生法庭。
8.獎懲學生作為。
(十五)佈置優質的教室情境,營造利於引導學生學習的空間:
1.設置各類學習角,引導學生性向發展。
2.訂定獎勵制度,激發學生向上向善動機。
3.訂定學生生活公約,協助學生建立良善行為。
4.設置時事特區,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態度。
5.展示學生優秀作品,激發見賢思齊決心。
6.親師生共同佈置,營造最佳互動溝通空間。
7.配合教學單元,提高學生學習準備度。
三、教學經營
(一)原則
1.掌握課程要求與學生經驗,兼顧教學進度與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具體、明確、有組織、條理化,並能旁徵博引。
3.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注意學生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學習困難。
4.適當評量與診斷學生學習狀況,對低成就者施以學習輔導。
(二)策略
1.課前充分準備 2.準時上下課 3.維持團體注意力
4.掌握全場 5.教學順暢 6.設定管理
7.分組教學與活動8.趨近與巡場 9.轉換管理
10 .適當發問、增加師生互動。
四、學生常規行為經營
(一)原則
1.不良行為之改變,需要經過「反學習」或「非學習」的歷程。
2.使用獎懲,至綜合運用各種行為改變技術。
3.儘可能獎勵公開,懲罰於私下進行。
4.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與自治。
5.常規行為的管理應具體、明確,並顧及學生價值及尊嚴。
6.善用團體動力與同儕輔導。
7.配合全班性訓導措施,並充分與家長聯繫、溝通。
8.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及良好班級氣氛。
(二)策略
1.訂立班級規約 2.制定行為契約 3.善用代幣制度
4.運用隔離政策 5.使用交互抑制 6.保持沈默法
7.善用消弱作用 8.社會增強方式 9.警告行為後果
10.社會技巧訓練11.反應代價結果12.環境調整法
13.營造良好班風
五、班級經營實務
(一)感性的師生互動
1.對學生背景的瞭解
(1)儘快記住學生姓名 (2)家庭訪問 (3)請益前任導師
(4)詳細調閱學生資料 (5)與學生一對一面談
2.亦師亦友的教學與輔導
(1)嚴而不苛 (2)教學流行化 (3)人性化、同理心的輔導原則
(4)賞罰分明 (5)師生一起工作(6)適時安排班級性活動
(7)班級家庭化(8)建立班級特色
(二)理性的級務管理
1.分工 2.紀律 3.秩序 4.均等
5.目標一致 6.員工報酬 7.命令統一 8.團隊精神
9.層級節制 10.人事安定11.積極主動12.集權化
13.權威和責任
六、新世代教室管理與班級經營困難
(一)社會風氣敗壞,人際關係疏離。 (二)自我意識抬頭,破碎家庭驟增。
(三)親職教育失調,學生問題嚴重。 (四)家長權力澎脹,班級管理困難。
(五)社會結構改變,角色轉換不易。 (六)價值認同混淆,叛逆行為增多。
七、親師合作
(一)重要性:
1.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2.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3.符應開放教育理念 4.促進教學效能提昇
(二)原則:
1.均等 2.民主 3.正向 4.互補 5.多元
(三)具體作法
1.生活教育:生活禮儀指導、交通服務。
2.學習輔導:協助早自習活動、佈置環境、教學資料蒐集、出版班刊、 補救教學、共同策劃教學活動。
3.校外活動:支援戶外教學、辦理社區活動。
一.就你所知,國中學生違規暴力行為的主要成因有哪些?你如何針對這些成因,擬定班級經營策略?
(一)成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改變: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傳統大家庭日趨勢微,取而代之的是以夫妻為主的小家庭,相對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就缺乏明確的約束力量。
(2)生育率下降,離婚率上升
由於家庭子女數的下降,使得青少年在家中的位置相對的提高,也受到更多的嬌寵和溺愛,使他們較任性和為所欲為。而離婚率的上昇,有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或由祖父母帶大的,生活上缺乏完整的愛,也疏於被照料和關心。
(3)生活水準提高,家庭日益富裕
由於生活的便利,資訊的方便,使青少年吃苦的精神降低,顯得頹廢、不負責任。
2.學校因素
(1)低成就學生多
當學生不願學習,甚至放棄學習時,他們違規犯錯的行為業也就層出不窮。
(2)師生溝通不良
教師對於犯小錯或低成就者過度嚴厲,抹殺了學生的自尊,加深的學生的自卑感,因此減低了師生的互動。
(3)違規暴力行為的模仿
暴力行為可能來自於同學間的觀察學習和模仿
(4)社會和文化因素
大眾傳播媒體的污染,青少年將不當或暴力的行為帶至班級中,增加了班級常規維持的困難。
(二)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關懷學生,容許學生知過能改,要真誠的與學生相處,並注重非正式的師生互動,
如課餘一起喝咖啡、閒聊等。
2.設定班規
一個班級要有一定規循的事項,學生才不會無所適從,而班規的訂立,有賴師生充分的討論,並付諸實行。
3.代幣制
當學生表現良好時即給予一定的代幣,累積至一定的數額可向老師換取喜歡的東西。但如果表現不佳時,就要歸還一定的代幣給老師,促使學生自行承擔責任。
4.嫌惡法
利用會讓學生感到不愉快或厭惡的刺激,改變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例如採用隔離法、過度矯正等。
5.與家長聯絡
對中小學生而言,父母仍擔負主要的管教責任。平時,教師就須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學生有不當行為發生時,應立即通知家長,以防問題的擴大。
《教育名言》
◎當我們看孩子越來越不順眼,代表自己的眼光越短。
◎ 我未必是出類拔萃,但我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盧梭。
◎雙手是用來讚美、肯定人的,不是用來修理人的。◎眼神是用來流露關愛、肯定的,不是用來瞪人、傷害人的。◎嘴巴是用來講人家好話的,而不是用來罵人,傷害人的。◎微笑可以創造人的生命力,真正的愛從微笑開始。◎生氣時分泌的激素,能令老鼠致命─不要生氣。◎不培養優秀,只培養「與眾不同」─猶太人觀念。◎德國演唱會最受尊重的人──是幫演唱者穿衣服的人。◎只為寄託,不會欣賞別人-目前教育的危機。◎給青少年最好的餽贈是-給他機會◎劣幣驅逐良幣-螃蟹文化◎教育工作(父母)者要引導孩子感恩,找回信心。◎孩子學不會時-等待,再等待!◎柏拉圖:對青少年最殘忍的事是讓他心想事成。◎教育者(父母)不要當完美的大樹,無微的照顧其實是傷害。◎史特龍要當演員時五百家片商足足走了三趟,失敗1500次,但他說:「那是短暫的不成功」(成功的墊腳石),第1855次時終於演洛基而一舉成名。◎不要再傷害最親近的人;對陌生人投以微笑、讚美,但對自己的另一半及孩子時卻捨不得。◎心要保留一些空間,不可像溢滿的杯子一樣,不能再容納其他東西。
◎阿德勒:沒有任何孩子是沒有希望的,除非您告訴他:您失敗了,您是失敗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望子成子,望女成女。
◎路是無限的寬廣,愛是無盡的包容。
◎感激彼此所帶來的美好,珍惜這短暫的萍聚。
◎訴不盡的祝福----盡在彼此雙眸裡。
◎溫厚的心使您心存他人,處處受歡迎;上進的心使您抬頭挺胸,無往不利。
◎美而無德,好像沒有香味的花一樣,虛有其表。
◎從前,讀書是貴族的權利,窮人無緣享受;
而今,讀書是孩子們的享受,大人忙於工作。
所以,孩子----請你要珍惜,把握。
◎一個人的性格足以決定他的命運,我們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
◎燦爛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難關,迎接挑戰的人生;如同金子必經火煉,才會綻現光輝。
◎好習慣有四:就是守時、正確、堅忍與快速;缺少了第一種,時間就要浪費;沒了第二種,就要錯誤迭出;缺少了第三種,便沒有優良的工作做出來;沒有了第四種,就要錯過良好的時機。戰勝別人是英雄,戰勝自己的是聖賢。請永遠記得: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瞎子的眼睛雖看不見,卻很少受傷;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動不動跌跤。這都是經自侍眼睛看得見,而疏忽大意。
◎社會的變動反映在學生的觀念和行為上。
◎良好的行為源自正確的理念,正確的理念出自完全的認知。
◎健康是生命體的根本(保持生活規律,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教育乃點點滴滴,持續不斷的工作,它需要真愛、耐心、更需要方法。
◎國小課程是人文的、人性化的,以生活教育為中心。它是愛的基本屬性,也是方法。
◎大樹紮根,頂戴陽光,吸收雨露,自然茁壯生長。
◎追求生活樸實之美,不以華麗富貴為目的,進而涵養溫厚、敦美的性情。
◎富貴浮雲,藝術千秋。
◎胸中之富,乃真正之富。
◎說話八大項:
要思考透徹,用字明確。要推己及人,慈善為懷。要態度誠懇,措辭中肯。要親切自然,閒話家常。要通情達理,言之有物。要堅持立場,當仁不讓。要細心傾聽,尊重對方。要言行一致。(實踐您傳授的道理)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先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長。
◎生命的長短不重要,生命的內涵才重要。
◎身外一無所有,內心無所不有。
◎隨遇而安,到處是主人。
◎身外裝瘋賣傻,內心自有分寸。
◎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物物皆美。
◎去思考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秘密,去思考那宇宙奇妙的構造,並謙卑的試著去了解那在大自然中,所發展的知識最小的部份----我心的世界(愛因斯坦)。
◎做一個學生聽得懂的老師,寫學生看得懂的書。
◎讀書人不能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判斷。讀書人要能明辨是非,並有擇善固執的勇氣。
◎一點點知識是很危險的。
◎語言高尚,才不會下流;行為舉止端正,才會受人尊敬。
◎有夢就去追逐,有愛舊有歡樂。用所有的真心,收集所有的快樂。
◎生命不用包裝,真善就是美。
◎放寬自己的心胸,才能找到自己。
◎不要輸給屈辱,不要缺乏信心、不要觀念不純、不要情緒衝動、不要猜忌多疑、不要推卸責任、不要爭先領導、不要輕視別人。
◎掌握最開始的一分鐘,處理過程要堅持最後一分鐘。
◎演說五大原則:自然、自立、自信、自行、自成一格。
◎謙遜、溫和、勇敢、樂觀、包容、互愛、積極、成長。
◎有人問:如果想聽杜鵑的叫聲而杜鵑卻不叫時----
○ 田信長:牠不叫,我就把牠殺掉。(生性殘暴)
豐田秀吉:我會想辦法逗弄牠,讓他叫(擅長謀略)
德川家康:我會耐心的等牠叫。(怒不行於色)
※困於心,衡於慮之後,才有啟發。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在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人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聖人便是大海。
