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勵志歌曲:我心似海洋(江美琪演唱)

試聽:http://music.sogua.com/song/10804758.htm
我心似海洋(歌舞劇「跑路天使」插曲)作詞:葉向華/姚謙 作曲:陳國華 編曲:陳國華
小小的光亮 就足夠在黑暗中指引方向
微微的眼神 卻能夠推開孤單得到溫暖
*輕輕的歌唱 若有情就能讓人打開心防 
淡淡的情感 有時候卻能綿綿不絕不斷
#多希望我是盞燭光 在你需要時候發亮 
當你迷失指引方向 讓你脆弱時不再迷惘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溫柔卻有力量 
在這無常的人生路上 我要陪著你不棄不散*,
我想要大聲歌唱 任何人都不能阻擋
與你分享生命之中 所有的快樂所有悲傷
我們的愛一直成長 不停付出不再隱藏
屬於我們的挫折希望 像露水滋潤花朵 綻放
就是這種光亮 小小的 卻能夠為人指引方向
就是這種愛啊 淡淡的 卻能夠給人無限希望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部落格成立動機

我的寶貝因為也是主科老師,教甄名額很少,她不停不停地考試,實習時又遇到很壞的指導老師,只會扯後腿逼她做一堆事情!讓他每天很晚下班又得讀書到兩點多! 她身體越來越差! 我很心疼又不能幫她讀書。 她一直沒有放棄,也不願意夢想沒有實現,就嫁給我,當我的累贅(其實我從來不在乎,只是薪水不夠讓她過好生活)!
教師甄試太辛苦,雖然今年終於考上了,可是也生病了! 這些年的折磨,讓她失去了美麗,也失去信心! 希望不要再有老師在這個巨大壓力下病倒了!
希望成立部落格幫助更多的老師! 也許你不能一年就考上! 可是只要不放棄! 成功是屬於堅持到最後的人! 希望我的資料和部落格可以給你力量!好好戰鬥!加油了!

(感謝許多投票給我的人,可惜被她發現了!不希望照片曝光!只好移除!感謝各位的幫忙)

做為一名老師應如何輔導中輟生,使他不致於再次輟學呢?

當你的班上來了位中輟生,發生了整潔、秩序班級競賽退步、班上氣氛騷動、任課老師加倍辛苦……等等麻煩時,是否你也會有不平,「為什麼我苦心經營的班級(整潔、秩序)佳績,要因為這個學生而受到影響!」一池靜水,豈有不因一顆小石子而起漣漪的﹖然而池水終究能恢復平靜,卻因為攪動,才能翻入氧氣,增進活性。 中輟生自然需為班上情形之轉變負影響之責,然而,並不足以扛起所有責任,否則,我們便輕易地將教師主權讓渡出去了。教育是發展的、前行的、並不斷加入或衍生新事物的。今天,不管來了一個資優生或是來了一個中輟生,對班級而言,都是一種變動。來了資優生,或許你要處理他與同學間的疏離、惡性比較等﹔而來了一個中輟生,你便是要處理他對學習的態度、同學對他的排斥等。作為一個班級經營者,這一切都將納入發展適合你、適合班級的教學計劃中。 消去四法︰不要任由自己孤單面對——找尋可以協助你的熱心家長,大家一起來 你可以組織一個班級義工團,並找出一兩個主要負責人來協助你運作這個團,(因為你勢必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持續的投入),義工團員可以是班級中的學生家長、退休老師、社區愛心媽媽、專業輔導工作者(例如,與你私交較好的輔導員)……。做什麼呢﹖就先看看他們能帶孩子們做些什麼吧︰逛圖書館、做幾道小點心、看部影片聊聊觀後感、談談人生經驗和歷練、爬爬山、定時的讀書會、體能競賽、各行各業或公益團體的參觀……。義工團並不需具備太專業的輔導諮商能力,只要願意多花時間、心力,陪伴、關懷孩子,契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結語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文中,盧梭認為「無論一個人怎樣傾向邪惡,一顆慈愛的心給予他的教育,是不會永遠不起作用的。」這對教師或許帶來一些期許的壓力,然而亦何嘗不是一種樂觀的看法——說明老師能給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穩定的。

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策略 一、目的:
(一)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國民教育。 (二)將學生留在校園中,保障學生受教權益,並且減少學生在校外受到不良的影響的機會。 (三)整合學校資源,讓中輟學生專心於學校各項活動,進而正常學習與發展。 (四)陶冶中輟學生健全人格,引導順利成長。 (五)輔導中輟學生認識自我、尊重自我、進而諒解他人、體貼他人。 (六)建立中輟學生自信心、培養榮譽感,進而發揮潛能、改過遷善,並回饋社會。
二、、實施原則:
(一)關懷原則:讓學生能了解教師的用心,體認教師是為了幫助他,給他愛與關懷的人,同時亦引導學生也能關懷別人。 (二)接納原則:和學生站在同一線上,讓學生知道教師和自己是伙伴、朋友,進而接納教師的輔導與建議。 (三)同理心:感同身受,理解學生行為出發點的動機,讓學生知道輔導教師是了解自己的,和自己是同一邊的朋友,同時亦引導學生也能多多為別人著想,善用自己的同理心。 (四)興趣原則:輔導活動為引起學生投注心力,必須適合其學習興趣鼓,並適時給與正向鼓勵,引導學生自我肯定,建立信心。 (五)技藝原則:對於中輟學生之學習輔導,可以採取技能或操作之活動為主,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習興趣,再則可以消耗多餘體力。 (六)榮譽原則:培養學生對於自己所作所為,錯誤的要勇於認錯與改過,正確的要有追榮譽的衝勁和活力。

