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班級經營好站

相關資料請點選網站參考
http://class.ncue.edu.tw/

http://home.lsjh.tp.edu.tw/annie/teaching_plans/classmangement.htm

http://www.ncue.edu.tw/~ethic/management.html

http://web.pu.edu.tw/~pu0450/wteacher/wt/wt_27.htm

http://chenmujinc.spaces.live.com/



UN for TAIWAN 專家看文法

UN for TAIWAN 專家看文法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入聯標語「UN for TAIWAN」的英文文法是不是有問題?靜宜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謝國平指出,這樣的文法不算錯,但因為for有不同的解釋,如果是完全不了解台灣入聯議題的外國人,乍看之下可能無法馬上了解它的涵義。
謝國平說,相對於「反對」常用against這個介系詞,相反地,for就有「贊同」的意思,還是可以猜到「UN for TAIWAN」的大概意思,但並未直接表達出台灣要入聯的訴求。
一般句子用到for時,指的多半不是贊同,而是「為」、「給」的意思,謝國平舉例說I bought a present for you,就是買一件禮物「給」你的意思。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李振清則指出,標語通常只有三、四個字,因此,並不要求一定要有主詞、動詞、受詞,只要能了解涵義,沒有什麼文法的問題,「UN for TAIWAN」感覺上不見得很貼切,但可以接受,「應該有80分吧。」
那有什麼更好的標語嗎?李振清說,如果要比較準確,可以用TAIWAN deserves UN,這裡的UN,指的是UN membership,也就是說,台灣值得、理應成為聯合國的會員,或用TAIWAN need UN,但念起來可能不如「UN for TAIWAN」響亮。
至於我國申請加入世衛組織WHO時,使用的標語「Go for it!」,李振清覺得更不好,因為不管什麼事都可說「Go for it!」,也就是加油、衝了的意思,但沒有凸顯出台灣或世衛組織這兩個詞。
【2007/10/17 聯合報】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今年的教育重大方向(考97教甄的你,一定要知道)

2007教育專業年十大願景

口號: 優質卓越、精緻創新

l 專業經營 優質校園

l 專業領導 行政創新

l 專業教學 提升品質

l 專業學習 開發潛能

l 專業體育 健康城市

l 專業輔導 全人教育

l 專業社教 終身學習

l 專業藝術 美感教育

l 專業資訊 學習無限

l 專業成長 國際交流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漫談分裂型人格違常症(國中生實証病例)