◎一個未經反省的生命,一個沒有經過認真、理性省察的生命,是一個不值得活的生命。
◎青春易凋謝、褪色,但可以智慧、期盼編出燦爛的遠景。
◎凡富貴功名皆由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賜。唯學作聖賢,全由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浮生何須論短長,吉光片羽亦芸○----人生何其短暫,生命何其微小。蓋世的英雄豪傑,最後都歸於原位。
◎看些有價值的書,做些有意義的事。
◎彼此尊重,大家有尊嚴。
◎人生三大事:做人要有目標、方法、文化,一切操之在我的觀點養成。
◎論處世方法:第一等人,創立法則。第二等人,遵守法則。第三等人,破壞法則。
◎現代人要有現代人的知識、方法、精神:
◎做事:不能只求快心,應求安心。
◎多聽哲人言語:增進智慧,趨於圓熟。
◎多聽偉人書籍傳記:振奮信念,有無畏的決心。
◎多接觸英雄:堅定勇氣,有前進的步伐。
◎需要智慧:怎麼去做。需要技能:怎樣去做。
◎經歷不足是短暫的,學歷不足卻是永遠的。
◎培根論成功秘訣:多讀書使人充實;多交談使人機敏;多寫作使人實際。
◎日人松下:只要一個人能夠有積極的人生觀,再壞的命運也會成為好運,再大的危機也會有轉機,再多的逆境也會變成順境。
◎美國人認為成功的三大要件:敬業----熱愛工作。努力----不眠不休的恆心毅力。決心----從不輕言說放棄。
◎六大基本道德:徹底盡忠、當仁不讓、言而有信、待人以禮、持身以廉、本之以愛。
◎錯誤的管道得到錯誤的訊息。有爭氣的國民才有爭氣的國家。
◎大也雄風,旗海飄飄慶歡樂,舞動的旗海有說不出的歡樂,波光粼粼是淡蘭的玫瑰組曲,田園裡是老師們,想在教學中再憶鄉下的童年。
◎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智慧與努力的成果,是老師們不忮不求的情操,無私無我的奉獻。
◎在孩子紅通通的臉上,我們看到明日的希望。
◎只要多一分心思,就會多增加一分教育的效果:只要對教育工作多一分投入,就會提高更多教育上的附加價值。
◎有時恨不得一手遮盡任何對老師不敬的風言風語,心疼許多時候、地點,許多人加諸給老師的傷害。
◎若苦口無法被社會上的聲音所肯定時,就求諸於自己的良知。
教師在專業上的權利:
◎學校的權利:擁有教育的權力。
◎教師的授課內容:編輯權、教科書使用裁量權、參考書使用權、教學設備選定權、◎教學評量權、懲戒權、郊遊旅行及參觀權、出具成績單與證明書權。
教師在專業上的義務:
◎授課的義務:無缺課、認真批改作業、注意學生日常考查、嚴格考試、設法增進教學效果、注意教室管理、了解學生、熟練教學方法及技巧。
◎負責訓導的義務:
分擔校務
◎照顧學生之義務:身體保健、衛生設備、遊戲運動器材。
◎職務上:守密
◎成績考查、監督之義務、財產保管、社會服務。
◎台灣省教育八大方向:
繼續推動人文教育,實施以人為主的訓撫制度,設置禮儀教室。
落實中小學課程革新工作:八十五年實施新課程,具有統整化、本土化、生活化、國際化、人性化等特色。
落實生涯教育,重視適性發展輔導。
改善國中小學資訊教育,八十六學年度起國二、三列電腦為必修課程。
降低國中小班級人數:八十四學年度以前----四十五人,八十七年以前----四十人。
落實終身教育的理想。
推廣學校午餐,預計兩年內達到61.74﹪。
加強辦理特殊教育。
◎給他智慧,使他不再疑惑;陪他遊戲,使他不再孤獨;給他文學,使他永不貧乏;陪他探索,使他視野遼闊;給他榜樣,使他懂得關懷,陪他歡笑,使他樂觀奮發。
◎歷史一再證明,做個開疆闢土的英雄容易,做治理整頓內部的建設者困難。
◎犀利不失理性,深入卻不失平和的筆調。
◎成為社會的建設者,而非追求個人成就的英雄。
◎每經歷一次困難,就如浴火鳳凰一樣,產生更強的體質。
◎今日愛書的孩子,未來國家的棟樑。
◎社會越不景氣,培養孩子越是迫不急待。
◎世界人權宣言:一切人類生而自由平等,其尊嚴與權利普遍平等,人類均具理性與良心。
◎升學導向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畢業後更怕書,棄之唯恐不及。
◎僵化的教育體制,如不解縛,能教得出活潑的生命嗎?
◎快樂的媽媽教出快樂的孩子,先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
◎欲使兒童從善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快樂。
◎有人說: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壯年是一部小說、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學。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不斷吸收新知,才能過個尊嚴而有智慧的一生。
◎珍惜每一個屬於您自己的日子,讓生命成為一首永恆浪漫的迴旋曲。
◎一樣看花的兩樣情,有人但惜好花落,有人卻惜結果成。快樂的感覺,不在事物的本身,而在於心中的想法。
◎教育自由化----應著眼於教育實務工作,不受外力不當干預的消極性自由外,更要積極的創造條件,以協助受教者能享有自我形塑,自主抉擇的積極自由。
◎完整的人:承認人類的無限可塑性前提下,協助其努力以達(止於至善)。
◎盧梭:教育乃是人類作為一種創造的動物,本事理性與自由,來自我形塑成人的活動。
◎在孩子的需要裡,發現我們的責任。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失職的父母與老師。
◎鳥擇樹而居,人擇君而臣。
◎上臺靠機會,下臺靠智慧。
◎教化學子,淨化社會: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安全的地方。
◎以服務替代領導,以規劃取代權力,以專業的權威替代職務地位的權威。
◎以民主的方式替代人治的缺失。
◎教師至上,學生第一,員工為重。(彼此尊重,雙方都有尊嚴)
◎待人應守儒家的忠誠,事業酌用兵家的權變,治事應持法家的嚴明,養心應以釋家的超脫。
◎讀書是投資最少獲利最豐富的事業。
◎認識一個人,除了去了解他的長處之外,也必須要很深切的了解他的短處。
◎佛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永不變易的心,永不熄滅的慧心,永不冷卻的熱心,永不失望的悲心。
◎沒有暗礁,就激不起美麗的浪花,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衝突理論)
◎福祿貝爾: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文學家:愛是人性中肯定中的肯定。
◎評鑑的目的在改進,而非僅於證明。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人生縱有千千結,願它化做美麗的蝴蝶結。
◎禪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應是人間好時節。
◎快樂生活,有效學習,適性發展,和諧關係。
◎理論之中,隱藏著許多無相無形的主題與理想。
◎黑格爾云:存在的便是合理,若死抱理論的大腿,未能體認事實存在的道理,終究是烏托邦的理想主義,憤世嫉俗,自怨自艾,只有以悲劇英雄收場。
◎杜威:要改變一個人,先改變他的環境。
◎邱吉爾:人類塑造環境,環境陶冶人類。
◎孫運璿:做事不要先講不行,先講非成不可,然後想怎樣做。
◎為自己留下自在的空間,為學生開創快樂的生活。
◎郭為藩:中國人的道德,止於認識而已。
◎蔡德輝:世界上最笨的人,是至死都捨不得花自己賺來的錢;最悲慘的人,則未死就花光了所有的錢。
◎劉興漢:任何組織都有朽木,對他好不行,對他壞更不行。
◎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沒關係就要找關係,找到關係就有關係,有了關係就沒關係。
◎離職或被迫離職者,百分之十五專業不足,百分之八十五是人際關係不良。
◎真正的尊嚴,經由愛的付出而獲得。
◎郭為藩:人要被人所愛,先要愛別人,讓自己可愛。
◎要孩子不說謊,就要容忍他在說謊後的誠實;要孩子不犯錯,最好的辦法就是寬恕他所犯的錯。
◎幸福的泉源,在於一顆寧靜的心。
◎辦學沒有高潮,因為沒有高潮,也就沒有低潮。
◎黃武鎮:一個人最慚愧的地方,就是在服務的地方留下空白。
◎唯一能自爭辯中獲得好處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辯。
◎成功的領導者,要先學會如何被領導。
◎吳清基:以精緻教育為核心,以潛在課程為半徑,畫出一個人性化教育的同心圓。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常將有日思無路,莫待無時想有時。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蘇格拉底:天與人兩耳兩目,但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聽少言語。
◎王陽明: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最容易的事情是武斷別人。
◎西諺:父母的一生是子女臨摹的帖子,老師的一生是學子臨摹的帖子。
◎點燃教育的心燈,把握教育良機,創造教育契機,重視溝通,建立共識,共同經營教育事業。
◎杜威: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
◎今日的教育,是在培養明日的公民。
◎皮斯特:教育是一種工作----成就。
◎教育品質應求精緻化,教育工作強調專業化,教育實施應顧未來化。教育發展應◎求國際化,教育制度應求民主化。
◎那思比:改變人類生活的大趨勢中,首要趨勢是產業社會到資訊社會的發展。
◎李登輝:品質是價值和尊重的起點。
◎愛人助人是快樂的投資,其利息就是快樂。
◎有心就有新,革新得先革心。
◎心中有愛,人見人愛。
◎享受別人給予的同時,不忘說聲謝謝。在得意時候,不忘失意的窘境。
◎真誠地待人,熱心的做事。
◎抱熱誠以鼓舞人,懷謙虛以禮下人,存忠恕以體諒人。
◎以誠摯貢獻舊經驗,以虛心學習新觀念。
◎打開心內的門窗,迎接教育改革的朝陽。
◎靜定生智慧,靜中有愛,寧靜致遠。
◎把每一天都看成黎明,每一困難當成挑戰,每一成就都心存感激。
◎教育也可以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歡喜。
◎教育旨在提供孩子----愛、自由與生命。
◎不好的學校會有好校長,而不好的校長不會有好學校。
◎把孩子教育得好的人比生育他們的人更為珍貴,父母只能給予他們生命,而教育卻可賦予他們生命的色彩。
◎孩子的成長不可等待,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給他們一個快樂、安全的學習環境吧。
◎得意事來處之於淡,失意事來處之於忍。
◎懂得讚美,就能啟迪兒童善良的天性;懂得欣賞,就能激發孩子真情的流露。
◎一心充滿教育愛,雙肩挑起教育擔。
◎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馬士洛:教育使一個人發現自己是誰及發現做人的義務。
◎知識能增加智慧,至誠會增廣情感,意識導引意志。
◎用智慧建立制度,以制度解決問題。
◎物有本末,事有輕重,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計畫最周詳,過程最圓滿,感受最深刻。
◎人要看長遠,工作績效要看寬廣,人生的旅途要看一輩子。
◎聽明白後,融會於心,那是理解;見到什麼,體會實踐,那是境界。境界的深淺◎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沒有永遠的教師,只有無盡的學習。
◎1960年布魯納:任何科目都可以藉著某種方式教給任何兒童。
◎愛是藝術,需要學習,才能培養;愛是生命,需要時間,才能成長;愛要接納,需要瞭解,才能適應;愛是滿足,需要雙方,才能共享;愛是給予,需要犧牲,才能獲得;愛是責任,需要付出,才能要求。
◎第一流的領導靠組織,第二流的領導靠幹部,第三流的領導靠人才,第四流的領導靠自己。