三、、實施辦法: (一)中輟學生復學處理: 填具「中途輟學學生尋獲暨復學通報單」。 (二)中輟學生安置規劃: 1提報教務會議討論:安排就讀適當的年級與班別。 2提報訓導會議討論:提供多元的活動社團,並討論適當的輔導與管教方式。 3提報輔導會議討論:研究有關中輟生的輔導適切性問題,以及其他社會資源之取得、配合與協助。 4提報個案研討討論:做為個案討論的主題,認輔教師溝通輔導策略與經驗,並交換輔導心得,共商較適合的輔導方法。 (三)中輟學生輔導策略: 1安排認輔教師:依本校認輔制度實施計畫,安排一位認輔教師作專業與全力的輔導。 2填具「適齡未入學及中輟學生家庭訪問表」。 3擬訂輔計畫。 4適時對中輟學生進行輔導,並紀錄輔導情形,填入認輔制度之「個別輔導紀錄冊」。 (四)中輟學生回歸原則: 1學生經過輔導之後,認輔教師認為可以和其他正常學生一樣生活與學習時,提報輔導計畫執行小組討論。 2經審核通過後則不必再加認輔,只要適時追蹤即可。

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應具備哪些特質與能力?

因應二十一世紀知識時代的來臨,舉凡資訊爆增、科技發達、社會變遷快速、國際關係日益密切,使得學校教育必須有所改善,對此九年一貫課程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因此,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所以,教師應具備如下人格特質、專業素養和教學技巧。 一、應具備的人格特質: 1、保持幽默開朗的態度以利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
2、情緒穩定、易於溝通
3、尊重學生學習權
4、強而縝密的批判自省與善解
5、理性冷靜地論事,處理學生問題行為
6、同理心
7、高度求知慾
8、公正客觀二、應具備的專業能力:
(一) 教學能力:
1、熟悉九年一貫課程;
2、成立教師成長團體,增進教學能力;
3、製作教學檔案的能力;
4、培養多元觀念並能採用多元評量;
5、熟悉創意教學的具體策略;
6、建立反省性教學的能力。
(二)輔導能力:
1、良好的班級經營技巧;
2、了解學生次級文化;
3、注重潛在課程的影響;
4、重視情意教育;
5、建立處理衝突的原則和辦法;
6、感尊重並爭取學生應有的權利
7、提昇學生的自我價值;
8、重視校園安全的防護工作;
9、善用行政處室資源,了解學生身心變化與需求
(三)行政能力:
1、能尋覓社區資源,兼顧學校特色與學生需求,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2、熟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精神以及相關法規;
3、了解學校各級組織、團體的功能與定位;
4、能適時給予學校興革建議;
5、了解基本行政實務的運作原則與模式。
(四) 溝通能力:
1、協同教學,培養溝通能力;
2、加強親師溝通與合作;
3、平時建立和其他教師的良好關係;
4、清楚傳達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高度期望;
5、運用青少年次級文化溝通技巧;
6、利用意見信箱,體察學生心聲。
(五) 研究能力:
1、運用科技與資訊,提昇研究能力;
2、設計教具與製作學習單;
3、設計課程與編寫教材;
4、善於自我評鑑與反省;
5、建立主動的研究精神。
三、應具備的教學技巧:
1、發展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
2、課程統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學方法活潑化;
3、善用網路資源與資訊媒體
4、透過獎勵策略,鼓勵學生努力向學;
5、建立回饋機制,改善教學方法;
6、教學歷程中,適時給予學生回饋線索;
7、使用多元評量;
8、採用發表教學法,滿足學生學習成就慾;
9、運用合作學習法,發揮學生同儕力量並提昇人際溝通技巧;
10、結合電腦輔助教學,以達適性教育的目的;
11、善用提問教學法,引發學生思考;
12、適當融入競賽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程度與榮譽感

社會快速變遷、科技資訊一日千里,教師不再只是滿足學生課業之教授,更應在生活實用、心理EQ、人際互動等各方面給予適性之教導與關懷才能符應新時代的要求。

◎課程設計

一、有系統的網路學習環境:
1.多元化的學習資源 2.個人化的學習環境 3.合作式的學習方法
4.建構式的學習理念 5.多人化的學習參與 6.豐富化的學習內容
7.導向式的學習指示 8.跨文化的學習素材 9.全球化的學習視野
10彈性化的學習時間 11人性化的學習情境 12簡易化的操作界面
13多樣式的學習機制

二、新型網路教學的特點
1.符應認知建構理論 2.提供暫時中斷功能 3.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4.問題取向教學模式 5.知識為主體之角色

三、資訊教育
前言:諾貝爾獎得主皮吉爾曾預言:到了二十一世紀,石油、水、土壤等資源,   都有別的方法來取代;只有陽光和資訊是僅有的兩個無法取代的資源。

1.資訊科技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1)學習空間自閉鎖轉為開放 (2)學習型能由單一轉為多元
(2)知識內容由吸取轉為創造 (4)教學媒體由靜態轉為動態
(5)教育環境由校園延至校外 (6)校務行為由人工轉為電腦

2.資訊科技社會教學生態的轉變:
 (1)教學主體從老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
 (2)資訊獲取從被動吸數轉變為主動建構
 (3)學習型態從個體學習轉變為合作學習
 (4)教學方式由教師傳遞轉變為師徒相授
 (5)學習教材由單一固定轉變為生活多元
 (6)學習空間由班級封閉轉變為開放延伸
 (7)學習內容由制式單調轉變為活潑彈性
 (8)學習過程由靜態接受轉變為動態探索
 (9)學習方式由即時即地轉變為跨越時空
(10)教具媒體由平面靜態轉變為立體動態
(11)教學評量由靜態評量轉變為動態評量