漫談分裂型人格違常症
   他總是沉默不語。獨來獨往是他的特徵,微笑無言是他的記號。
即使已經開學了一個月,即使已經升到了國二,班上跟他說過話的人還是用指頭就能夠算的出來——甚至不必用到兩隻手,一隻手的手指頭就夠算了。
  不知誰給了他一個稱號:「影子」。這個稱號道盡了大家心中對他的感受——他幾乎就像個影子一樣,老是在那裡,一個人思索著什麼些東西,問他他也說不太出來,但他就是繼續在那邊思索。思索著些什麼呢?曾經有人好奇地問他,他只是淡淡地說:「一些宇宙人生的道理。」
  他的存在,似乎意味著另一種人存在的可能性。不主動跟別人講話,不主動參與大家的活動,但也從不反抗團體一致決議的活動。
  曾經有人硬是想要跟他談話,就大落落地坐在他面前,跟他聊起了家裡的事情,他起先有點驚慌,不知所措,直覺反應就是想躲起來;後來發現其他同學也站在他旁邊,正等著他的回覆。他似乎意識到自己並不容易輕易就能躲起來。這時,他頓了頓,輕描淡寫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下課後,回家,吃飯,看點書,睡覺」。
  這樣的回答完全沒有辦法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大家起鬨起來,想要他多說點什麼。但他講來講去,老是同樣的這幾句話。後來,大家開始意興闌珊,紛紛離去。最後剩下他一人還坐在那裡。他似乎也不以為意,神情自若地保持原姿勢繼續坐在那邊。也不見難過、興奮、憤怒、或是悲傷的情緒。
  唯一比較明顯的情緒反應,是出現在國一的時候,曾經有位年輕的老師想打開他的心扉,她花了不少的時間與患者建立關係,起初患者的反應都是很冷淡,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女老師並不氣餒,患者反倒有些奇怪,好奇地回看的,但也沒有說些什麼。過了一個多月,患者突然跟女老師說了一些事情,都是很片段的語句,連在一起都沒什麼意義,但是跟患者目前的情境卻有些關聯性。似乎,患者喜歡活在自己內心的世界,也不喜歡別人打擾。他要一個人慢慢去體驗。
  後來,大家都了解了他的這種個性,也就慢慢適應了。他在班上既不會作怪,也不會搗蛋,更從來沒有惹出麻煩過,該做的工作他還是做了,所以別人也不能說他怎樣。他不過是少朋友、特立獨行罷了。
  他的父母跟其他人也是一樣,起初對於他的狀況很擔心,一直擔心他是不是自閉症、智能不足,或者是什麼奇怪的疾病。但是從他的學業功課來看,也都在中等以上,學校的生活、校規也都能遵守。父母就不知道該怎麼向人求援。「我的小孩怪怪的!但是他的表現還不錯!」——這樣的話他們還是說不出來。
  學校的智力測驗似乎為這樣的狀況做了一些澄清。智力測驗結果,發現他的智力正常,認知與定向都還可以。但是他的現實感狀況不佳,對於真實與內心想像的事情區分比較不容易。他可能把外界的事情當成是自己內心發生過的事,也可能把自己心中想過的事情當成是別人做過的事(其實並不曾發生過)。他對於社交活動具有畏懼心理,但他又不是很想去認識別人。跟一般社交恐懼症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並不像社交畏懼症的人那麼想跟人接觸。他很能夠容忍目前的生活。
  國二以後,有一位輔導老師在一次座談會之後,學到了一種特殊的疾病,即所謂的精神分裂症。老師拿起衛教文宣,依照上面的說法與患者核對症狀,之後就有點擔心,他是不是罹患精神分裂症?
  老師將這樣的疑慮與其他老師討論,大家越說越擔心,後來還是推舉他的導師去與他的家人討論。他的家人倒也頗為支持,原來,他們也曾經擔心過。後來,導師與家人討論過,決定由他媽媽帶他到精神科就診。患者雖然不認為有這必要,但也未特別抗拒。最後,就在半推半就當中,患者到了某家精神科的門診。
  精神科醫師經過詢問後,了解到他的社會功能狀態與他的過去病史。細心的醫師還問清楚這年紀(青少年)常用的安非他命、快樂丸等。但是患者都否認了,從家屬的旁邊觀察中,也看不到患者使用這類毒品的傾向。
  最後醫師下了個診斷——「分裂型人格違常」。並未建議使用藥物,只需要父母針對此事特別關心即可。
  什麼是「分裂型人格違常」呢?或者說,什麼又是「分裂型」?是「精神分裂」嗎?什麼又是「人格違常」呢?
  分裂型人格違常是人格違常的一種。它雖然稱之為「分裂型」,但與精神分裂之間卻無甚關係。
  所謂「人格違常」,指得是一種人格上的變異,造成患者自己與他人痛苦。所謂人格,指的是人類對於許多事情、刺激所做出來的反應,這些反應之間往往有其關聯性與其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一整組的刺激與反應的結合。
  舉個例子來講。有人的人格是趨向於「完美性格」。這就是意味著:它在工作場合中,可能追求完美表現;在求學階段,可能要求自己更加勤奮,也達到更高成就的標準;在休閒娛樂上,它可能高度計劃,然後就要求根據計劃來實現這些娛樂。像這樣,不同事件上,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特徵雖不太一樣,但是加總起來,卻具有一定的規則性,也就是說有個共通的主題。這主題就是「完美性格」。在人格傾向上,可能被歸類於「強迫型人格」。
  每個人都有人格,有人格是非常正常也非常重要的。透過人格特徵,人們才能讓別人理解他(「這個人就是xxxx….」),人們也才能就此認定自己。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容忍自己的人格,也會設法去容忍其他人的人格。但在少數時候,人格的特質卻太過極端,因此造成自己的痛苦,或是造成其他人的痛苦。這時,就得稱之為「人格違常」了。
  諸如先前例子中的完美性格者,倘若他過度要求表現,因而造成同事與他配合上的困難,他又老是用憤怒來還擊其他人的不配合,這下子,他就會造成其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這時,就變成了「人格違常」。
  人格違常有很多種,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也就是A大類、B大類、C大類三等。A大類的人格違常以妄想、怪異、退縮、缺乏社交、自我中心為主軸。包含:「妄想型人格違常」、「分裂型人格違常」、「精神病型人格違常」
  B大類的人格以變化、不穩、情緒化、自我中心為主軸。包括:「反社會型人格違常」、「自戀型人格違常」、「邊緣性人格違常」、「戲劇性人格違常」。
  C大類的人格違常以焦慮、緊張、依賴與逃避為主軸。包該「畏避型人格違常」、「依賴型人格違常」、「強迫型人格違常」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難以歸類的人格違常,諸如「被動攻擊式人格違常」等。在隨後的章節中,我們將一一討論。
  回歸到本文的患者。患者從小就出現退縮,少與人互動,少講話,多沉浸在內在的幻想當中,與別人的距離相當遙遠。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裂型人格違常。
  它與精神分裂症等病最大的區別在於。分裂型人格違常只是「人格」——或者說「個性」上有問題,未必代表患者有精神疾病。分裂型人格違常患者不會有幻聽、也不會有幻覺或妄想,他對於真與假還是具有判斷的能力。也能理會自己在做些什麼。
  這類患者多半是從童年早期就開始發展,等到青春期後,就已經構成了整體人格架構,難以改變。患者把自己的慾望、情緒、期待轉向內在經驗來抒發,所以從外觀上來看,這樣的人是很「冷」的,但是又不會像「精神病型人格違常」那樣有太過怪異的行為。
  一如其他的人格違常,分裂型人格違常也多半找不到病因。雖然說,具有部分的遺傳傾向,但也不是有這類疾病的人就會普遍生出這樣的下一代。可能是遺傳因子外加社會壓力與自我成長的障礙,才共同塑造成這樣的人格。
  在長期的觀察下,這類患者轉變成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的機率並不會提高,所以倒也無須特別擔心。患者需要的不是藥物的治療,而是一個妥善的照顧環境,與能夠諒解它,接受他的親友支持系統。在協助這樣的患者時,最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並無能力給予你的關懷太多的反應,所以,你很有可能會有「一張熱臉去貼到冷屁股」上的感覺。無須氣餒!這不是患者所期望的。事實上,許多患者在內心都會感謝其他人給予的協助,也都很清楚別人對它的善意,它只是無法用足夠強烈的言語或情緒來回報給其他人而已。
  部分患者在長期的生涯中,可能會因為社會適應障礙而造成憂鬱的現象,也可能會有焦慮的現象。無論是憂鬱、焦慮,都是以症狀治療為主。抗憂鬱劑可以治療憂鬱症狀;抗焦慮劑可以治療焦慮現象。
  倘若有人可以與患者連結成一個患者可以信任的關係,那麼,也許藉由這關係,就能改變患者的社交技巧。患者的人格部分並不容易改變,但透過社交技巧的提昇,它與這個社會的契合度將會提昇,也間接減低別人與自己的痛苦。這是治療分裂型人格違常的目標。