◎教師是精神的國防,教師是精神的工程師。
◎陳之藩: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胡適: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在評量自己或別人以前,先要確定你用的尺是否合理。
◎盡力而為便是對自己負責。
◎每一個體都是天地間的原版,誰都無法複製。
◎成功不是奇蹟,而是經驗的累積。
◎愛的眼神是溝通的第一步。
◎健康的人會把失敗看做是暫時的挫折。
◎傳統不是包袱,今天的創作就是明天的傳統。五千年的文化是取之不竭的養分◎我們要據此創作明日的傳統----馬水龍。
◎生存的目的:自助----培養健康的身體。助人----培養健康的精神。
◎肯定自己,建立信心,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讚美能使人產生自信,鼓勵能使人發揮潛力。
◎真心的關懷可以化解一切的距離。
◎生命的價值,在於能自我突破、自我實現。
◎人要有傲骨,不要有傲氣。
◎鎚子第一百下的敲擊,可以敲破石塊,是因為有了前面九十九下的敲擊。
◎先說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再批評別人。
◎愛之深,責不一定要切;責之切,愛一定要深。
◎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
◎不會從失敗中找尋教訓的人,成功是遙遠的。
◎以喜悅的心,探索知識的奧秘。
◎成長是一連串的自我挑戰。
◎愈是在忙碌的時候,愈要多加思考。
◎面對鮮活的小生命,我們是最富足的工程師。
◎摸摸孩子的頭,一個讚許的眼神勝過打和罵。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您錯了。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人類生存的種種難題中,唯一令人滿意的解答就是----愛。
◎一切的時間都需要有意義尋找安排,才能點點滴滴累積成可貴的資源.(高華強)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沒有教師的進修,就沒有教育的發展;只有老師不斷的專業發展,才有進步的教育。
◎秉承「學生第一,教學為先」的理念,積極服務師生,達成教育目標。
◎愛就是不要背著孩子走天涯,且讓他勇敢跨步向前!
◎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千鎚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堅固的岩石不為狂風所動搖,賢明的人,也不為任何毀譽所動心。
◎最真摯的教育,是不需要再修飾的。
◎維克多雨果:「有比大海更遼闊的景色,那是天空,有比天空更遼闊的景色,那是靈魂的深處。」教育的本質乃在激發學生靈魂的深處潛在。
◎亞里斯多德:自然藉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好工作,更要做好休閒,因為休閒是一切行動的首要原則,他給了我們生活的於愉悅和快樂。
◎郭為藩:為了適應未來的環境變遷,置身其中的社會成員,需要有科學化的治事方法,專業化的職業知能,人文化的生活態度。
◎杜威:教育最嚴肅的任務,莫過於提供享受休閒的適當預備。
◎盧梭:贏得時間,不如失去時間。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在摧殘幼苗。
◎健康的孩子----活潑、積極、進取。
◎兒童的三項重要價值:好動性----體育;好問性----智育;純真性----德育。
◎春花會凋謝,不凋謝的是大地的生機;蠟炬會成灰,不熄滅的是人世的火種。
◎生兒容易,養兒難;養兒容易,育兒難。留些時間去陪陪他;豎起雙耳,去傾聽他;放低聲音,去教導他;張開嘴巴,去鼓勵他。
◎辛勤耕耘下的田裡,長不出粺草來;適切照顧下的孩子,壞不到哪裡去!
◎非學教育者,認為教育重要,但非緊要;而學教育者,認為教育不僅重要而且緊要。
◎大人的事,也是小孩的事;小孩的話,大人也要聽。
◎財富、權力可獨享,而知識無法獨佔。
◎讓每一個愛讀書的人,都擁有比書房更大的書房。
◎讀一直想讀而沒有時間讀的書;讀一些閒書,把自己變得少一分公利,多一分氣質。
◎再窮的時候,也要花錢買書;再忙的時候,也要抽空讀書。
◎清寒而不寒酸,小康而不俗氣。
◎我們常花太多時間來應付沿途上的問題,而忘了我們為什麼要走這條路,結果對於真正重要的,反而模糊不清。
◎變動時代的焦慮和壓力,使得愈來愈多的人,重新思索生命的本質。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教師們發現了孩子。
◎走更長遠的路,愛更多的孩子。
◎ 人是不完美的,但有追求完美的企圖。
[生命教育]名言錦句 ●生命不在乎長短,乃在乎內容。(林肯)-《擁抱生命的每一分鐘》楊恩典的故事●恨,挑起爭端;愛,遮掩過錯。(箴言)-田原米子《三根指頭》的故事●化干戈為玉帛,化暴力為祥和。-平安夜.《春雪》的故事●自由,有時候帶著危險,卻也帶著一份責任。(印度。泰戈爾)-《放風箏》的故事●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台中張文亮教授)-《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的故事●感恩,就是記得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一碗湯麵》的故事●少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孔子)-《獅子王辛巴》的故事●肯定自己,尊重別人。-《國王愛貓》的故事●我,是獨特的!-《變色龍》的故事●上天把「日子」當禮物給我們,我們把「成長」當禮物給上天。-《毒蠍子與鳥》的故事
Teaching is not a profession; it's a passion!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
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有用才是人生的創造者。
學以變化氣質,教在培養品德。
以下依序為
各流派
各掌門人
各封號
認知類型
魏特金(Witkin)
認知類型之父
目標模式
泰勒(Tyler)
課程理論之父
科學管理學派
泰勒(Taylor)
科學管理之父
人本心理學
馬斯洛(Maslow)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
創立比西量表
比奈(Binet)
智力測驗之父
永恆主義(哲學)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阿德勒(Adler)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創立四段教學法
赫爾巴特(Herbart)
教育科學之父、心理學之父
行政管理學派
費堯
行政歷程之父
完形心理學
馮德
實驗心理學之父
自然主義(哲學)
裴斯塔洛齊
平民(國民)教育之父、教育界麥加
自然主義(哲學)
福祿貝爾
幼稚教育之父
行為主義心理學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學之父、心理測驗運動之父
自然主義(哲學)
赫爾巴特
科學教育之父
存在主義(哲學)
沙特
存在主義之父
理性主義(哲學)
笛卡兒
近代哲學之父
經驗主義(哲學)
培根
近代科學之父
自然主義(哲學)
盧梭
教育界的哥白尼
1.△就課程結構而言,學校課程包含那些?教師應如何運用?
(一)顯著課程──或稱形式課程,提指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學指引、學校目標之內容。
(二)理想課程──是正式課程的基礎,亦即影響正式課程的傳統、文化、哲學。
(三)潛在課程──是內隱課程,指學校文化、價值氣氛、組織結構、典章制度、典禮儀式……等,對學生具有潛在默化功效。
(四)隱藏課程──或稱空白課程,是不教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價值,基於某些原因把它隱藏起來成為空白的。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具有教育哲學的概念,參考顯著課程,作為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同時更應重視潛在課程對學生的潛移默化,而發揮身教、言教、境教、判教的教育功能。同時學生的學習是無所不在的,多視察學生對隱藏課程的反應,而適時加以引導,才能設計為整體的課程。
2.△古德拉(Goodlad)認為課程層次包括那些?教師應如何運用?
(一)理想課程──是正式課程的基礎,亦即影響正式課程發展的教育哲學概念或政治、文化、歷史背景等。
(二)正式課程──指課程標準、課程網要、教科書、教學指引,提供教學參考之教學版本。
(三)知覺課程──指教師對正式課程的論釋、理解,而形成自己對課程的覺知。
(四)運作課程──指教師在教學時實際的運作,包括概念的解釋、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量之運用。
(五)經驗課程──指學生在教室或學校中透過各種學習所獲得的實際經驗,成為日後學習的基礎。
教師教學時,除了具備課程的哲學概念外,應了解鑽研體會正式課程所提供的訊息及教學目標,轉換成課程設計,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評堂方式使學生獲得更具體豐碩的教學經驗,以減少與實際課程目標之落差。
(參考黃政傑、張嘉育,民87,教師天地93期,頁6~10。)
3.△就課程發展層次而言,可分為那些層次?並分析對教學之影響。
一、課程發展次
傳統的課程皆由國家制定,教師照本宣科,逐到近幾年來教育改革,強調教師鬆綁,教科為開放,教師專業自主,課程發展型態有了改變,大致可分為四種層次:
(一)國家本位課程發展──課程發展是屬全國性的,由中央課程委員會考量全國的共同需要,進行課程規畫,再推廣到全國各地,如各級學校課程標準。
(二)地方本位課程發展──以地方的共同需要為設計焦點,滿足地方特定的教育需求,發展地方特色。如縣市鄉土教材之發展。
(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透過學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考量學校的主客觀條件、教師專長、學生需求、家長期望等因素從事符合學較反學生個別需求的課程設計,發揮學校辦學特色。
(四)教室本位課程發展──針對教室與學生的不同特質與需求,整合教室內外各種教育資源,設計課程提供學生學習的一種基層課程發展模式。
二、對教學影響之分析
(一)國家本位課程及地方本位課程,極具「中央一邊陲模式」之色彩,主要呈以全國或各地方的共同教育目標與需求為依歸,形成課程僵化現象,較無法適應不同地區或城鄉的差異性,教師只能照本宣科,無法發揮專業自主權,影響教學成效。
(二)學校本位課程及教室本位課程,較能因應個別教學或教室的教學目標與需求,透過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將正式課程轉換為實際運作課程,使學生從而獲得實際經驗,較能發揮教師專業自主能力,也較貼近學生學習需求,提昇學習興與教學成效。
(三)教育鬆綁後,權力下放,著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昇,教師仍需以國家、社會、地方教育目標與教育範圍為藍本,配合學校的發展目標,掌握社會的脈動,適時融入生活情境中的議題,安排有利的教學情境,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展現專業判斷、專業倫理、專業自律與專業責任,如此教室本位課程才能落實。
4.△何謂STS教學?試說明其課程設計理念及教學目標為何?