3.資訊社會走向:
 (1)企業化的經營 (2)科技化的設備 (3)精緻化的產出
 (4)國際化的路線 (5)人文化的關懷 
四、現代教學方法
(一)趨勢
  1.教學心理化
 2.教學社會化:利用團體活動和討論的方法、社會資源。
  3.教學科學化:有理論基礎、專業訓練。
  4.教學藝術化:教學態度和手腕。
  5.教學參與化:師生共同參與、學生自動學習、自我評鑑。
(二)做法
  1.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內發性的學習。
  2.加強輔導學生,指導正確學習途徑。
  3.充實教學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舉辦教學觀摩,研究改進教學方法。
  5.了解個別差異,發展個別輔導方案。
  6.依照學科性質,活用教材教法。
  7.建立教育資料庫,豐富教學媒材。
  8.精進作業指導、作業批改方法。
  9.指定教材預習,提早學習預備度。
 10.學生自我評鑑,反省學習成果。
(三)加強教學研究
  1.各校將每學期教學研究次數、日期納入行事曆,切實召開會議。
  2.每次開會應擬定討論題綱,題會討論。
  3.每次開會指定教師做專題研究報告,介紹新的教材教法。
  4.每學期聘請專家學者到校演講,介紹新知。
  5.擴大舉行同科目之教學研究會。
(四)教與學的改變
  1.人:(1)教師傳統封閉心態之改變 (2)學生學習心態之改變
      (3)家長配合學校之改變
  2.事:(1)教材教法的改變 (2)教室情境的改變
  3.時:(1)上課時數的彈性調整改變 (2)上課時間限制的改變
  4.地:活動教室。
  5.物:(1)跳脫傳統窠臼 (2)運用統整課程 (3)主題式教學法
  
五、教學評量實施原則
 (一)評量目標在於進步而非在於及格(二)評量範圍應兼顧認知技能及情意
 (三)評量內容應適應個別學生的差異(四)評量歷程應是種持續不斷的歷程
 (五)評量內涵應兼顧學習過程與結果(六)評量情境應涵蓋不同的學習環境
 (七)評量方式應該是多元方法的運用(八)評量實施是師生共同合作的過程
 (九)評量活動與教學過程須密切結合
六、基本評量理念
 (一)人性化的尊重 (二)科技化的策略 (三)多樣化的方法
 (四)公平化的態度 (五)完整化的資訊 (六)精緻化的結果

七、統整課程
 (一)定義:
   1.跨學科的課程作有意義結合,以理解生活問題與擴大學習範圍。
   2.可單科與生活統整,亦可合科、跨科或科技整合來進行。
   3.以主題方式貫穿整個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
 (二)特色:
   1.學生本位:積極主動求知、探究。 2.教師協助:從旁提供資源、引導。
   3.課程多元:強調完整的生活體驗。 4.生活中心:結合日常生活經驗。
 (三)優點:
   1.教師方面:(1)教學更具挑戰性(2)教法更能活潑化(3)教育理念更能實現.
  2.學生方面:(1)獲得生活化知能(2)紮實的完整學習(3)培養獨立研究精神
(4)增進創造思考能力(5)活絡人際溝通技巧(6)激發生活體驗興趣
3.其他方面:暢通親師間的溝通,家長更熱心參與。
 (四)設計方式
   1.教學前準備
    (1)決定統整主題:主題網方式,尋找核心科目。
    (2)預估教學時間:總時數,每週進度表。
    (3)訂定學習目標:切合學生經驗。
    (4)活動單元設計:每節主題名稱、內容。
    (5)決定教學方式:協同、大班、分組、個別。
    (6)各科教師溝通(7)編寫教案、流程表、學習單。(8)尋求家長資源
   2.教學過程
    (1)進行各主題活動 (2)佈置合宜情境 (3)成果發展會
    (4)教學評量:學習單、多元評量、學習態度等等。
   3.配合事項
    (1)給家長的信:事前、中、後均向家長說明,並附回條。
    (2)教室布置:
       a整學年可分別布置不同主題 b班級亦分組進行不同主題布置
       c活動期間隨時展示學生作品於教室內外 e活動照片展示
    (3)獎勵卡設計:
       a符合主題特色的獎狀 b通通有獎原則 c以提供學習為目的
    (4)教師日誌的運用

◎班級經營親師溝通

一、教育相關原則
(1)主動化原則:積極主動精神,創思行為,前瞻理念,謀求教育問題的解決。
(2)敏捷化原則:課程、教材、教法、評量均加強改進,行動敏捷,追求績效。
(3)民主化原則:講求法治,全體參與,雙向溝通,授權分工,團隊合作。
(4)科學化原則:科學方法訂計畫,科技資訊協助教學,電腦系統處理級務。
(5)有效化原則:講求問題解決「投入-產出」效益,講求活動附加價值。
(6)權變化原則:教材教法的選擇,視課程內容及情境需要而改變,切忌僵化。
(7)參與化原則:親師生共同參與,採腦力激盪方式,在共同合作下促成發展。
(8)教育化原則:符合教育意義,以能達成教育目標為主要目的。
(9)教育愛原則:耐心、愛心、信心,親近學生,傾聽學生心聲,體諒信任之。
(10)志願性原則:志願參與,積極投入,為學生為班級為教育盡最大心力。

二、教師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策略
(一)遵守教師會自律公約,與學校行政良性互動,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1.與學校協商聘約、課程、教科書。
   2.積極維護師道尊嚴與教師專業自主。
   3.與學校行政單位共同研究,解決教育問題。

(二)增進自我教育專業素養,改進教學品質,提升校務參與能力:
   1.參與切合自我需要的進修研習活動。
   2.強化自我進修,並與同儕合作研究。
   3.進行專題研究、行動研究,解決教學歷程中相關教育問題。

(三)提供統整適性課程,符應學生需要:
   1.統整課程:生活經驗課程、潛在課程、充實空白課程,符應學生需求。
   2.多樣教材:教學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科,廣泛收集資料。
   3.活潑教法: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價值澄清、角色扮演、兩難困境、
          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等,配合使用。
   4.多元評量:兼重過程與結果、質與量、檔案與實作、自我與小組評量。