B型人格的症狀與治療(醫生寫的)

是天才?還是瘋子?難以捉摸的B型人格
 
  在現代人格理論上,人類可以大略區分成三大人格群:A型人格、B型人格與C型人格。三個人格群底下各自可細分成多種人格,而每一種人格又具有不同的人格屬性,透過當事人身處的環境,這些屬性會跟心理防衛機轉發生互動,最後才展現成為一個個別的動機,並且在團體動力的調整下,形塑成一組特定的行為。這在個人行為分析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有著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基因、同樣的胎教、同樣的成長經過,從幼稚園到大學都唸著同樣的學校,但在面對研究所考試失常而落敗的經驗時,兩個人的表現可能截然不同:哥哥可能加倍用功,堅持下去;弟弟可能直接放棄,改考其他的研究所。哥哥會說:「我相信我可以,只是努力不夠,我再努力一年,應該就沒問題了。」但弟弟會說:「我已經這麼努力,但是還是落榜,我不知道什麼原因,總之,我不想浪費一年的時間重考。說不定,別的研究所反而比較有前途。」
  兩個人有兩番話,各自有理,但結局卻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人格的影響。哥哥的人格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但是對自己比較沒信心,所以採取保守的作風;弟弟的人格比較浪漫,對未來有憧憬,對自己也比較有信心,所以大膽的投入另外一個領域。上述的分析,都是人格屬性,專屬特定人格,即便是兄弟,彼此也是學不來。
  想想看:倘若哥哥決定改換跑道,那他會怎樣?他一定很焦慮。因為信心不夠,面對全新的科系,他很難適應;而弟弟若繼續堅持下去呢?那他一定很沮喪,他不明白:自己幹什麼要白白浪費這一年的青春?不同的人格會有不同的屬性,而影響心理防衛機轉與調適策略:「天涯何處無芳草?」弟弟可能這樣想,這就是弟弟的心理防衛機轉。而換跑道就是弟弟採取的調適策略。哥哥呢?他可能會想:「更加努力,堅持下去就可以了。」這就是他的心理防衛機轉,而決定重考,就是他的調適策略。當然,到最後會怎樣?還得碰碰運氣,加上社會的影響。譬如說:如果家境很不好,那兩個人可能同時都放棄考研究所,而直接投入職場,賺錢貼補家用。
  倘若把細微的影響去除,用最簡化的模形來分析,思考決策模式分析將會如下:
  客體形成 → 組織人格結構 → 展現特定人格屬性 → 運用心理防衛機轉與調適策略 → 受到團體動力影響 → 表現為外在行為。
  第一步驟是「客體形成」。這部份筆者將略過,因為太過艱澀,即便精神科醫師也未必要懂,除非是專攻心理治療學或精神病理學者。
  第二步驟就是「人格結構」的誕生。不管A, B, C三種人格群底下的人格,都可以粗略分為「人格已經完成」與「人格尚未完成」兩者。後者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來源。A型人格群顯著冷靜,對外界不關心,喜歡獨處,但是也擔心別人會害他。這一型人格群最少,通常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不過,這類人格群者,非常適合研究室裡沉悶的工作,倘若又僥倖配上一個超高智商的腦袋,那前途幾乎難以限量。愛因斯坦就是這類典範。
  C型人格群底下有很多人格類別,本身也占了社會的絕大多數。共同特色是容易緊張、固執、不知變通、缺乏想像力。這類人士由於太多了,筆者不打算特別舉例。
  本文將聚焦在B型人格群上面。因為B型人格是社會中的少數,但比A型人格活躍多了,人數也顯著較多。這人格群可分成四種屬性,倘若有哪一種屬性明顯比其他屬性強烈的多,可以乾脆就將該屬性納入診斷中。
  B型人格群有四個屬性,每一個都可以單獨存在,但是通常都會一起出現,只有比重不一而已。這四種屬性分別是:「戲劇性人格」、「自我中心人格」、「反社會人格」與「邊緣性人格」。
  B型人格群幾乎都是心思很細膩,工於心計的。他的特徵有下列幾點:
  1. B型人格者,可以同時又愛又恨一個人或一件事情(同時喔!)
  2. B型人格者,很容易分化群眾,他們具有高度煽動力,以及明顯且不合理的假想敵。所以,B型人格只要成功,若非是眾人詠戴之「聖雄」,就是萬夫所指的「撒旦的化身」。
  3. B型人格者的意見改變之快,往往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別人會誤以為是當事人搞鬼或背叛,其實不是,只是人格使然──B型人格者根本不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4. B型人格者不太會受到社會規範的限制,他們討厭權威,但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很渴望成為權威。所以,社會地位低、資源少者,就是地痞流氓的頭頭;相反的,倘若社會資源多者,即便當上總統也不奇怪。現在台灣總統毫無疑問就是B型人格,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何嘗不是有一大票B型人格混在其間。
  5. B型人格通常不畏懼失敗,毅力十足,但是只會做表面功夫而以,他們懂得怎麼把心力花在刀口上,有投資,當然要有所回報囉!
  6. B型人格喜歡在聚光燈下的舞台上,最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只要有觀眾,B型人格就滿意了,至於觀眾反應如何,B型人格是根本不在乎的。B型人格的群眾魅力很高,而且爭議不斷但是豎敵的速度是一樣的快。
  7. B型人格的人際關係不好,酒肉朋友多,但是知心朋友可說沒有。而且會有一定程度的被害妄想,也會不斷提防外界,但不會有A型人格那麼嚴重。
  8. B型人格必須使用B型人格專用的,你如果沒有使用stilnox的狀況,只要緊緊跟隨,萬一發生問題教育。教育對於已經定型的B型人格幾乎沒有用處。固然,他們也許可以記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他不會因此而改變。反覆犯錯是B型人格的特點。但B型人格也會因此訓練出很有效率的「合理化」心理機轉,把任何批評都扭曲成對自己有利的解釋。
  不知情的人們首次接觸B型人格,往往會被剝削的一乾二淨,從外在資源到心理健康,會被吮吸乾盡,也因此,多數精神科醫師對此類人格避之唯恐不及,寧可錢少賺一點,能轉就轉,能不住院就不要住院。
  筆者長年專攻B型人格障礙,倒不覺得這類人士有什麼可怕。因為B型人格難纏到連當事人自己也無法控制,所以,只要對於B型人格拋出來的議題完全採取漠視態度,而且完全不要回應。B型人格者在毫無訊息之下,自己心中就會產生「內戰」,終至瓦解。但是萬一有人跟著起舞,不管是附和或是怒罵,還記得前面所提到的:B型人格只要有觀眾就好,至於喜歡或厭惡,他們根本不在意。所以,毫無反應,就是最佳的應對方式。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憂鬱症輔導