一、STS教學的意義?
STS結合科學、科技與社會的一種教學模式,源於1990年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STA)所提出,目前不僅成為美國科學教育的一大主流,各國也抓起跟進的風潮。(魏明通,民83)
二、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模式?
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教師可利用社區所發生的社會議題為主題,以學生為中心運用科際整合方式做課程設計,如垃圾處理或河川污染問題,讓學生透過資料蒐集、社區調查、訪問或討論……等。引發對社區問題的關心,並了解科技與社會之關聯進而培養學生價值判斷與解樊問題的能力。
三、STS之教學目標?
加以下課程設計的理念,可知其教學目標;(Yager. Roy, 1994)
1.讓學生能利用科學知識來改善其生活,並能適應日益科技化的世界。
2.使學生能有效地處理科技與社會的問題。
3.規範出學生能明智地處理,STS相關問題所需之基本知識。
4.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在STS領域中的相關行業。
近年來政府逐漸對生活科技重視,目的在培養學生科技素養能力,尤其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STS教學頗值得推展。
5.△編制一份好的測驗必須具備那些特性?(參考林清山譯,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民89,頁459-461。)
一、效度:測驗要能測量出所要測量的。包括表面效度、預測效度、建構效度。
二、信度:測驗要能夠為同一位學生提供前後一致的測驗結果。
三、客觀性:對每一個學生的測驗實施和評分都都應該是相同的。
四、標準化(可參照性):測驗的分數要能被轉換成一個數字,可用來告訴學生地在團體中所站的地位。
(參考吳宗立,民90,學校教育的教學與輔導策略,頁151-159。)
6.△何謂CIPP評鑑模式?
CIPP評鑑模式分為四大部份:
(一)背景評鑑(Context eraluation)
其目的在確認受評對象的優缺點,審視欲評鑑者的有關資料,並提供改進的方向。
(二)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其目的在為一個方案開處方,審度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以產生其所需的改變。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對實施中的計畫做連續不斷的查核了解方案的進度狀況,同時對管理人員提供回饋,隨時給予必要指導,以便修正計畫。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其目的在測量、解釋以及判斷一個方案的成就,評鑑其結果與目標間的差異情形。
CIPP評鑑模式可用於校務評鑑、課程評鑑、專案評鑑,教師若能運用於教學歷程中,將有助於教學的成就。
(訓導)
7.△何謂法治生活化,生活法治化?試申其義?
無民主的法治是空的,無法治的民主是盲的,因此法治教育素養應是民主國家人民所應具備的。實施法治教育應以活潑有趣的方式,融入生活中寓教於樂,才能發揮教育效果。因此法治生活化,生活法治化,應具有下列含義:
(一)法治教育應與生活相結合──依兒童身心發展階段,提供適性教材或媒體資訊,機會教育,融入生活中學習。
(二)法治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能主動,內化於心中,轉化為行動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和習慣。
(三)法治素養是人人必備──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使法治觀念能充分落實於國人生活中、言行中,而能知法、守法、執法、崇法,以建立和諧的社會。
△ 8.訓導與輔導有何不同?試就實施方法與工作內涵作分析,二者如何調和?
訓導與輔導同具有導正學生行為,積極向上,向善之教育目標,然在實施方法與工作內涵略有不同分析如下:
一、實施方法
訓導措施
輔導措施
1.注重團體規範
注重個性適應
2.注重外在行為要求
注重潛能發展
3.屬消極的管理
屬積極的輔導
4.較權威式
較民主式
5.注重他律
注重自律
6.要求立即式改變
注重漸進式的潛移默化
7.適合大團體
適合小團體
二、工作內涵
(一)訓導方面──注重生活教育、法治教育、暴力防制、緊急及危機事件處理,校園安全防患與管理、社區互動、社團活動、衛生教育、體育活動……等。
(二)輔導方面──注重兩性教育、生涯輔導、壓力舒解、情緒管理、親職教育、教師輔導技巧、特殊兒童輔導等與轉介……等。
三、兩者調和之道
教育部為培養教師具有教訓輔整理與能力,有效結合社區資源,提昇教學與訓輔成效,乃於87.8.21配合教改政策,頒布建立學生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輔導新體制,因此今後教學、訓導、輔導等必須相互結合,建立最佳互動模式。然而在訓輔實施過程中何者為先,何者為後,需視及行為而定,訓導人員需具備輔導理念,輔導工作仍需有訓導人員做後盾,如此理念相同,工作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教育功效。
9.△環保教育是人人應有之共識,學校如何落實?
環保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從小培養學生能知福惜福,節約能源建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實施垃圾減量,低污染資源再利用,以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愉悅身心健康。具體之實施策略如下:
1.成立環保推行委員會建立共識──校長擔任主任委員,訓導主任為執行祕書。
2.擬訂推動環保工作計畫,做為實施的依據──如垃圾分類、減量回收、跳蚤市場……等。
3.設置環境教育中心,提昇教學效果──蒐集有關資料,做為補充材材,展示教學成果及藝文作品,收觀摩之效。
4.擬訂相關主題,融入各科教學──配合時令編訂教材,運用媒體隨機教學。
5.辦理相關藝文活動,落實環保工作──如資源回收、跳蚤市場、認養植物、輕聲細語、資源再利用、禁用保麗龍及塑膠書套、社區服務……等。
6.加強綠化美化發揮境教功能──校園整體規畫加強綠化美化,畫分清潔責任區,維護校園整潔。
7.注意飲水衛生,污水再利用──換裝自來水、自備水壼、不賣飲料、污水澆花……等。
8.提倡綠色消費,自備購物袋──使用環保標章的各類產品,自備購物袋。
9.推展社區教育,喚醒全面共識──學生自我考評,專家蒞臨指導,組織研究會,購買相關書籍,校外參觀……等。
10.加強考核,隨時修正檢討──推動認真之師生,予以獎勵,並檢討改進,建立檔案資料,推動環保教育人人有責,並落實於生活教育中,以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共同推動建立環保社區。
(特教)
10.△特殊教育法具有那些精神特色?
特殊教育法於民國八十六年公佈,為特殊教育開啟了新的里程碑。其目的在使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第一條),該法具有以下精神特色:
(一)教育類別增加──身心障礙12類,資賦優異6類。
(二)擴大教育對象──向下延伸至三歲,向上延伸至高中。分為學前教育階段國教育階段及國民教育階段後三階段實施。
(三)重視鑑定安置輔導──鑑定→安置→教學→輔導→鑑定是一種不斷循環歷程。
(四)零拒絕無障礙──設置無障礙校園環境(物質與心理環境),且不得以身心障礙為由拒絕其入學,保障就學權利。
(五)最少限制環境──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原則,每年需重新評估及安置之適當性,使其獲得最大發展。
(六)重視個別化教育方案(IEP)──邀請學者專家教師及學生家長期共同參與擬訂,以適合個別學習的需求。
(七)教育經費的保障──在中央不得低於當年度教育主管預算的百分之三,在地方不得低於百分之五。
(八)運用專業團隊合作──集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就業服務等專業共同提供課業學習、生活、就業、轉銜等協助。
(九)修業年限彈性──身心障礙者可延長,資賦異者可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休業年限。
(十)早期療育──提供身心障礙兒童及早接受療育之機會。
以上為特殊教育之精神特色,旨在保障其受教權利。
(依據教育部88.2.3條正發布之資優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休業年限及升學辦法)
11.△資優生降低入學年限,縮短修業年限之基本條件為何?
一、降低入學年齡(未足齡提早入學國民小學)。
(一)智能評量之結果,在平圴數正二個標準差以上或百分等級九十七以上。
(二)社會適應行為之評量結果與適齡兒童相當。
二、縮短修業年限
所謂縮短修業年限,指縮短專長學科學習年限或縮短各該教育階段規之修業年限,其方式如下:
(一)學科成就測驗通過後免修該科課程。
(二)逐科加速。
(三)逐科跳級。
(四)各科同時跳級。
(五)全部學科跳級。
(六)提早選修高一年級以上之課程。
(七)提早選修高一級以上教育階段之課程。
實施方法:各級學校對前項各款方式之採用,應針對個別學生,就其超前之學科,逐科評估其學習起點行為及能力。
實施程序:由其父母或監護人提出申請,並經「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通過者為限。
12.△試說明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區別。
一、差異之比較: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四者同為專業助人的工作,但性質與範疇不同。(如圖示)
(一)教育與輔導──是一種普遍的專業,教師都應具備的知能。
(二)諮商與心理治療──是個殊化的專業,屬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的範疇。
二、基本理念
(一)輔導教師必先取得教師資格,教師專業優於輔導專業。
(二)輔導觀念普及化,諮商人員專業化。
(三)推動認輔制度,加強發展性與預防性之輔導工作,提高行為偏差學生的受教性。
13.△何謂專業團隊合作?特殊教育強調專業團隊的服務,其項目包含那些?
一、專業團隊合作的意義
指由一群具有專業的人員共同組成,共同合作為特殊學生所進行的一種專業服務,其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諮商人員、社會工作人員、醫療服務人員。
二、專業服務項目包括:
1.物理治療。
2.職能治療。
3.語言治療。
4.諮商服務。
5.社會工作服務。
6.醫療服務。
(輔導)
14.△如果您班上有疑似過動兒,應如何輔導?