(四)改進教與學型態,建立教育新氣象:
   1.自主學習:給予自由發展空間,提供適性教育,協助完成學習。
   2.彈性課表:班群教學、萌發式課程、配合學生興趣、發展方向。
   3.活動作業:學習單、主題探索、資訊蒐集、實驗報告、動態性作業。
   4.移動教室:戶外教學、校外教學、主題探索、發現之旅、學習觸角由               校內延伸到校外。
(五)結合科技,提升教學效能:
   1.CAI電腦輔助教學。 2.視聽媒體輔助教學。
   3.虛擬網路,遠距教學。 4.虛擬教室,線上評量。

(六)班務行政電腦化,提高效率:
   1.減少人力抄寫負荷。    2.學生個別資料提存簡便。
   3.教學或學習資訊取得容易。 4.電子家庭聯絡薄,親師溝通順利。

(七)規劃教育活動,促成學生全人發展:
   1.愛整潔:參與班際整潔比賽,清掃區域分配。飯前洗手、飯後漱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2.守秩序:參與班際秩序比賽,遵守學校憲法,訂定班級公約,加強常規訓練,使學生行為舉止合乎社會規範和法律。
   3.存禮貌:參與班際禮貌比賽,尊師、敬長,孝順父母,友愛學弟妹。
   4.有愛心:培養學生尊重別人,關懷同學,具感恩心、體諒心,並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5.做環保:辦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愛護野生動植物,具環保概念。

(八)配合學校辦理人性光輝訓輔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內涵:
   1.自治活動 2..社團活動   3.休閒活動 4.團體活動
5.認輔制度 6.生涯輔導    7.生命教育
8.小團體輔導9.班級團體輔導 10.資源班補救教學
   11.性別平等教育12.親職諮詢服務13.個案研究會議。

(九)善用輔導技巧協助適應困難學生,發揮輔導效能:
   1.現實治療法:不問過去,只提現在,與學生建立行為契約,取得同意,確實貫徹執行。
   2.行為改變技術:
     (1)外顯性行為:系統減敏感法、肌肉鬆弛法、嫌惡治療法。
     (2)認知性行為:自我肯定訓練、自我激勵、自我評鑑。
   3.理情治療法:信念的駁斥,改進非理性部份,建立正確的信念。
   4.案主中心治療法:傾聽、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
   5.家族治療法:改變家族成員的價值、行為、觀念,進而影響患者。
   6.角色扮演: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7.自我反省法:透過輔導者的指導,使患者能勇敢面對本我,改善自我,化解衝突危機。

(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造最佳學習條件:
   1.規劃人性化、精緻化的班級教學環境。
   2.妥善規劃班級資源,做客觀、有效、合理的分配。
   3.蒐集班級教學軟硬體設備,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
   4.蒐集、調查本市可利用的資源,融入班級教學。

(十一)營造優質的教育情境,提供最適合學習的空間:
1.人性化對待兒童。
2.讓班級成為學習的樂園。
3.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
4.深入瞭解兒童需要,傾聽兒童心聲。
5.因應兒童需要,設計合理的作業。
6.當兒童遭受挫折困難時,教師耐心地陪同面對。
7.精神環境:人性化、精緻化、和諧、互動、尊重、關懷、教育愛、
       同儕性競爭,相互切磋學習。
8.物質環境:美化、綠化、無障礙、最少限制、安全有趣,適合不同年                                    
          齡層。
8.社會環境:設計良好的典章制度,活動儀式,發揮制教功能。

(十二)建立民主式「社區意識」,鼓勵並引導家長參與班務運作:
1.人事部份:未到校學生原因調查、班級家長會通知聯繫。
2.教學部份:補求教學、教室佈置、教學評量、協同教學。
3.事務性工作:學生安全維護、班級圖書管理、班級環境美化。

(十三)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力量,共謀班務發展:
   1.強化班級家長會功能:鼓勵導引參與班務會議,解決紛爭,聯絡親師  
               情誼。  
   2.加強親師合作:親師協會、親師聯誼、家庭訪問、電話懇談。
   3.鼓勵參與親職教育:家長成長團、親職教育講座、媽媽教室活動、
              母姊會。
4.廣徵社區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及社會資源,協助發展班務。

(十四)強化班級自治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1.熟悉學生基本資料。 
2.關懷體諒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3.組織班級幹部。   
4.強化班級幹部訓練。
5.建立班級常規。  
6.執行學校憲法。
7.成立學生法庭。   
8.獎懲學生作為。

(十五)佈置優質的教室情境,營造利於引導學生學習的空間:
1.設置各類學習角,引導學生性向發展。
2.訂定獎勵制度,激發學生向上向善動機。
3.訂定學生生活公約,協助學生建立良善行為。
4.設置時事特區,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態度。
5.展示學生優秀作品,激發見賢思齊決心。
6.親師生共同佈置,營造最佳互動溝通空間。
7.配合教學單元,提高學生學習準備度。

三、教學經營
(一)原則
  1.掌握課程要求與學生經驗,兼顧教學進度與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具體、明確、有組織、條理化,並能旁徵博引。
  3.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注意學生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學習困難。
  4.適當評量與診斷學生學習狀況,對低成就者施以學習輔導。
(二)策略
  1.課前充分準備 2.準時上下課 3.維持團體注意力
  4.掌握全場 5.教學順暢 6.設定管理
  7.分組教學與活動8.趨近與巡場 9.轉換管理
 10 .適當發問、增加師生互動。

四、學生常規行為經營
(一)原則
1.不良行為之改變,需要經過「反學習」或「非學習」的歷程。
  2.使用獎懲,至綜合運用各種行為改變技術。
  3.儘可能獎勵公開,懲罰於私下進行。
  4.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與自治。
  5.常規行為的管理應具體、明確,並顧及學生價值及尊嚴。
  6.善用團體動力與同儕輔導。
  7.配合全班性訓導措施,並充分與家長聯繫、溝通。
  8.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及良好班級氣氛。
(二)策略
  1.訂立班級規約 2.制定行為契約 3.善用代幣制度
  4.運用隔離政策 5.使用交互抑制 6.保持沈默法
  7.善用消弱作用 8.社會增強方式 9.警告行為後果
 10.社會技巧訓練11.反應代價結果12.環境調整法
 13.營造良好班風