一、前言 
 憂鬱症已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三大文明病之一,根據國內學者估計,國內每年約有百分之七的人口會罹患憂鬱症;終其一生來說,女性會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罹患憂鬱症,男性則約為百之十。然而,憂鬱情緒普遍存在於社會之中,實際被憂鬱症所擾的患者比預估的還多,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可能都有正在遭遇憂鬱情緒困擾的人。 
 若根據國內學者估計的百分之七來計算,則一個學校中,每一百個學生中就會有七個罹患憂鬱症,那假設一所學校有3000人,那裡頭就會有210位同學為憂鬱症所苦。而憂鬱症患者若無法適時的接受治療,很容易走上自殺一途。憂鬱症有15﹪之高自殺率,請問,一個學校有一位同學自殺,是否會引起軒然大波?那31位(210x15%)呢?因此,現階段中,各個學校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將憂鬱症列為學校防治重點。 
 那什麼是憂鬱症呢?先解釋何謂「情緒」。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的情感變化,大多是臨時性的,但有時這種情況狀態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是「情緒」,而所謂憂鬱症(Depression)即是在知、情、意的精神活動中,情感發生障礙所造成的,而憂鬱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後,變成生活上的障礙,變構成了憂鬱症的前提。一個人陷入憂鬱狀態後,情緒會極為憂鬱,獨處時會有說不出的寂寞和悲傷,並因此而哭泣;對自己的嗜好失去興趣;喜怒哀樂的情感動態變的遲鈍;有時候會焦躁而坐立不安。另一方面,身理上會有狀況不佳,覺得疲倦,便秘,下痢,月經異常,發汗,口乾等狀況等自律神經症狀幾乎都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其實很容易發覺,學校老師應時時關心同學,隨時注意同學的動向,才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對學生最好的反應。 
  二、案例討論  我們針對學校學生可能產生問題的五項因素人際關係,感情生活,學業成就,家庭因素及健康狀況分別舉一案例並加以處理。處理個案的方法步驟大概有下面幾項:1। 評估孩子憂鬱的原因。2। 運用同理心傾聽、接納、尊重。3। 親師溝通,化阻力為助力。4। 增強孩子抗壓能力,培養令人喜愛的特質。5। 改變想法,尋求成就感。6। 鼓勵孩子並進行經驗分享。 (一)人際關係  小億是班上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人際關係並不理想,肇因於對分數的計較,學期初即發現他常常喃喃自語,手常不自覺往頭上拔毛髮,現今頭上已呈現光禿禿的一圈地中海,清涼的很。眼神開始恍惚,對成績及自我要求更為嚴苛。 
 ◎輔導策略:1।第一步,須先了解憂鬱發生的原因,原先就知道小億長他一歲的哥哥曾是學校的風雲人物,雖然已經畢業,但是師長看到小億時總隨口再問起哥哥的近況,他視哥哥為崇拜偶像,但在潛意識裡又很排斥常有人提起哥哥,他厭惡比較,所以跟哥哥相處的模式是有點黏又不太黏,在既崇拜又憎恨的矛盾心態下,憂鬱症便開始產生了,尤其父母親常拿他和哥哥比。
2।小億個案,是因心理問題所造成的憂鬱,所以我先傾聽小億的問題,鼓勵他說出內在的感覺,同時告誡自己切莫以主觀態度對於他的問題下結論或批評,以專注、關懷的態度表示接納與尊重,在談話中儘量用開放式問話方式,引導小億將內在的感覺做敘述,小億在表達敘述的同時,除了減低心理焦慮外,並能檢視自己內在的情緒困擾。
3।知道小億的情緒問題,急著找小億的父母先來個親師深度對談,共同審視孩子的問題,億媽和我一樣發現了小億的異樣,可是億爸威權式的管教方式,跳脫不了傳統觀念及成績分數的迷思,這點需要億媽從旁協助。母親帶著小億去掛精神官能科,確定為憂鬱症患者,已有自戕現象,醫院的醫生證明能說話,促使億爸也能配合輔導工作。初期億爸靦腆,放不下身段,我建議小億父母參加「父母成長營」、「情緒管理班」。經過幾次的上課,億爸已知道適度的期望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德性,如果執意相信高學歷才有成功的人生,而不考慮孩子的性向與能力,此時父母的期望就成了壓力和溝通的障礙。億爸改變了觀念及態度,發現小億來上學的日子,臉上快樂多了,當然也不忘提醒小億按時遵醫囑服藥。
4।隨時觀察小億的言行思想,讓小億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學習接納自己。知道自己是獨立個體,自然就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哥哥有他的特質,當然也有不及小億的地方。
5।小億因強烈的困擾自我,源於對自我、他人或外在環境產生了自我挫敗,當他出現挫敗情緒時,予以自我肯定及肌肉鬆弛訓練,協助孩子尋求另一方面的成就感。
6।運用團體動力,小團體輔導等輔導策略,鼓勵全班一起陪伴小億走過這一低潮 期,不孤立他,也不對他另眼相待,適度給予小億讚美與肯定,讓小億體驗別人也有相同的困擾問題,自己非異類。 (二)家庭因素  永澤是一位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十二歲時,母親因家裡發生火災,為了救他而身亡;在永澤心裡便產生了一個陰影。而後,父親又再娶一位繼母幫忙照顧孩子,但因為弟妹陸續的出生,父親及繼母便漸漸忽略他;使他不斷的想起死去的母親,也非常愧疚、自責不已。種種原因合成的結果,造成成績一落千丈,整天抑鬱寡歡,心中不斷浮現自殺的念頭。日子一久,父親發現了此種情形,跟繼母討論因而發生了爭執,被永澤聽到了,更加深他自殺的念頭。