一般人總以為調皮搗蛋、活潑亂跳、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衝動或有攻擊性行為就是過動兒,然而若非經醫生進行症狀判斷,我們將無法視為過動兒。
根據研究顯示,過動兒可能是體內化學物質不平衡產生,若班上有疑似過動兒之兒童,應長期做觀察記錄,並協助家長與小兒科醫師討論,經診斷結果做以下輔導:
(一)非過動兒之輔導方式
1.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增強原理,耐心輔導,逐步改變其偏差行為。
2.掌握注動力集中時間,提供最有效學習方法及作業完成份量。
3.運用班上同儕協助,以合作鼓勵方式,減少注意力分散。
4.協助尋找友伴,建立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
5.必要時徵詢家長義工,協助處理偶發狀況。
(二)屬過動兒之輔導方式
1.生理層面──必須由醫師治療,嚴重者需配合藥物控制。
2.心理層面──增加同儕互動,建立安全感,減少衝突與暴力。
3.生活層面──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加強生活習慣的指導,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4.學習層面──加強個別化教學或補救教學,建立學習信心。
5.親師合作──提供父母輔導資訊和輔導技巧,加強親師合作。
總之,班上若有類似過動兒或過動兒,在班級經營或教學上,教師必須格外費心,除了自身之專業輔導外,應善加尋求行政及家長之支援,減少班級運作之困擾,而能正常之教學。
15.△輔導是學校工作的核心,試述輔導的意義、功能及應有的理念?
一、輔導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建立群己關係。
(二)自我探索,發展自己潛能,促進自我實現。
(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
(四)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生有涯,知無涯,對挫折感能自我調適。
(五)發展健全達觀的人生態度及鑑賞能力的培養。
二、輔導的功能
(一)尊重個體,關懷生命,促進社會和諧。
(二)促進學生生活適應,潛能發展及自我實現。
三、輔導應有的理念
(一)輔導是心靈的灌溉,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二)輔導是促進師生互動的良業。
(三)輔導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四)輔導是精緻性、時代性、創造性的活動。
(五)輔導是發展性、預防性、治療性的全人教育。
一、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包括那些?
學校輔導工作對象包括學校教職員工、學生家長,就學生部分,其主要工作內涵包括下列四個面向:
(一)生活輔導──指行為偏差者,生活適應困難者,如:偷竊、暴力、逃家、逃學、幫派、夜遊……均屬之。
(二)學習輔導──指學生潛能的發展或特殊階段的輔導,如新生始業輔導、一般課業輔導、升學輔導、特殊需要學生的輔導。
(三)心理輔導──指學生擬情的輔導,能尊重、關懷、包容、接納及,如情緒困擾、家庭遭變故、性搔擾或性侵害者及社交技巧之輔導。
(四)生涯輔導──對職場生活之認識及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發展,如性向測驗、生活自理能力、專長技藝之輔導。
輔導工作應是全員全面的輔導,由全體教職員工、社區家長、社區人士共同參與,而輔導的面向包括生涯、行為、心理、生涯輔導等。
二、針對學生問題的輕重程度,學校輔導工作的層級分為那些?
(一)發展性輔導(初級預防)──屬一般預防以全校學生為對象,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如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環境佈置等以促進學生充分發展。
(二)預防性輔導(次級預防)──偏重早期發現與矯治,針對有輕微癥候或問題傾向的學生提供適切的預防措施,如認輔教師的關懷,補救教學等,以避免問題發生。
(三)治療性輔導(診斷治療)──屬危機調適,針對有嚴重困擾或問題的學生,需與專業人員共同擬訂輔導策略,必要時可轉介事業心理治療師或安置於治療性環境(如矯正學校),以協助個案改變行為或觀念,而能恢復正常功能,儘早返回原來的生活環境中。
預防勝於治療,治本優於治標,平時應加強發展性與預防性之輔導,以降低治療性之輔導,
16.△由於社會變遷,中輟生有急遽增加趨勢,試分析學生中輟的原因有那些?中輟生返校應如何輔導?
(一)輟學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幾種:
1.個人因素──智能不足、精神異常、身體殘障、意外傷害或重大疾病,學習困擾或學習成就低落……等。
2.家庭因素──家庭經濟危機、父母失和、家庭突遭變故、父母管教不當或忽視子女教養、舉家躲債、交通不便……等。
3.學校因素──不滿學校管教方式、習得無助感、考試壓力過大、師生互動不佳、受幫派恐嚇、同儕關係不睦……等。
4.社會因素──受不良娛樂場所誘惑、不當傳播媒體誤導、價值觀偏差。
5.其他因素──不明原因失蹤或出走、離境(移民、旅遊)、結婚……等。
(二)返校後之輔導
1.適當安置──行政應協助做好班級安置,認輔教師編配,使其有回家的感覺。
2.人性關懷──協助解決生活及課業問題,抒解情緒壓力。
3.擬情了解──同理心,接納其行為及想法,建立互信情誼。
4.心理重建──團體輔導或個別諮商,建立信心點燃生命力。
5.行為輔導──運用行為改變技術、消弱增強循序漸進。
6.休閒輔導──鼓勵參加社團活動,培養休閒技能,增加人際互動。
7.親師溝通──爭取家人的支持和合作,共同輔導孩子走出陰霾。
8.轉介──若行為嚴重或需要保護者,應尋求轉介機構。
中輟者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問題,應防患於未然。尤其是對於弱勢族群更應積極關懷,對於返校者、行政教師、家長更應攜手合作,提供一個重新學習的環境助其發展。
17.△生命教育的意義為何?內涵包括那些?在學校應如何推動?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一)了解生命的緣起與成長歷程,而能珍惜自我。
(二)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豐富命內涵。
(三)了解與探索自我,建立自信,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懂得尊重關懷、服務他人。
(五)建立積極達觀的人生觀,陶冶健全人格,促進全人發展。
1.辦理專題講座,進修、研習,建立教師正確的生命觀。
2.研討生命教育課設計,提昇教師課程的認知。
(三)活絡教材教法,體驗生教育的意義
1.善用影帶、兒童劇角色扮演方式讓兒童實際體驗。
18.△性侵害防治教育之目標為何?學校應何實施?
(參考86.2.19教育部頒訂及台北縣八十六學年度校園性侵害防治教育工作實施計畫)
性侵害防治教育旨在透過教育及宣導,增加學生、教師、家長之認知,而能防患於未然,減少性侵害事件的發生,而能免於恐懼和威脅。
一、實施目標
1.落實學校性教育及性侵害防治教育之實施。
2.防範性侵害事作發生以達零傷害之目標。
3.提供受害人之安置與輔導介入措施。
4.結合社區學校及各行政單位共同防範性侵害工作。
二、具體做法
1.成立性侵害防制小組,進行任務編組。
2.利用機會加強宣導,建立共識。(每學年至少一小時)
3.加強教師進修增進性侵害防治課程認知。
4.編擬性侵害防治課程。(學年至少四小時)
5.配合教材融入各科教學(社團、輔導、健教、生倫、社會等學科)。
6.善用教學媒體,如錄影帶、圖片……等,提升學習成效。
7.規畫校園環境,減少受害環境因素達到零傷害目標。
8.辦理受害學生之安置與輔導,避免二度傷害。
9.受理教職員工性侵害教育之諮詢服務,安撫情緒及協助事件處理。
10.辦理親職教育增進家長認知,減少性侵害發生。
11.結合社工、義工、警政成立危機小組,共同防範與處理。
12.辦理藝文活動如兒童劇、書法、演講、漫畫等提升宣導效能。
近來性侵害有急遽增加的趨勢,而施害者有時是自己週遭的親人,因此更應提醒學生有敏感度及危機意識,務期能達到零傷害的目標。
九年一貫(九年一貫已經正式實施,相關題目特別注意!)
19.△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精神為何?試說明之。
一、以人本關懷為核心,注重個體、社會、自然的整體發展。
1.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潛能,導引身心健全發展。
2.尊重多元文化,關心本土與國際科技與自然的國際情懷。
二、以學習領域,基本能力取代分科課程,知識本位。
1.注重課程銜接與統整,在各學習領域獲得完整知識與統整力。
2.運用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培養合作、尊重、做事、認知發展各種基本能力。
三、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特色。
1.由教師、家長、行政人員共同發展合乎學生學習並兼顧地方文化。
2.保留彈性課程,發展學校及班級特色,發揮教師專業自主權。
四、重視生活教育的經驗課程,體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加強環保教育、兩性教育、安全教育……以兒童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點。
2.實施英語教學、資訊教育、促進國際交流、培養國際意識。
五、規範授課時數及上課日數,保障學生學習權。
1.降低課時數,提供更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
2.規定全年上課日數為200天,避免更多假期,剝奪學生學習權。
六、具前瞻性的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1.運用資訊科技,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態度和能力。
2.結合個體發展、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做自我生涯規畫。
(參考教育部公報313期-教育部訂定「推動學校人權教育方案」)
20.△教育部訂定「推動學校人權教育方案」的目的何在?其實施目標為何?
一、實施目的
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聯合國於1948年公佈世界人權宣言後,並於1994年經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將1995年至2004年訂為「人權教育十年」,以積極推動人權教育,傳播人權宣言的理念,讓每個人能理解人權的意義,塑造普遍性的人化。因此,人權己成為世界各國民主化的指標,我國為培養人民尊重人權,落實人權教育於學校,紮根人權理念於生活,乃特訂定「推動學校人權教育方案」。
二、實施目標
本方案預計自九十年一月一日起分四年實施,其實施目標為:
(一)結合民間資源推動人權教育,規劃人權教育之研究及評鑑。
(二)提升教師基本人權知能與態度,充實人權教育教學及研究資源。
(三)促使人權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發展成為統整的學習經驗。
(四)運用各項傳播媒體宣導人權觀念,落實人權教育於生活。
(五)改善學校人權狀況,營造人權保障與尊重的教育環境。
為了落實人權教育之實施,已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中,融入各領域教學,期能培養兒童尊重、合作、公正、正義之觀念,進而能促進個人權利與責任的理解與實踐。
(參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網要)
21.△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人權教育,目前已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其課程目標為何?學校應如何落實?