五、班級經營實務
 (一)感性的師生互動
  1.對學生背景的瞭解
   (1)儘快記住學生姓名 (2)家庭訪問 (3)請益前任導師
   (4)詳細調閱學生資料 (5)與學生一對一面談
  2.亦師亦友的教學與輔導
   (1)嚴而不苛 (2)教學流行化 (3)人性化、同理心的輔導原則
   (4)賞罰分明 (5)師生一起工作(6)適時安排班級性活動
   (7)班級家庭化(8)建立班級特色
 (二)理性的級務管理
  1.分工    2.紀律   3.秩序   4.均等 
  5.目標一致  6.員工報酬 7.命令統一 8.團隊精神 
  9.層級節制 10.人事安定11.積極主動12.集權化
 13.權威和責任

六、新世代教室管理與班級經營困難
 (一)社會風氣敗壞,人際關係疏離。 (二)自我意識抬頭,破碎家庭驟增。
 (三)親職教育失調,學生問題嚴重。 (四)家長權力澎脹,班級管理困難。
 (五)社會結構改變,角色轉換不易。 (六)價值認同混淆,叛逆行為增多。

七、親師合作
 (一)重要性:
  1.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2.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3.符應開放教育理念  4.促進教學效能提昇
 (二)原則:
  1.均等 2.民主 3.正向 4.互補 5.多元
 (三)具體作法
  1.生活教育:生活禮儀指導、交通服務。
  2.學習輔導:協助早自習活動、佈置環境、教學資料蒐集、出版班刊、    補救教學、共同策劃教學活動。
  3.校外活動:支援戶外教學、辦理社區活動。

◎班級經營親師溝通

一、教育相關原則
(1)主動化原則:積極主動精神,創思行為,前瞻理念,謀求教育問題的解決。
(2)敏捷化原則:課程、教材、教法、評量均加強改進,行動敏捷,追求績效。
(3)民主化原則:講求法治,全體參與,雙向溝通,授權分工,團隊合作。
(4)科學化原則:科學方法訂計畫,科技資訊協助教學,電腦系統處理級務。
(5)有效化原則:講求問題解決「投入-產出」效益,講求活動附加價值。
(6)權變化原則:教材教法的選擇,視課程內容及情境需要而改變,切忌僵化。
(7)參與化原則:親師生共同參與,採腦力激盪方式,在共同合作下促成發展。
(8)教育化原則:符合教育意義,以能達成教育目標為主要目的。
(9)教育愛原則:耐心、愛心、信心,親近學生,傾聽學生心聲,體諒信任之。
(10)志願性原則:志願參與,積極投入,為學生為班級為教育盡最大心力。

二、教師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策略
(一)遵守教師會自律公約,與學校行政良性互動,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1.與學校協商聘約、課程、教科書。
   2.積極維護師道尊嚴與教師專業自主。
   3.與學校行政單位共同研究,解決教育問題。

(二)增進自我教育專業素養,改進教學品質,提升校務參與能力:
   1.參與切合自我需要的進修研習活動。
   2.強化自我進修,並與同儕合作研究。
   3.進行專題研究、行動研究,解決教學歷程中相關教育問題。

(三)提供統整適性課程,符應學生需要:
   1.統整課程:生活經驗課程、潛在課程、充實空白課程,符應學生需求。
   2.多樣教材:教學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科,廣泛收集資料。
   3.活潑教法: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價值澄清、角色扮演、兩難困境、
          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等,配合使用。
   4.多元評量:兼重過程與結果、質與量、檔案與實作、自我與小組評量。

(四)改進教與學型態,建立教育新氣象:
   1.自主學習:給予自由發展空間,提供適性教育,協助完成學習。
   2.彈性課表:班群教學、萌發式課程、配合學生興趣、發展方向。
   3.活動作業:學習單、主題探索、資訊蒐集、實驗報告、動態性作業。
   4.移動教室:戶外教學、校外教學、主題探索、發現之旅、學習觸角由               校內延伸到校外。
(五)結合科技,提升教學效能:
   1.CAI電腦輔助教學。 2.視聽媒體輔助教學。
   3.虛擬網路,遠距教學。 4.虛擬教室,線上評量。

(六)班務行政電腦化,提高效率:
   1.減少人力抄寫負荷。    2.學生個別資料提存簡便。
   3.教學或學習資訊取得容易。 4.電子家庭聯絡薄,親師溝通順利。

(七)規劃教育活動,促成學生全人發展:
   1.愛整潔:參與班際整潔比賽,清掃區域分配。飯前洗手、飯後漱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2.守秩序:參與班際秩序比賽,遵守學校憲法,訂定班級公約,加強常規訓練,使學生行為舉止合乎社會規範和法律。
   3.存禮貌:參與班際禮貌比賽,尊師、敬長,孝順父母,友愛學弟妹。
   4.有愛心:培養學生尊重別人,關懷同學,具感恩心、體諒心,並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5.做環保:辦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愛護野生動植物,具環保概念。

(八)配合學校辦理人性光輝訓輔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內涵:
   1.自治活動 2..社團活動   3.休閒活動 4.團體活動
5.認輔制度 6.生涯輔導    7.生命教育
8.小團體輔導9.班級團體輔導 10.資源班補救教學
   11.性別平等教育12.親職諮詢服務13.個案研究會議。

(九)善用輔導技巧協助適應困難學生,發揮輔導效能:
   1.現實治療法:不問過去,只提現在,與學生建立行為契約,取得同意,確實貫徹執行。
   2.行為改變技術:
     (1)外顯性行為:系統減敏感法、肌肉鬆弛法、嫌惡治療法。
     (2)認知性行為:自我肯定訓練、自我激勵、自我評鑑。
   3.理情治療法:信念的駁斥,改進非理性部份,建立正確的信念。
   4.案主中心治療法:傾聽、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
   5.家族治療法:改變家族成員的價值、行為、觀念,進而影響患者。
   6.角色扮演: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7.自我反省法:透過輔導者的指導,使患者能勇敢面對本我,改善自我,化解衝突危機。