◎輔導策略:
1। 父母親可尋求學校的輔導老師幫忙,藉由輔導老師的開通,找出造成永澤憂鬱的關鍵;並安排一連串的諮商活動,以打開永澤心中的結。
2। 除了老師的關心外,父親也應該多多注意永澤,多多帶他出去運動或是吃飯,藉此增加父子之間的感情,以便突破其心防;也可藉此始永澤的心理更為舒暢,不再專牛角尖。
3। 繼母應該屏除偏見,將永澤視為幾出,給予其足夠的母愛,著其走出喪母之痛。
4। 父母親可多安排全家出去旅遊的機會,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可使永澤能打入這個家庭,讓他了解其實他不是孤寂的。
5। 導師也可藉由同儕團體的力量,使永澤走出孤寂;並讓他不再意志消沉下去。
6। 若是各種方法皆無效,必須尋求心理治療師,讓永澤接受藥物治療。
(三)健康因素:
丸尾是一個頗為自傲的國中二年級學生;某天突然發現身上多處出現紅色小斑點,身體也越來越差,母親便帶他去看醫生。檢查結果發現是遺傳性紅斑性狼瘡,因此便休學接受治療。長期服用藥物的結果,卻造成身體逐漸變胖;臉色也不好看,整個人精神不大好。回到學校上課時,也因常常要看醫生而缺課,跟同學的距離越來越遠。時間一久,心裡便萌生了自殺的念頭,整天想著要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房間更是堆滿了各種自殺手冊。母親發現了此種情形,便求助醫生與學校老師,希望能幫幫丸尾。
◎輔導策略:1। 醫生在為其治療時,能給予足夠的信心;並讓丸尾相信醫生絕對能治療他的病,請他不要太過於擔心。2. 母親給予其適時的輔導,導正其偏差行為;並藉由休閒、旅遊,使丸尾能敞開心胸,不要在意志消沉。3. 學校的老師應多多鼓勵同學與其接觸;千萬別讓他認為同學、老師只是同情他;應該表現出誠意,讓他感受到老師及同學的關心,而走出孤寂。4. 同學也應該發揮民胞物與的精神,千萬別視丸尾為異類;應該一視同仁的對待他,使其走出陰霾。5. 若無法運用諮商的方式使其走出陰霾,便要轉接至心理治療師來加以輔導;也要請主治醫師與心理治療師溝通,如何使丸尾走出疾病的糾纏。
(四)感情生活美環是一個剛升上國三的女生,最近他上課都無精打采、精神不振的。原來,他最近交了一個男朋友--花輪,但是他已經國三了,即將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升學考試,而美圜的父母對美環的希望寄託甚大,所以對於他交男朋友的是一直非常不諒解,也要求他和花輪必須分手,以全心準備功課;美環的父母除了每天耳提面命地提醒他必須要好好用功唸書,還過濾打來家裡所有要找他的電話,他的信件也會過濾,甚至私自拆開他的信件,也不允許他上網等等,美環的父母對他進行了全面的嚴密監控。父母的做法讓他十分困擾,也不知道該如解決眼前的問題,而美環也不願跟剛陷入熱戀的男友花輪分手,愛情、學業、家庭的問題讓美環陷入了空前的低潮。
◎輔導策略:1। 班級導師,尤其是國三的班級,老師和班上同學會有較多的相處間,當老師發現美環的異樣時應立即約談他。2. 班級導師的態度要向朋友關心一般,不要用打探的口氣質問學生。3. 班級導師應適時作電話訪問,了解學生在家中學習情況,也藉此和父母交談,了解美環的情況。4. 應漸進式開導美環,切勿用命令或強迫式的方法要求美環。
(五)學業成就濱崎是一個高二的男生,從小他的功課都可以輕輕鬆鬆的名列前矛,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小孩,在班上也深得老師、同學的信賴,常當選為班長,而他也對自己相當有信心。可是,好景不常,他升上了高中,功課卻大不如前,不論他如何努力的唸,功課始終沒有起色,這次學校段考完,發成績了,濱崎的父母看到濱崎的成績依然沒有起色,認為他不夠用功、貪玩,便不斷責備他,認為他不用功,還規定他每天放學必須準時回家,如果回來晚了就不斷質問他去哪,連等公車太久都不能當理由,也不准他假日出去玩,在家裡不能看電視、打電腦,濱崎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父母卻不諒解他,還剝奪他的興趣及休閒,漸漸的濱崎在班上越來越少話,也不太搭理班上的事務及活動。
◎輔導策略:1। 班級導師應時時關心班上的學生及活動。2। 班級導師應關切學生的成績表現,在適當時機給予協助。3. 老師應注意濱崎在上課時的學習態度。4. 導師應約談學生,了解濱崎的學習困難在哪哩,了解他在家的複習功課、準備考試的方式及情況,給予一些正面姓且有幫助的建議。5. 和家長保持聯繫,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給家長一些幫助小孩學習效率提高的建議。
三、結語  憂鬱症是造成自殺──現代年輕人及中年人最高比率的死亡原因的重大疾病,因為它不是特殊的人才會罹患的特殊精神病,而是身受壓力極大的現代人都可能罹患的普通疾病,可以說是「心的感冒」。  對於校園中憂鬱症的氾濫該如何防治呢?我們該如何輔導學生走出憂鬱呢?我們可以利用班會或課外活動實施教學活動,導師可利用班會時間,跟全班進行一些心靈上的交流與分享,並請同學發表;導師也可利用週記之類的東西請同學寫出這一週內發生了什麼最不愉快的事與最開心的事並給予建議或分享。另外還可以請求社會資源協助,建議有關教育單位應該給予專業的研習與訓練,以期能達到人人都是輔導老師的目標,如精神科專任醫生,專業輔導人員可以來校作全校的心靈演講,以補專業知能之不足。還有結合社會資源,建構輔導網路,建議學校蒐集與參考社區的社會支援系統與醫療服務系統,建構學校的輔導網路,以提供教師、家長、義工之輔導諮詢。並可成立「輔導諮詢中心」提供教師即時性的協助。  即使我們並非專業醫療輔導人員,但我們可以配合「教、訓、輔三合一方案」,也就是發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期許人人都是輔導老師,全面參與,做好校園初級預防工作。其實校園裡經常潛藏一些憂鬱個案,如果身為老師的你能及早發現即可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老師如何幫助班上的弱勢學生