一、人權教育的意義:
尊重是人權的基本概念,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不因種族、性別、社會階級而有所差異。社會和政府不應任意剝奪和侵犯,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同時更應學習如何檢視社會上違反人類尊嚴與公平、正義的問題,而能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以建構美好的社會。因此,人權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民主化的指標,提昇人權也成為民主國家努力的目標。
二、人權教育的課程目標
(一)認知層面:瞭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價值等相關知識。
(二)情意層面:發展自己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
(三)行為層面:培養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力。
三、學校實施的具體策略
(一)學校實施的具體策略
1.師生彼此相互尊重,去除性別歧視與偏差觀念。
2.重視校園倫理及校園安全,防患校園暴力及危機發生。
(二)加強教師進修,提昇教師人權教育知能
1.教師具備人權教育理念,落實於班級經營中。
2.輔導與管教學生時,應尊重學生人格權與學習權。
(三)配合各階段能力指標,融入各學習領域實施。
1.認知自己應有的權利,關心弱勢族群,尊個別差異。
2.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不侵犯和剝奪別人的權利。
(四)運用多元教學策略,建立正確價值觀
1.利用生活素材,提供學生討論、價值澄清、建構自己皂價值體系。
2.設計體驗式教學情境,參與學習,從同儕互動中增加體驗。
(五)加強學生危機辦證,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1.具有自我覺察和判斷能力,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2.提供學生申訴及救援系統之資訊,保障個人基本人權。
(六)推動親職教育,擴大人權教育宣導
1.辦理親職講座、成長營,宣導人權教育理念,落實於家庭教育中。
2.結合社區人力資源,協助推動人權教育,建立人權教育社區。
近幾年來台灣的人權教育亮起紅燈,教育部正積極推動且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有賴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努力,建立起人權教育的民主國家。
22.△教師法三會所指為何?並說明其角色、任務及組織成員。
1.教評會──教師評審委員會為校內法定組織,負責教師聘任事宜,成員由教師代表、行政人員代表、家長代表一人共同組成。
2.教師會──與學校共生的人民團體,爭取教師的福利與權益,維護教師專業與尊嚴,以合格教師為主體。
3.中評會──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為教育行政機關內的組織,保障教師權益,分為申訴及再述兩階段,專科以上學校分為學校、中央兩級,高中以下學校分為縣(市)、省(市)及中央三級。
2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組織之立法源依據為何?組織成員包括那些?其組織之基本任務為何?
(一)法源依據──教師法第11條第2項。
(二)組織成員──包含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1人,共5-19人組成,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二分之一。(目前修改為:校長為當然委員,並擔任主席)。
(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之任務如下:
1.關於教師聘任之審查事項。(初聘、續聘、長聘)
2.關於教師長期聘任之訂定事項。
3.關於教師解聘、停聘及不續聘之審議事項。
4.關於教師資遺原因認定之審查事項。
5.關於教師違反本法規定之義務及聘約之評議事項。
6.其他依法令應經本會審查之事項。
24.△教師組織的法源依據為何?分為那些層級?其基本之任務為何?
(一)法源依據──教師法第26條。
(二)教師組織分成三級
1.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
2.在直轄市及縣(市)為地方教師會。
3.在中央為全國教師全。
(三)基本任務如下:(教師法第27條)
1.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自主權。
2.與各級機關協議教師聘約及聘約準則。
3.研究並協助決各項教育問題。
4.監督離職給付儲金機構之管理、營運、給付等事宜。
5.派出代表參與教師聘任、申訴及其他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
6.制定教師自律公約。
25.△教育部推動教訓輔三會一,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其具體目標及策略為何?(教育部87.8.21頒佈)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為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之一,其目的在強調「發展重於預防,頂防重於治療」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昇輔導效能,因此規畫了方案目標及方案策略。
一、具體目標
建立各級學校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最佳互動模式與內涵,培養教師具有效訓輔統整理念與能力,有效結合學校及社區資源,逐步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其具體目標如下:
(一)建立有效輔導體制。
(二)增進輔導組織功能。
(三)建立學校輔導網路。
(四)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五)培育學生健全人格。
二、具體策略
(一)成立學輔導規劃組織。
(二)落實教師輔導學生職責。
(三)強化教師教學輔導知能。
(四)統整訓輔組織運作模式。
(五)結合社區輔導網路資源。
△教育基本法第八條明訂家長有教育選擇權,您認為可能產生的效應有那些?
教育基本法第一條: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育基本方針健全教育體制,特制定本法。因此家長之教育選擇權乃基於親權之行使,以確保兒童之受教權。可能產生的效應如下:
(一)正面效應
1.維護兒童受教權及學習需求,促進潛能發展。
2.鼓勵家長參與校務,關心校務運作及發展。
3.運用家長資源,帶動學校發展特色。
4.促進校際良性競爭,增加辦學績效。
5.帶動教育之全面發展。
(二)負面效應
1.產教育區隔合法化,產生標記作用。
2.社區資源不足者,造成校務經營更加惡化。
3.利於社經背景較高者,擁有更多資訊,可做較多選擇。
4.不利於弱勢族群,產生另一波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5.各校因過度競爭,而失去合作機制及合作關係。
任何一個制度的產生,必然會產生正負面效應必須有適當的機制制衡。尤其家長參與校務時,不能因特權之行使,而影響其他多數學生教育資源及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否則將造成「優勢者更優勢,弱勢者更弱勢」之社會再製現象而違反立法之精神。
26.△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
1.教育鬆綁──如學校本位管理,開放教科書審訂本,教師遴選……。
2.帶好每位學生──小班小校,教訓輔三合一,教育優先區計畫,特殊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
3.暢通升學管道──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大學多元彈性入學制度……。
4.提升教育品質──開放教師進修管道,學校本位教師進修,學習型組織,教育研究與發展。
5.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回流教育、成人教育、補習教育、社區學院、紳士學院、社區大學……等。
27.△教育改革的行動方案。
一、健全國民教育。
二、普及幼稚教育。
三、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
四、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
五、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
六、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
七、推展家庭教育。
八、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
九、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
十、暢通升學管道。
十一、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十二、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
28.△教師法為教育鬆綁了什麼?(參閱教師法)
教師法確立公分途,為教育開啟了新的里程碑,是教育鬆綁之一環,其精神如下:
1.廣開師道之門──打破了師資一元化的潘離,開設教育學程提供有志擔任教職之門,大學生修讀教育學分,形成了自由競的「消費者市場」。
2.放權學校聘用教師──教師之初聘、續聘、長期聘任,須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校長聘任,改變了「一日師,終身為師」的觀念。
3.教師自組專業組織──分為學校教師會、地方教師會、全國教師會三級,提昇了校師專業地位,在民主政治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1)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與教師自主權。
(2)教師約聘的協議。
(3)研究並解決教育問題。
(4)監督離職給付儲金。
(5)參與各種與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
(6)制定自律公約。
4.建立教師申訴管道──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分級設置申訴程序亦有所規範,確立其法定地位。教師權益受損時,得循著程序和管道申訴,解除永遠「犧牲、奉獻」之高期望之不合理現象。
教育鬆綁後,教師應釐清觀念,能自律與負責,措施制度化,方不致降低教育品質。
29.△教育基本法開宗明義:「為保障其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特制定本法,試就其理念加以分析。
制定教育基本法,保障教育權,其理念分析如下:
一、觀念層面
1.學習權──是一種基本人權,不分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應予保障。
2.教育目標──維持個體與集體生存的能力,應具有自主法治、人文關懷、國家意識與國際村的視野。
3.教育中立──教育不能為特定的政治團體或宗教信仰從事傳更不能成為寧制人民的手段或妨礙個人追求學術自由的發展。
二、教育者層面:
1.家長的教育權──肯定家長的教育權,便是間接保障兒童的學習權,有選擇和參與的權利。
2.教師的教學權(專業自主)──對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的制定與選擇應有決定性的參與,同時教師亦應有自律及負責的態度。
三、制度層面
1.私人興學──鼓勵並協助私人興學,促進良性競爭,使學習者獲得適性與高品質的教育。
2.教育機會均等──完全與多元的教育機會,並保障弱勢族群及社經地位,文化不利兒童的教育機均等。
3.終身教育──普及至每一年齡層及各教育類別,包括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學前教育、社會教育,都應適當的保障與獎勵,肯定自學價值,予以學力鑑定,建立學習社會落實終身教育。
30.△特殊教育的對象包含那些?如何分類?(特殊教育法第一、三、四條)
特殊教育的對象包括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分類如下:
(一)身心障礙──替生理或心理有顯著障礙,玫需要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智能障礙。
2.視覺障礙。
3.聽覺障礙。
4.語言障礙。
5.肢體障礙。
6.身體病弱。
7.嚴重情緒障礙。
8.學習障礙。
9.多重障礙。
10.自閉症。
11.發展性遲緩。
12.其他顯著障礙。
(二)資賦優異──指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1.一般智能。
2.學術性向。
3.藝術才能。
4.創造能力。
5.領導才能。
6.其他特殊才能。
31.△特殊障礙學生已逐漸採融合教育之安置方式,假如您的班上有特殊障礙學生,您將如何因應?