(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造最佳學習條件:
   1.規劃人性化、精緻化的班級教學環境。
   2.妥善規劃班級資源,做客觀、有效、合理的分配。
   3.蒐集班級教學軟硬體設備,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
   4.蒐集、調查本市可利用的資源,融入班級教學。

(十一)營造優質的教育情境,提供最適合學習的空間:
1.人性化對待兒童。
2.讓班級成為學習的樂園。
3.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
4.深入瞭解兒童需要,傾聽兒童心聲。
5.因應兒童需要,設計合理的作業。
6.當兒童遭受挫折困難時,教師耐心地陪同面對。
7.精神環境:人性化、精緻化、和諧、互動、尊重、關懷、教育愛、
       同儕性競爭,相互切磋學習。
8.物質環境:美化、綠化、無障礙、最少限制、安全有趣,適合不同年                                    
          齡層。
8.社會環境:設計良好的典章制度,活動儀式,發揮制教功能。

(十二)建立民主式「社區意識」,鼓勵並引導家長參與班務運作:
1.人事部份:未到校學生原因調查、班級家長會通知聯繫。
2.教學部份:補求教學、教室佈置、教學評量、協同教學。
3.事務性工作:學生安全維護、班級圖書管理、班級環境美化。

(十三)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力量,共謀班務發展:
   1.強化班級家長會功能:鼓勵導引參與班務會議,解決紛爭,聯絡親師  
               情誼。  
   2.加強親師合作:親師協會、親師聯誼、家庭訪問、電話懇談。
   3.鼓勵參與親職教育:家長成長團、親職教育講座、媽媽教室活動、
              母姊會。
4.廣徵社區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及社會資源,協助發展班務。

(十四)強化班級自治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1.熟悉學生基本資料。 
2.關懷體諒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3.組織班級幹部。   
4.強化班級幹部訓練。
5.建立班級常規。  
6.執行學校憲法。
7.成立學生法庭。   
8.獎懲學生作為。

(十五)佈置優質的教室情境,營造利於引導學生學習的空間:
1.設置各類學習角,引導學生性向發展。
2.訂定獎勵制度,激發學生向上向善動機。
3.訂定學生生活公約,協助學生建立良善行為。
4.設置時事特區,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態度。
5.展示學生優秀作品,激發見賢思齊決心。
6.親師生共同佈置,營造最佳互動溝通空間。
7.配合教學單元,提高學生學習準備度。

三、教學經營
(一)原則
  1.掌握課程要求與學生經驗,兼顧教學進度與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具體、明確、有組織、條理化,並能旁徵博引。
  3.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注意學生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學習困難。
  4.適當評量與診斷學生學習狀況,對低成就者施以學習輔導。
(二)策略
  1.課前充分準備 2.準時上下課 3.維持團體注意力
  4.掌握全場 5.教學順暢 6.設定管理
  7.分組教學與活動8.趨近與巡場 9.轉換管理
 10 .適當發問、增加師生互動。

四、學生常規行為經營
(一)原則
1.不良行為之改變,需要經過「反學習」或「非學習」的歷程。
  2.使用獎懲,至綜合運用各種行為改變技術。
  3.儘可能獎勵公開,懲罰於私下進行。
  4.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與自治。
  5.常規行為的管理應具體、明確,並顧及學生價值及尊嚴。
  6.善用團體動力與同儕輔導。
  7.配合全班性訓導措施,並充分與家長聯繫、溝通。
  8.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及良好班級氣氛。
(二)策略
  1.訂立班級規約 2.制定行為契約 3.善用代幣制度
  4.運用隔離政策 5.使用交互抑制 6.保持沈默法
  7.善用消弱作用 8.社會增強方式 9.警告行為後果
 10.社會技巧訓練11.反應代價結果12.環境調整法
 13.營造良好班風

五、班級經營實務
 (一)感性的師生互動
  1.對學生背景的瞭解
   (1)儘快記住學生姓名 (2)家庭訪問 (3)請益前任導師
   (4)詳細調閱學生資料 (5)與學生一對一面談
  2.亦師亦友的教學與輔導
   (1)嚴而不苛 (2)教學流行化 (3)人性化、同理心的輔導原則
   (4)賞罰分明 (5)師生一起工作(6)適時安排班級性活動
   (7)班級家庭化(8)建立班級特色
 (二)理性的級務管理
  1.分工    2.紀律   3.秩序   4.均等 
  5.目標一致  6.員工報酬 7.命令統一 8.團隊精神 
  9.層級節制 10.人事安定11.積極主動12.集權化
 13.權威和責任

六、新世代教室管理與班級經營困難
 (一)社會風氣敗壞,人際關係疏離。 (二)自我意識抬頭,破碎家庭驟增。
 (三)親職教育失調,學生問題嚴重。 (四)家長權力澎脹,班級管理困難。
 (五)社會結構改變,角色轉換不易。 (六)價值認同混淆,叛逆行為增多。

七、親師合作
 (一)重要性:
  1.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2.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3.符應開放教育理念  4.促進教學效能提昇
 (二)原則:
  1.均等 2.民主 3.正向 4.互補 5.多元
 (三)具體作法
  1.生活教育:生活禮儀指導、交通服務。
  2.學習輔導:協助早自習活動、佈置環境、教學資料蒐集、出版班刊、    補救教學、共同策劃教學活動。
  3.校外活動:支援戶外教學、辦理社區活動。