前言
當今社會是由各種不同階層的人而組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而學校是社會的一小分支,可以由學校觀察出整個社會的型態。姑且不論社會,而對學校作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班級中有強勢〈富有、智力高人一等…〉以及弱勢〈清寒、智力低落單親、肢體障礙、心理障礙…〉的人,大家只想和強勢的人一起;而弱勢的人大都會受到排擠、鄙視!而教師要如何有效地培養教育這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以及要如何「置身其中,體驗學生的感受」則是我們現今所要探討的一門重要的課題!

 
在班上的弱勢團體的常見種類
 
I. 班上的清寒學生
一.教師如何幫助清寒學生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兩句雁心會的標語在大陸山區地方隨處可見。透過許多報導,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地區充滿了失學的兒童,經濟陷入困境的家庭,他們寧願縮衣節食,也要為孩子爭取讀書的機會,因為他們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有教育才是脫離貧苦的出路。不過還是有無數學齡兒童,因為家境貧困,被迫輟學。
雖然台灣目前教育較為這些國家普及,伴隨著許多新的教育政策的實施,國人也許見形忽略了清寒貧苦家庭學童的就學權益。事實上,由於適逢經濟不景氣,以及貧富差距的日漸增大,台灣有不少家庭苦於經濟壓力而無法讓孩子順利就學接受教育。有鑑於此,教師應盡其最大力量以幫助班上、學校裡這些清寒的孩子們。
二.教師能做到什麼?
(一)有效運用清寒獎助學金並藉由慈善團體的幫助
目前每一學期或每一學年,無論是學校、政府等公家機關或民間個人基金或慈善團體,皆提供不少申請獎助學金的機會。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使其獲得相關的資訊、訊息,學生不但可以減輕經濟負擔,還對其有鼓舞獎勵作用。
以台南縣歸仁國中為例,「教職員工捐薪水 家長會慷概解囊 仁壽宮伸援手 學生感恩努力向學回報 」
景氣低迷,需要濟助才能完成學業的個案激增,台南縣歸仁國中設有「仁愛基金」,由該校教職員工自由捐款,並結合社會資源,集腋成裘,把溫暖適時輸送給需要的學生,多年來蘊藏不少感人故事。許多家長會委員認為該項工作很有意義,相繼加入行列,慷慨解囊;不少退休老師行有餘力,也願意共襄盛舉。仁愛基金來源於是不虞匱乏,嘉惠很多家境貧困、有心念書的學生。歸仁國中總務主任鄭家輝表示,演變到後來,該校教職員工亦經常自發性捐款充當仁愛基金,在校長黃光明登高一呼,並獲教師會支持,決定結合各方社會資源挹注,讓仁愛基金能幫助更多家境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目前仁愛基金主要採校內募款方式,由該校教職員工自由樂捐,並自薪水中扣款,每月約可累積二萬三千餘元,積少成多,同時接受外界捐獻,有效整合運用,針對家境清寒及有急難需求學生,及時提供援助。鄭家輝說,仁愛基金濟助個案,大都由和學生最接近的各班級任導師提報,校方充分信賴導師的查訪,但為顧及學生自尊心,儘量不讓接受濟助個案曝光。該校今年藍姓應屆畢業生,父親十二年前因車禍事故喪生,母親亦因腦溢血撒手人寰,藍生必須和就讀國立新豐高中姐姐相依為命,處境堪憐。歸仁國中仁愛基金發揮「及時雨」功能,協助藍生完成學業,並輔導就讀新豐高中,和姐姐彼此照應,使藍氏姐弟無後顧之憂,繼續在升學之路衝刺。也有許多學生接受濟助辦妥註冊手續後,懷抱感恩之心,透過導師詢問能否成為「工讀生」,為學校做點事情,以為回饋。校方告訴這些學生,只要認真上進、奮力向學,就是對學校最好的回報。點滴愛心不嫌少,集腋成裘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功能。歸仁國中仁愛基金成立廿多年來,幫助過無數學生完成學業。鄭家輝主任說,這些曾接受濟助學生,日後有能力,也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成為仁愛基金力量的擴張,這才是校方最大的期盼。
教師也可以藉由民間團體的力量,像是家輔中心、世界展望會等慈善團體,還有地方政府社會局等,將班上清寒學生的個案轉借給這些機構。藉由這些機構的力量,來幫助需要幫助與關懷的學生們!家輔中心或世展會等機構,不單只是對於受助學童提供經濟上的幫助,還會舉辦一些強化其身心發展的活動,相信這方面的協助也會使得學生們獲益匪淺!
(二)多觀察、關懷清寒學生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此話意味著人的多樣多變性,學生也一樣,個性特質人人個異。通常,需要幫助的學生不會主動開口尋求教師的幫助,此時教師可運用同理心,本身先以反向思考方式(if I were him)→我擁有什麼、我需要什麼、最想得到的幫助…;再回歸到教師本位,進行→1.有計劃的觀察(觀察學生平日的行為舉止).2.定時的觀察(午餐時刻的觀察或利用下課休息時間,找學生聊聊)3.不定時的觀察(如果方便的話,亦可考慮進行家庭訪視)4.亦可尋求週遭同學的幫助(幫忙觀察同學的情況)。經過一連串的觀察之後,審查、評估學生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進而找出最合適的管道去幫助他們。另外,教師也可以藉許多的機會,適時的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話語或啟發性的開導,使其人生觀趨於樂觀!
(三)善用學校輔導室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輔導室資源以幫助清寒學生,首先,教師要了解學校輔導室能針對清寒學生提供哪些幫助,以及老師可以利用何種輔導方法理念對需要的學生作有效的諮商。所以教師要能充分利用學校行政資源,運用輔導室輔導老師的專業領域,對於學生提供心靈方面的資助。或者是使用輔導室的諮詢室與學生聊一聊。才能確確實實的做到幫助學生的目的!
家扶中心 http://www.ccf.org.tw/
世界展望會 http://www.worldvision.org.tw/
慈濟 http://www.tzuchi.org.tw/