(一)融合教育的意義
融合教育乃是將特殊障礙學生安置普通班,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並提供特別的服務,透過班級互動,提昇附加學習效果。主要目的如下:
1.去除標記採特殊作用而不隔離。
2.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人際關係。
3.讓一般學生學習尊重、關懷、接納特殊學生。
4.增加社會適應性,提昇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師的因應方式
1.充實專業知能──參加特教及輔導知能研習。
2.爭取輔具,協助學習──如放大鏡、助聽器、盲用電腦……等。
3.落實零拒絕理念──家長、師生共同關懷、接納、協助特殊學生學習。
4.增加同儕互動機會──去除標記作用,促進人際關係。
5.主動尋求諮詢服務──爭取認輔老師的協助或相關問題諮詢。
6.設計個別化教學方案──與特教老師、家長共同研討。
7.善用特教網路資源──包括人力、組織及資訊……等資源。
8.加強親師溝通合作──提供家長特教資訊與輔導技巧,共同關懷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9.安排認輔學生或義工──協助特殊兒童處理生活事務。
10.加強情緒管理──培養適當的休閒活動,調劑身心。
總之,針對特殊障礙學生,教師應本著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鼓勵“充分就學,適性發展”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和理念。
32.△何謂轉銜服務?其服務的項目應包括那些?(參考特教法施行細則第18條及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
(一)轉銜服務的意義:
係指學生學習跨階段時,如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及高中(職)三年級,要進入另一階段學習時之各項服務,讓學生能順利做好各項銜接工作。
(二)轉銜服務的項目包括:
1.升學輔導──透過鑑定,安置於最少限制及無障礙的學習環境,便於學生繼續就學。
2.生活輔導──與新學校保持密切聯擊,了解其生活適應問題與行為輔導。
3.就業輔導──透過就業輔導機構,給予專長培訓及就業安置。
4.心理輔導──包括情緒管理、同儕間之互動、專業人員輔導等。
5.福利服務──如各項獎助學金、輔具及學具之申請與使用指導。
6.其他相關專業服務──各項疑難問題之諮詢服務、資料移轉與保密等。
此外學生之轉銜服務於高中(職)階段前應於學生安置確定後二週內,原校應將其學習資料移送就讀學校,其資料包括學生基本資料及目前能力分析、學生學習記錄、各項評量資料、學生與家庭輔導記錄、專業服務記錄等,並視實際需要,由原就讀學校之導師、家長及相關專業人員到校參加轉銜輔導座談會議,以利辦理相關輔導工作。
33.△性別平等教育之意義及實施目的,國民教育階段應具備之核心能力包括那些?(參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網要-兩性教育)
一、意義
期望通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破除性別歧視、偏見和刻板印象,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建立自尊自信,進而建立族群融合的和諧社會。
二、實施目的
(一)厚植兩性平等教育資源,建立無性別歧視的教育環境。
(二)破除性別歧視、偏見與刻板印象,實現兩性平等的目標。
(三)透過反省實踐、檢視自己潛在的偏見而改善與修正自我的態度和行為。
(四)熟悉自己的文化,認知自己和他人文化間之脈絡與共存。
(五)修改不合時宜的社會制度和法令,與時代接軌。
(六)藉由社會制度公平而合理的分享,締造兩性和諧社會。
三、應具備之核心能力
(一)兩性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
(二)兩性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
(三)兩性的自我突破──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兩性關係。
性別平等教育為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一,教師在實施時應依據各階段能力指標融入各學習領域中實施。
備註: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於89.12.16宣佈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部公報313期)
34.△何謂校園倫理?學校應如何建立良好的校園倫理,以發展教育功效?(參考國民小學訓導工作手冊(民75),頁29-31。)
一、校園倫理的意義:
是一種社會規範,是由三種人群關係所形成,即師生關係、學生同儕關係、親師關係,彼此互動良好能建立適切的師生關係,同儕互動、親師合作,進而達成學校和諧的校園文化,以發展教育功效。
二、建立良好的校園倫理可行途徑
(一)建立溫馨有愛無礙的校園環境,孕育良好校風。
1.行政應展現民主、人文的風範,尊重關懷師生、家長期望。
2.暢通溝通管道,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建立相互尊重與信賴關係。
3.充實教學設備,美化校園環境,陶冶學生心性,變化氣質。
4.照顧弱勢族群,運用專業權威,導引學生適性發展,建立成就感。
(二)發揮教訓輔三合一精神,導正學生正確價值觀。
1.了解學生次級文化,善用團體動力,激發向上向善的發展。
2.關懷中輟及弱勢族群,加強生活、學習及心理輔導。
3.培養正當休閒活動,增進休閒技能及促進群性互動關係。
4.運用增強原理,以輔導代替管教,以獎勵取代懲罰,發揮人性光明面。
(三)重視潛在課程,發揮正向影響力。
1.典章制度合乎人性化,由師生共同制定,較能知法、守法、執法。
2.典禮儀式力求活潑感性,由師生共同規畫增加參與感與榮譽感。
3.注重班級經營、班際聯誼活動,運用班歌、歡呼等增加班級凝聚力。
4.教師以身作則,多參與班級社團聯誼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親師關係。
(四)加強親師合作,建立教育合夥人關係。
1.配合親職教育,懇親會、家庭訪問等活動,傳達及宣導學校重要活動。
2.組織班親會,加強家長間與親師間之良性互動,並善用之
3.樹立家長良好的服務典範,培養學生社區服務學習的觀念。
4.定期舉辦親師生聯誼活動,化阻力為助力,成為教育好夥伴。
校園倫理,強調人際互動關係及社會規範的建立,透過行政領導,教訓輔策略,潛在課程的運用及親師合作,將能營造優質的校園文化,進而提昇教育功效。
35.△何謂校園危機處理?校園潛在危機有那些?學校應如何因應?
(一)校園危機處理的定義
凡發生在校內或校園外,與校內成員有關的事件或情境,可能造成師生不安或身心傷害,必須採取緊急的應變措施,以減少師生或校園傷害及損失的處理模式,稱之。
(二)校園潛在的危機分類如下:
1.天然危機──地震、火災、水災、爆炸物、公共安全……等。
2.物理危機──食物中毒、傳染病毒、危險教室、運動器材傷害、交通事故、意外事件、竊盜、毒品侵蝕……等。
3.心理危機──校園暴力、師生衝突、性騷擾、自我傷害、性侵害……等。
(三)學校的因應措施
事前的防患措施
1. 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任務分配加強實務演練。
2. 加強門禁管理及巡邏,避免暴力介入或意外事件發生。
3. 校園安全裝備及器材,定期安檢及維修。
4. 加強親師,同儕互動,建立和諧的校園倫理。
5. 培養師生危機意識及應變能力。
危機事件的處理
1. 召集危機處理小組,研商因應策略,分配任務,相互支援。
2. 成立指揮中心,建立發言人制度,錄音存證,維護學校形象。
3. 本著發現快,反應快,處理快之原則,並以救人為先。
4. 嚴重者應通知家長及通報相關單位,尋求支援。
5. 處理過程為確立危機,孤立危機,解決危機。
˙確認危機──了解問題原因及發展,評估真正狀況及嚴重程度。
˙孤立危機──進入備戰狀態,嚴防無關的人員介入或破壞現場。
˙解決危機──蒐集資料,確定介入時機,執行策略,解決問題。
事後輔導與檢討
(1)對受害者進行保護與輔導,並掌握後續狀況,詳加紀錄。
(2)對於發表消息,澄清疑慮,建立學校公信力。
(3)分析問題成因及改進之道,並建檔存查。
(4)做好校園復健工作,維持正常教學。
(5)釐清責任,尋求補救措施或賠償方式。
36.△懲罰、管教、輔導有何不同?在班級經營中應如何運用?
一、懲罰、管教、輔導之區別:
(一)懲罰──是對犯過或違規者給予身心上適當的痛苦或不適之報復,是管教活動的一部份。包括報應性、懲戒性、感化性及恕道性之懲罰。懲罰掌握無據不罰、無效不罰、無益不罰、無需不罰之原則。(歐陽教,民87)
(二)管教──包括消極面與積極面之管教
1.消極面:有效處理學生問題,避免破壞秩序或不當行為發生。
2.積極面:營造有利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更多優良表現或行為進而培養學生自尊自的好習慣。
(三)輔導──抱持人性本善的觀點,激勵學生向上向善發展。以接納、關懷、尊重、包容、同理心的方式,誘導學生去惡向善,提供必要的生活協助與心理輔導,激發潛能發展。
二、在班級經營運用的方式
學校是施教場所,尤其訓輔工作更著重言教、身教、境教、制教並重,是一種潛在課程對學生影響深遠,教師在班級經營中更應妥善的運用,以激發學生正向發展。運用方式下:
(一)慎用懲罰—堅持無據、無效、無益、無需不罰原則,否則易導致反教育效果,甚至造成校園暴力問題。
(二)採取積極性的管教方式──營造溫馨和諧的班級氣氛,運用團體制的方式,塑造自治自律的良好印象。
(三)善用輔導與管教辦法──尊重學生人格尊嚴,重視學生個別差異配合學生心智發展需求,維護學生受教權益,發揮教育愛心與耐心,啟發學生反省與自制力,不應個人或少數人錯誤而處罰全體學生。
37.△皮特思(Peters, R. S.)教育的三規準為何?(參考歐陽教,民87,教育哲學導論)
教育的三規準為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是一種真善美的規準,分析如下:
(一)合價值性──教育一種價值傳遞與創造的活動。教育活動內涵不管如何複雜分化,都應該是有價值的活動,就常識觀點而言,是有意義的、合理的、適切的、可欲的;就價值論觀點而言,是內在的,非工具性的及普偏的價值。
(二)合認知性──所謂認知的活動,旨在求真,辨認事實,不僅在事實的正確認知,對認知的原理原則要能洞察與了解,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而非零碎的記憶和背誦。
(三)合自願性──亦即自願的歷程,一方面考慮教材要合乎學生身心發展歷程,不能以強迫方式、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揠苗助長。另一方面更應輔導學生獨立思理性判斷及道德自律才能愉快有效的學習。
由以上三規準可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材的選擇必須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合理的,同時必須配合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提供適切教材,掌握原理原則,使學生獲得統整而有效的學習。
38.△何謂教育機會均等?基本理念為何?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因素有那些?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
教育機會均等抱括三個層面(王家道,民87)
1.就學機會均等──不分性別、年齡、族群、宗教、黨派、階級……,每人均有相同的就學機會。
2.教育過程均等──指學校設備、師資、環境、課程……,每個人均應享有相同的教育條件和資源。
3.教育結果均等──每個人均可依其潛能之不同,而獲得大之發展。
(二)基本理念
教育機會均等滿足人民的受教權與學習權,也是國家教育進步的指標。因教育機會均等乃是本於公平正義的原則,以追求社會正義目標的達成。
(三)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因素
1.個人因素──個人的智能及性向,學習動機和態度。
2.家庭因素──家庭的社經地位,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期望水準。
3.學校因素──學校的軟硬體設備、師資來源、教學品質、校長領方式、學校環境氣氛、家長及社區的支持度。
4.地區因素──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文化價值觀念、學校分佈狀況、教育投資程度。
5.教育制度因素──主流文化的課程設計利於優勢族群發展,升學制度不利於弱勢族之適應及發展。
39.△何謂教育優先區?其基本精神為何?具體的評估指標有那些?(參考閻自安,民87,及教育部教育優先區計畫)
(一)教育優先區之意義
教育價先區(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 EPA)一詞,源於1967年英國普勞頓報告書中,其後法國、美國、荷蘭等國相繼推動,我國吸取上述國家經驗後,教育部於84年度選定部分學校試辦「教育優先區計畫」,並於85年度擴大辦理。針對文化不利地區或相對弱勢族群,企圖透過教育經費公平合理的分配,以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理念,進一步實現社會正義,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解決地區性及城鄉間的教育差距。
(二)基本精神如下:
1.實現社會正義之教育理想。
2.促進教育機會之均等發展。
3.改善文化不利之學習環境。
4.維護弱勢兒童之受教權利。
5.整合學校社區之文化資源。
(三)具體評估指標如下:
教育部於84年度教育優先區三年計畫中,所採用的評指標共計十項,於88年度調整為七項,其指標如下:
1.原住民及低收入戶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2.離島或特殊偏遠交通不便之學校。
3.隔代教養及單(寄)親家庭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4.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
5.青少年行為適應積極輔導地區。
6.學齡人口嚴重流失地區。
7.教師流動率及代課教師比率偏高之學校。
40.體罰
體罰
前年(八十年)高雄縣有前峰國小教師因體罰學生,經地方法院判處拘役與緩刑。判決宣告後,一波波輿論競相聲援教師,畏此項判決會打擊教師士氣,甚至有「司法介入教育」的指控。民意代表亦施壓要求立法賦予教師合法的體罰權。
在台灣,體罰問題其實已不單純是教育層面的問題,而是與台灣特殊的文化、政治、歷史的各種背景糾結纏繞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深入一點探討,於是把與朋友們談話時,朋友所提的問題稍加綜合,加以回答,試圖拋磚引玉,激發各界朋友吐出更深層更周延的見解。
一、教育部禁止體罰,但體罰始終不斷,為什麼?
