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教師應有的風範應該以怎麼樣的態度或方式應用在班級經營上呢?
且看下列敘述:
(一)團體動力
〝人的行為在團體中和獨處時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應先單獨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才能進行有效的班級管理。此外,非不得已必須以校規〝處罰〞學生時,〝處罰〞前後的師生良性溝通很重要。 教師的IQ或不比所有的學生高,但教師的EQ與KQ則應該維持在高水準。
(二)眼觀四面
此類型教師,其特點在於具備掌控全局的能力,這樣的教師既能掌握全班學生的動態、維持良好學習情境,又能讓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通常具有這類型能力的教師,若能再略帶些許幽默感,便可避免師生關係對立、緊張,他(她)往往在教學過程中較無抱怨聲,同時也是大家口中之認真、負責、優秀的好老師。
(三)行為塑造
偏差行為學生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家長及部分教師長期忽視或掌控不當,再加上得到同儕的注意,使得不良行為受到增強,因此R-I-P在國中的許多班級中實施均失敗。遺憾的是,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教育界同仁依舊使用R-I-P,效果不彰卻不去思考自省原因所在,只會抱怨學生不好管。 個人認為〝R-R-P〞頗適合當今國中學生之教室管理,但是必須融入〝民主方式學生自治、科學方法班級管理〞之精神,並且要以愛心耐心的理念、認真關懷的態度、企業經營的模式,結合責任內閣的制度。如此一來,班級常規運作正常,不良行為不易發生,而且師生關係將會和諧融洽。
(四)和諧溝通
金納教授和諧溝通的方法被認為對於〝公然反抗、桀驁不馴〞的學生無效,事實上只要師生間互信程度足夠、彼此均能良性溝通、共創和諧的教室情境,上述問題應該不會發生。 適時的鼓勵與適度的讚美是人本教育實施的要件,所以曾有學者提出下列名句:〝鼓勵激發榮譽心,讚美激發潛在力〞。
(五)目標導向
這類型的教師不只是一位〝病理學家〞,能快速診斷出行為偏差學生錯誤目標的類型;更是一位〝臨床醫師〞,能迅速有效給予當事學生適時的幫助。此外,〝目標導向型〞的教師具有以下幾項特色:民主、愛心、耐心、親切與堅定。班級常規必須由師生以民主的方式共同決定;有愛心的老師會接納與尊重學生;處理棘手的學生問題〝不怕慢,只怕斷〞~此時頗需要老師的耐心;教師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不能只是適度的妥協,也要有必要的堅持,所以此時正是表現出親切與堅定的時機。
(六)肢體語言
教師在教室中因為學生的行為干擾,會損失部分的教學時間,但是如果教師能善用三種技術,這種損失就可補救回來: 有效的肢體語言。 獎勵制度。 有效的個別幫助。
(七)果斷紀律
〝果斷紀律型〞的老師總是給予他人一種〝迅速、確實〞的感覺。由於許多行為是學習而來的,因此學生在此情境中也能感受與學習模仿,所以在這種老師的帶領之下,學生在常規上較有紀律、行動上較有效率,課業上也較為積極。 〝果斷紀律〞不同於軍隊模式〝絕對服從〞的軍政,而是民主風格〝權利義務〞的憲政;〝鐵的紀律、鋼的要求〞不適用於教室情境中,老師對學生必須要融入微妙的關係──情感、愛心與關懷,而且著重的是預防性的控制。 〝果斷紀律型〞的老師能以最短的時間思考,然後用最快的時間處理問題,基本上這類型的老師有很強的〝掌握全局〞能力。而如果能在剛好的時間,說出剛好的話、打出剛好的手勢、做出剛好的行動,將事情處理的剛剛好、恰如其分──這將是教室管理上相當高的藝術。 〝很兇、很會打學生〞的老師對於學生的生理、心理只有傷害;〝果斷紀律型〞的老師應該是時常面帶微笑,而非板著臉,其〝果斷〞令學生欽慕、其〝紀律〞令學生佩服。他(她)讓學生尊而不畏、敬而不懼,他(她)讓教室裏有了春天。
(八)需求滿足
葛雷瑟醫師在1985年以前的觀點表現出強勢且果決;1985年以後則顯得柔性與溫馨個人對於葛雷瑟醫師在1985年以前的理念,有部分質疑:。 1।學生們是〝理性〞的,他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依吾人對於目前國中教學上的體驗,發覺學生必須在經過教育的歷程後才可能表現出較為理性的態度;而當他們受到足以影響其情緒的刺激時,其某些行為會有不同程度的〝失控〞。 2।真正關心學生的老師〝不接受壞行為的藉口〞。~事實上,老師如果真正關心學生,那麼在選擇是否接受學生偏差行為的〝藉口〞之前,還是應該先給予學生機會──傾聽學生的心聲。 因此,吾人可以知悉: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的〝態度〞比〝技術〞更重要。老師應該時常自省,不能一味的要求學生去順應一切規定,也必須思考如何適度地適應學生的需要。這樣的作法正符合葛雷瑟醫師在1985年以後提出的〝當一個人基本需求滿足後,便會覺得愉悅………〞。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教室裡的春天中各類型教師班級經營原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