II. 班上反應慢的學生
一.何謂反應較慢的學生 :
在此我所要探討的班上的弱勢團體是反應力較慢的同學, 在一個班級裡每個學生的領悟力都不一樣,有的人是老師一說就懂,反應力很快,但有些的同學卻是老師需要一提再提,而有時候卻也連最簡單的教學都是非常茫然的。在班上大部份的同學都可以趕上老師上課的進度,但就是有一些的同學是領悟力較差的。有時候老師會問問題,有時候老師會提供一些因為在課業上表現良好的獎勵,像這樣的情形,大部份是沒有他們的份的。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會因為反應差而受到老師的忽略,更嚴重的,他們也有可能會被班上的其他同學欺負。有的學生也會因為做事情的反應要慢而被懷疑較笨或是認為他們很膽小,所以被欺負也是不會聲明出來的。
二.成為弱勢團體的原因
在來,我所要探討的是為什麼班上會有所謂的被稱為反應慢的學生,而因此被欺負。在此提出了幾點原因是關於班上這一類學生形成的原因:
1. 班上有其他自大並且愛欺負人的學生:
一般來說,班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同學,因為他們本身反應靈敏,因而瞧不起那些反應較慢的同學。可能會嘲笑他們愚蠢或是其他更難聽的字言,那些反應慢的同學在這樣的嘲笑下,漸漸地沒有力氣反抗,於是成為了班上的弱勢團體。而有些同學卻也藉著這樣的行為來吸引其他人和老師們注意,即使他們本身對了同學沒有特別深的恨意或有意的嘲諷,卻也是為班上的氣氛或那些受欺負的同學帶來莫大的影響。其他的同學可能會受到影響,進而也加入了欺負那無辜的同學的行列。在此有一個例子 :
小明是一個安份守己的好學生,他會做好他份內的工作,但有一點是他覺得最大的缺憾,每次上數學時候,他覺得老師講的他都聽不太懂,雖然有疑問,他也是不敢舉手發問。每次的數學都是考班上分數倒數的那幾位,之後,同學就覺得他比較笨。大牛是班上每次上課比較反應的同學,很愛發問問題,老師問的習題也都搶著回答,是對自己很自信的學生。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簡單的題目在黑板上,請小明上台演練,不過小明身旁的大牛和其他的同便一起起鬨說: 小明那麼笨一定不會的,老師幹嘛叫他。之類的話……..
2. 反應慢的學生自己內心所產生的自卑感:
欺壓久的學生已經懶得很別人爭辯,而且也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便產生一種自
卑感,跟別人相形成下,班級事務的參與會顯得較不積極,有時被同學占了便宜也是不太會為自己申明出來的。愈是這樣的情形,就更加地容易受到同學的欺負,因為既然他們不說出來或者是當場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憤怒,要靠他人的協助,當然就更困難了。
3. 老師對反應慢的同學的歧視 :
有的老師會因為想要教出成績好或者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們會漸漸地對班上反應要慢的同學產生輕視的態度。在上課的過程中可能會故意忽略那些趕不上進度的學生並且對他們也不會提出額外的幫助,有的只是口語上的責罵或者是不諒解。以下有一個例子是談到一對在期中考考壞的雙胞胎姐妹,他們的導師在考試後有幫班上排名的習慣,由於那兩位女同學的成績實在太過低分,那位老師為了要拿到較高額的獎金,如果教出來的學生教低得離譜,將會被扣獎金,於是他要求家長開一份學生的弱智證明。對於那兩個小女孩來說無非是一種侮辱,因為她們被歧視了。那位家長十分地不願意這麼做,而那兩位小女孩也不相信自己是笨蛋。
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地方也曾發生過。據有關教育界的人士介紹,自從取消了留級制後許多小學校的學生都曾被迫做過智商測試,因為只有證明是弱智學生,即使考零分也不會影響到班級的總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後來那位家長還是去做了弱智測驗,但是醫生卻是十分地肯定他們兩位的智商的。醫生說她們兩個都是很聰明的小孩,根本就不是智。根據未成年保護法中的規定 (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所以位老師是不能對學生做這樣殘忍的事的。
三.解決方法:;
面對反應力慢又會被欺負的學生,老師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 以下有幾點,是我認為比較恰當的:
1. 利用團體的動力:
老師可以在班上宣導要幫助同學這樣的訊息,要發揮同學愛,假如有同學無法跟上進度,成績較好的同學應該設法幫助他,使他能早點跟上進度。
2. 掌握全局:
不管上課或下課,老師都要知道班上有哪些欺負同學的行為,在事情還沒擴大時就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受欺負的同學已經產生自卑的心理,而在班上變成是消極的態度,因而成為受到忽略的同學。
3.立定可達成的目標:
對這樣的學生可以立定可達成的目標,慢慢地求得進步。漸次的進步乃整個學習的一小步驟。老師還可以給予正增強物或負增強物,讓習慣消極的同學可以有一個具體的限制或規定。
4. 個別輔導:
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可以提供課後個別的輔導,因為他們反應比較慢的原因是聽不懂老師對大多數人上課的方法,這時候個別且適合的輔導就成為是那些學生學習的重要的因素了。