直接的原因是學校教育已變成管理教育,學校的功能變成升學管理與秩序管理。許多人包括校長、教師以迄學生家長,都以為小孩打了就會變乖,功課也會好起來。矛盾的是,連一些在政治立場上相當進步的人也這麼相信。他們一方面希望社會應自由開放,另一方面卻對學校禁絕體罰,感到遲疑。當他們提到「對學校那些頑劣學生,不得不加以嚴厲管教」時,很像他們所指責的國民黨提到社會上那些暴力玆事的有心人士時的口氣。事實上,我們社會潛藏一種揮之不去的專制文化,它是中國科學教條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加乘。換句話說,兩種東方專制主義都在台灣生了根,進入了人的深層意識。「打會變好變乖」,是專制文化的直接反應。我這樣講好像太誇張,事實上專制文化特徵,便是以強制或外在的手段來牽制人的思想行為,而不求諸人的內在發展。體罰正有這種特徵。當然我們也需要探討人的思想行為如何發展起來?外來的強力手段如何內化成人的思想行為?但不探討這些問題便相信「打會變好變乖」並且著手實行,不只是輕率而且是專制。我順便說明一點歷史。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原來含有明治維新以來的現代自由思潮,可惜在戰前被軍國勢力殘酷打壓下去,國民黨來台更把那一代人身上的自由觀念剷除或壓制,而那一代人的自由思想是含著人道主義的,也因此曾經造就了一些相當人格的教育家,可惜他們的人同影響力在時代的劇變中消失了。令一方面,我也要提醒一件事:中國大日今日的政治雖然專制腐化,學校體罰卻早已絕跡。它的原因是早期的社會主義亦蘊涵著人道主義,且帶著叛逆性格,體罰自然不被容許。今天在台灣仍主張可以體罰,是違背人道主義的。
二、有教育學者提出體罰也有實際效果,「打會變好變乖」有無根據?
體罰確實有管理上的效果,但學校的功能是教育不是管理,這點應該分辨清楚。教育為的是將來,管理則為一時,教育為的是小孩本身的發展,管理則只遷就大人的方便與喜惡。任何現代教育理論卻不認為體罰有教育上的效果。談效果,便要先看目的。由目的來檢驗效果。理想教育家Krishnanmurti 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在於使人免於恐懼,可是體罰卻使人充滿恐懼,越打只有越恐懼。如果我們實際一點,界定教育的目的為促成人在知性與人格面的成熟,使人長大後在現代社會中知道如何自處,那麼體罰卻會延遲人的成熟。體罰使人在一般規格與保障中或知循規蹈矩,但無法應付複雜變化的社會,無法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正如白老鼠靠乳酪與電擊的獎懲可以訓練它正確地走出人為的迷宮,但無法因此教它如何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所以體罰其實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在功課上體罰或許可以獲得一時較高的分數,在秩序上使學生安靜,但事實是連這樣的管理效果都是假象,許多學生因挨打之故對功課起了反感、恐懼或倦怠,也許他勉強自己去應付幾場考試,維持一定分數,但日久天長,學生的功課反而從此停滯,行為管理也是一樣,依賴打罵所收的是一時阻嚇性的效果,學生的心理需求沒有適當引導,只強加體罰,他自暴自棄的態度或反社會的行為,最多轉移場地,由校內換到校外去宣洩罷了。
三、有人提出:進步如英美也未明文禁止體罰,為何我們卻禁止?
這是社會成熟度的問題。正因為它的社會進步,因為它的社會有自由與尊重的文化根基,它不需明文禁止,甚至反過來明文賦予教師懲戒權,也看不到教師動用體罰。事實上歐洲大陸北從冰島,南至義大利,這中間包含法國、西德皆明文禁止體罰。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亦不贊成體罰。[註]。讓我再把美國的情況多做說明。美國早期立國精神是地方分權。約有五分之一的州如麻省、新澤西明文禁止體罰。而像東部佛爾蒙 (Vermont)卻反過來准許教師體罰,但各學區可自行立法去禁止體罰。不過,實際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的教師,都不會想要體罰,他們連有些時候與學生之間只有言語上的不快,都會感到慚愧。遇到學生屢勸不聽,則填單子給校長,請學生到校長室去,可請校長來帶(escort)學生去。學生到了校長室時便坐在門邊的幾個椅子上靜候與校長談話,校長室的門外便是導師辦公室,學生坐在椅子上,偶而會有熟識的老師走過來同他打招呼,同他說兩句:「喔!怎麼又是你!」或「你發生什麼事了?」然後摸摸他的頭。這些都對學生心理構成了壓力。進入校長室後,校長也不會動手打人,雖然他具有體罰(Corporal punish) 權。校長對學生的談話,當然又構成學生心理上的壓力,最壞的情況是勒令回家一至五天不能來學校,這稱為「suspension」。對於學生來說,這又是再一層的壓力,有位美國教師說:「如果這些都無法改善,你打他只有更糟糕,這時應送他去接受輔導(Counseling)」在一個能認識教育的真諦在於自由與尊重的國家,立法賦學校有體罰權,也只是備而不用。反觀台灣,這用專制文化早生了根的威權社會,教育部雖禁止體罰,體罰卻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看問題要深一層看,說英美有體罰權,台灣便也要效仿,這是斷章取義,生搬硬套的做法。我不妨談個經驗,有一年我帶女兒赴美,在加州一個小學參觀,班上小朋友要我女兒談他對台灣學校印象最深刻的事;我女兒就開始描述台灣體罰的情景。當她說到老師因為功課或秩序抽鞭打人時,發出咻咻的聲音,全班學生都噤若寒蟬,對他們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可是那各學校的學區是明文可以體罰的。
四、但目前我們中小學都是大班大校,不施以體罰,教師們對學生要個別照顧,也會心有餘力不足?
現在談到的正式現實問題的核心。把學校教育當作管理教育,其實是戒嚴政治延伸到教育的一種非常自然的體現。把學校教育當作管理教育,自然不必刻意發展小班小校,在管理觀點下,一師一軍甚至一軍團的調動。都可以指揮自如,那麼兩三百班的中學,又何嘗是問題!?何況小班小校需要更多的教育投資與更適切的教育規劃?現在解嚴了,教育的體制也要改變,中小學小班小校是現代教育必然的趨勢,「社會監督、家長參與」才能使教育活潑而正常,這是教育部決策官員應該認清且積極推動的發展方向。在目前將管理當作教育的現況下,台灣的教育支配權在於中央,命令由上而下,這正好配合大班大校,也是教育體系官僚化,使今日教育問題百病滋生的根源。談體罰問題,不能小鼻子小眼睛的看問題,體罰的近因是老師負荷過重,大班大校增加了很多行政上的工作,這些工作必須老師們來承擔,同時班級人數多,老師確實無法一一照顧。而把管理當教育,又使得教師們在秩序上要參加管理。不當的種種壓力來自上而下的支配權,來自官僚體制威權體制,來自教育資源的不足與濫用,教師無法承受這沉重的壓力,於是採用體罰。體罰紓解了教師身上部分的壓力,加諸學生,由學生來承擔。所以今天的體罰問題其實也是政治問題。但體罰的根本改變不能仰賴由上而下的善意改革,如果今天體罰根絕了,教師便只好將問題提出,將壓力拋回給上級教育行政者,不能由學生含淚來消化大人的頑固與情緒。當問題一再被提出,由上而下的支配方式才可能逐漸改變,變得民主,教師才能從作為教學工具、管理工具的腳色中掙脫出來,取得獨立與尊嚴。目前教師沒有教學自主權,教學研究會淪為行政系統的下級單位,這些都是使教師喪失教學熱忱,使教師壓抑情緒的緣由。教師壓抑情緒,體罰更會被視為必然。因為教師實在太辛苦,太需要士氣鼓勵。可是以起碼的人道立場,老師太辛苦、太需要鼓勵,並不應該叫學生去挨皮肉之痛。令一方面,我也要提出,即使在目前這種大班大校的情況下,也有一些學校及老師,決不體罰學生,卻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他們的經驗應該被推廣,他們的作為,尤值得我們社會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關於這次高雄地方法院對教師因體罰學生處卅天拘役緩刑二年的判決,有人認為是司法介入教育,值得商確?
這次判決是真正的「依法論法」,判決理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與人參自由。因而說司法介入教育,是不了解法律。教育為的是明天的世界,應是充滿乳汁、蜂蜜與花香的田園,可是我們的教育界,不是最進步,反而是最保守的一個行業。難道我們希望教育界是黑暗不法的死角?我的基本論點是,今天在台灣體罰已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文化、政治、歷史、人權與法律的問題。當我們踩在廿一世紀的門檻上,我們要清楚覺察到深植於自己社會中的專制意識,我們自己是這樣被教出來的。我們曾經是小孩,當第一次鞭子打在小孩身上的時候,它傳達給小孩的訊息,不是教育,而示威權與暴力。而威權與暴力正是專制政治與文化最赤裸裸的表現。小孩最初挨打的那一刻,他或許會愕然,或許會震驚,或許會哭泣,但那一刻也是我們授與他的成人禮:他將變成專制文化的另一代,這一鞭要打入他意識的深層,這一鞭是他永遠屬於這專制民族的烙記。所以說任何形式的體罰,都不是什麼教育理論的問題,而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的動物層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