92高雄市教師甄試題目及練習試寫

一.就你所知,國中學生違規暴力行為的主要成因有哪些?你如何針對這些成因,擬定班級經營策略?
(一)成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改變: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傳統大家庭日趨勢微,取而代之的是以夫妻為主的小家庭,相對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就缺乏明確的約束力量。
 (2)生育率下降,離婚率上升
    由於家庭子女數的下降,使得青少年在家中的位置相對的提高,也受到更多的嬌寵和溺愛,使他們較任性和為所欲為。而離婚率的上昇,有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或由祖父母帶大的,生活上缺乏完整的愛,也疏於被照料和關心。
 (3)生活水準提高,家庭日益富裕
    由於生活的便利,資訊的方便,使青少年吃苦的精神降低,顯得頹廢、不負責任。
2.學校因素
(1)低成就學生多
當學生不願學習,甚至放棄學習時,他們違規犯錯的行為業也就層出不窮。
(2)師生溝通不良
   教師對於犯小錯或低成就者過度嚴厲,抹殺了學生的自尊,加深的學生的自卑感,因此減低了師生的互動。
(3)違規暴力行為的模仿
   暴力行為可能來自於同學間的觀察學習和模仿
(4)社會和文化因素
   大眾傳播媒體的污染,青少年將不當或暴力的行為帶至班級中,增加了班級常規維持的困難。
(二)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關懷學生,容許學生知過能改,要真誠的與學生相處,並注重非正式的師生互動,
如課餘一起喝咖啡、閒聊等。
 2.設定班規
  一個班級要有一定規循的事項,學生才不會無所適從,而班規的訂立,有賴師生充分的討論,並付諸實行。
 3.代幣制
  當學生表現良好時即給予一定的代幣,累積至一定的數額可向老師換取喜歡的東西。但如果表現不佳時,就要歸還一定的代幣給老師,促使學生自行承擔責任。
 4.嫌惡法
  利用會讓學生感到不愉快或厭惡的刺激,改變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例如採用隔離法、過度矯正等。
 5.與家長聯絡
  對中小學生而言,父母仍擔負主要的管教責任。平時,教師就須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學生有不當行為發生時,應立即通知家長,以防問題的擴大。

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教育名言

《教育名言》
◎當我們看孩子越來越不順眼,代表自己的眼光越短。
◎ 我未必是出類拔萃,但我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盧梭。
◎雙手是用來讚美、肯定人的,不是用來修理人的。◎眼神是用來流露關愛、肯定的,不是用來瞪人、傷害人的。◎嘴巴是用來講人家好話的,而不是用來罵人,傷害人的。◎微笑可以創造人的生命力,真正的愛從微笑開始。◎生氣時分泌的激素,能令老鼠致命─不要生氣。◎不培養優秀,只培養「與眾不同」─猶太人觀念。◎德國演唱會最受尊重的人──是幫演唱者穿衣服的人。◎只為寄託,不會欣賞別人-目前教育的危機。◎給青少年最好的餽贈是-給他機會◎劣幣驅逐良幣-螃蟹文化◎教育工作(父母)者要引導孩子感恩,找回信心。◎孩子學不會時-等待,再等待!◎柏拉圖:對青少年最殘忍的事是讓他心想事成。◎教育者(父母)不要當完美的大樹,無微的照顧其實是傷害。◎史特龍要當演員時五百家片商足足走了三趟,失敗1500次,但他說:「那是短暫的不成功」(成功的墊腳石),第1855次時終於演洛基而一舉成名。◎不要再傷害最親近的人;對陌生人投以微笑、讚美,但對自己的另一半及孩子時卻捨不得。◎心要保留一些空間,不可像溢滿的杯子一樣,不能再容納其他東西。
◎阿德勒:沒有任何孩子是沒有希望的,除非您告訴他:您失敗了,您是失敗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望子成子,望女成女。
◎路是無限的寬廣,愛是無盡的包容。
◎感激彼此所帶來的美好,珍惜這短暫的萍聚。
◎訴不盡的祝福----盡在彼此雙眸裡。
◎溫厚的心使您心存他人,處處受歡迎;上進的心使您抬頭挺胸,無往不利。
◎美而無德,好像沒有香味的花一樣,虛有其表。