III. 其他種類的學生:
除了家境貧困,以及學習、反應能力較弱的學生之外,還有一些學生,因為個性、外表、或者家庭等種種因素,成為班上弱勢的一份子。以下列舉三種不同的狀況加以探討。

一.個性膽小內向的學生
個性膽小內向的學生,常常是班級中沉默的一份子。他們通常保持沉默,很少有自己的意見,參與度不高。甚至有時候,因為他們的膽小懦弱,遭到同學的欺侮,也悶不吭聲,默默忍受。
我們的建議是:
老師先帶這樣的學生建立自己的自信,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站出來,學會表達自己。他們不說話,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聲音。另外,老師可以找一些同學,給予他們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愛護的觀念,請他們對那些內向膽小的同學伸出手,主動帶他們走進班級,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一但有了同儕的幫助,或者認同,這些原本不參與班級的同學,因為受到同體的認同,便會慢慢走進團體,走進班級。而那些欺侮人的同學,除了依同理心的方式讓他們明白自己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為了彌補他們之前的行為,他們必須是首先對那些內向的同學伸出手的人。

二.因為外表而遭同學取笑的學生
青少年的孩子,是很重視外表的,並且總愛拿同學的外表,或者長相來消遣取笑甚是排斥他們。例如小胖子,就經常是同學們的目標。如果這些同學內向,那就更容易被同學們苛薄或者譏笑排擠。

老師必須強力灌輸學生健康的觀念:不要以貌取人,並且要尊重他人。在這裡,同理心一樣是最重要的基本運用方式。此外,學生們必須明白,外表不是長久的,外表更不是一切,勿以外表去評斷審視個人。取笑或者排擠都是是不尊他人,而且不成熟的行為。而對於這些被取笑的同學,老師可以找機會讓他們一展他們的長處,讓同學明白:應該要看重的是人的能力內涵,而非外表。

三.單親家庭的學生
其實現在許多單親家庭的學生,在班級或者校園中的適應情況良好,但是我們在此論及的是情況較不佳的狀況的探討。單親家庭的學生,家庭狀況較為特殊。比起一般家庭的孩子,有時候他們顯得早熟懂事,但是有時候在他們心中卻有深深的缺憾。這些缺憾,或許會使得這些孩子較為陰沉,或者沒有自信,或者悲觀,甚至會出現偏差的行為。有些同學可能因為他們家庭背景的特殊,或者排擠或者議論或者諷刺他們。
 
結語
適應不良教師在帶領班級的時候,多少在班上會遇到一、二名適應不良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問題不見得在學習態度上,而是缺乏正面的同儕關係發展,在班上他們往往區居弱勢,遭到同儕排擠。
就班級經營的氣氛而言,面對弱勢的學生,導師因應的態度非常重要!倘若連導師都排擠該生,班上同學即會捕捉到一種暗示性的默許。另外,有些老師,一廂情願的企圖改變該生的人際,「規定」同學必須固定與該生交談、互動,反而造成學生心理反感,將對導師的不滿情緒,轉而發洩在該生身上。
一般而言,導師可以請輔導老師或者學校社工協助輔導學生,倘若學校資源有限,無法分工,導師可以私下約談該生,扮演他的情緒出口。
運用角色扮演以協助同儕互動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教師在輔導關係中,運用角色扮演的技術,協助該生練習自我表達與培養傾聽的能力。此外,青少年對同儕在意的程度,超乎成人想像,與同儕的互動可以學住青少年了解家人以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對於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教師可在協助適應不良學生的同時,讓家人了解同儕關係欠缺的孩子所需要的接納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