◎從前,讀書是貴族的權利,窮人無緣享受;
而今,讀書是孩子們的享受,大人忙於工作。
所以,孩子----請你要珍惜,把握。
◎一個人的性格足以決定他的命運,我們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
◎燦爛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難關,迎接挑戰的人生;如同金子必經火煉,才會綻現光輝。
◎好習慣有四:就是守時、正確、堅忍與快速;缺少了第一種,時間就要浪費;沒了第二種,就要錯誤迭出;缺少了第三種,便沒有優良的工作做出來;沒有了第四種,就要錯過良好的時機。戰勝別人是英雄,戰勝自己的是聖賢。請永遠記得: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瞎子的眼睛雖看不見,卻很少受傷;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動不動跌跤。這都是經自侍眼睛看得見,而疏忽大意。
◎社會的變動反映在學生的觀念和行為上。
◎良好的行為源自正確的理念,正確的理念出自完全的認知。
◎健康是生命體的根本(保持生活規律,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教育乃點點滴滴,持續不斷的工作,它需要真愛、耐心、更需要方法。
◎國小課程是人文的、人性化的,以生活教育為中心。它是愛的基本屬性,也是方法。
◎大樹紮根,頂戴陽光,吸收雨露,自然茁壯生長。
◎追求生活樸實之美,不以華麗富貴為目的,進而涵養溫厚、敦美的性情。
◎富貴浮雲,藝術千秋。
◎胸中之富,乃真正之富。
◎說話八大項:
要思考透徹,用字明確。要推己及人,慈善為懷。要態度誠懇,措辭中肯。要親切自然,閒話家常。要通情達理,言之有物。要堅持立場,當仁不讓。要細心傾聽,尊重對方。要言行一致。(實踐您傳授的道理)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先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長。
◎生命的長短不重要,生命的內涵才重要。
◎身外一無所有,內心無所不有。
◎隨遇而安,到處是主人。
◎身外裝瘋賣傻,內心自有分寸。
◎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物物皆美。
◎去思考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秘密,去思考那宇宙奇妙的構造,並謙卑的試著去了解那在大自然中,所發展的知識最小的部份----我心的世界(愛因斯坦)。
◎做一個學生聽得懂的老師,寫學生看得懂的書。
◎讀書人不能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判斷。讀書人要能明辨是非,並有擇善固執的勇氣。
◎一點點知識是很危險的。
◎語言高尚,才不會下流;行為舉止端正,才會受人尊敬。
◎有夢就去追逐,有愛舊有歡樂。用所有的真心,收集所有的快樂。
◎生命不用包裝,真善就是美。
◎放寬自己的心胸,才能找到自己。
◎不要輸給屈辱,不要缺乏信心、不要觀念不純、不要情緒衝動、不要猜忌多疑、不要推卸責任、不要爭先領導、不要輕視別人。
◎掌握最開始的一分鐘,處理過程要堅持最後一分鐘。
◎演說五大原則:自然、自立、自信、自行、自成一格。
◎謙遜、溫和、勇敢、樂觀、包容、互愛、積極、成長。
◎有人問:如果想聽杜鵑的叫聲而杜鵑卻不叫時----
○ 田信長:牠不叫,我就把牠殺掉。(生性殘暴)
豐田秀吉:我會想辦法逗弄牠,讓他叫(擅長謀略)
德川家康:我會耐心的等牠叫。(怒不行於色)
※困於心,衡於慮之後,才有啟發。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在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人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聖人便是大海。
◎一個未經反省的生命,一個沒有經過認真、理性省察的生命,是一個不值得活的生命。
◎青春易凋謝、褪色,但可以智慧、期盼編出燦爛的遠景。
◎凡富貴功名皆由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賜。唯學作聖賢,全由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浮生何須論短長,吉光片羽亦芸○----人生何其短暫,生命何其微小。蓋世的英雄豪傑,最後都歸於原位。
◎看些有價值的書,做些有意義的事。
◎彼此尊重,大家有尊嚴。
◎人生三大事:做人要有目標、方法、文化,一切操之在我的觀點養成。
◎論處世方法:第一等人,創立法則。第二等人,遵守法則。第三等人,破壞法則。
◎現代人要有現代人的知識、方法、精神:
◎做事:不能只求快心,應求安心。
◎多聽哲人言語:增進智慧,趨於圓熟。
◎多聽偉人書籍傳記:振奮信念,有無畏的決心。
◎多接觸英雄:堅定勇氣,有前進的步伐。
◎需要智慧:怎麼去做。需要技能:怎樣去做。
◎經歷不足是短暫的,學歷不足卻是永遠的。
◎培根論成功秘訣:多讀書使人充實;多交談使人機敏;多寫作使人實際。
◎日人松下:只要一個人能夠有積極的人生觀,再壞的命運也會成為好運,再大的危機也會有轉機,再多的逆境也會變成順境。
◎美國人認為成功的三大要件:敬業----熱愛工作。努力----不眠不休的恆心毅力。決心----從不輕言說放棄。
◎六大基本道德:徹底盡忠、當仁不讓、言而有信、待人以禮、持身以廉、本之以愛。
◎錯誤的管道得到錯誤的訊息。有爭氣的國民才有爭氣的國家。
◎大也雄風,旗海飄飄慶歡樂,舞動的旗海有說不出的歡樂,波光粼粼是淡蘭的玫瑰組曲,田園裡是老師們,想在教學中再憶鄉下的童年。
◎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智慧與努力的成果,是老師們不忮不求的情操,無私無我的奉獻。
◎在孩子紅通通的臉上,我們看到明日的希望。
◎只要多一分心思,就會多增加一分教育的效果:只要對教育工作多一分投入,就會提高更多教育上的附加價值。
◎有時恨不得一手遮盡任何對老師不敬的風言風語,心疼許多時候、地點,許多人加諸給老師的傷害。
◎若苦口無法被社會上的聲音所肯定時,就求諸於自己的良知。
教師在專業上的權利:
◎學校的權利:擁有教育的權力。
◎教師的授課內容:編輯權、教科書使用裁量權、參考書使用權、教學設備選定權、◎教學評量權、懲戒權、郊遊旅行及參觀權、出具成績單與證明書權。
教師在專業上的義務:
◎授課的義務:無缺課、認真批改作業、注意學生日常考查、嚴格考試、設法增進教學效果、注意教室管理、了解學生、熟練教學方法及技巧。
◎負責訓導的義務:
分擔校務
◎照顧學生之義務:身體保健、衛生設備、遊戲運動器材。
◎職務上:守密
◎成績考查、監督之義務、財產保管、社會服務。

◎台灣省教育八大方向:
繼續推動人文教育,實施以人為主的訓撫制度,設置禮儀教室。
落實中小學課程革新工作:八十五年實施新課程,具有統整化、本土化、生活化、國際化、人性化等特色。
落實生涯教育,重視適性發展輔導。
改善國中小學資訊教育,八十六學年度起國二、三列電腦為必修課程。
降低國中小班級人數:八十四學年度以前----四十五人,八十七年以前----四十人。
落實終身教育的理想。
推廣學校午餐,預計兩年內達到61.74﹪。
加強辦理特殊教育。
◎給他智慧,使他不再疑惑;陪他遊戲,使他不再孤獨;給他文學,使他永不貧乏;陪他探索,使他視野遼闊;給他榜樣,使他懂得關懷,陪他歡笑,使他樂觀奮發。
◎歷史一再證明,做個開疆闢土的英雄容易,做治理整頓內部的建設者困難。
◎犀利不失理性,深入卻不失平和的筆調。
◎成為社會的建設者,而非追求個人成就的英雄。
◎每經歷一次困難,就如浴火鳳凰一樣,產生更強的體質。
◎今日愛書的孩子,未來國家的棟樑。
◎社會越不景氣,培養孩子越是迫不急待。
◎世界人權宣言:一切人類生而自由平等,其尊嚴與權利普遍平等,人類均具理性與良心。
◎升學導向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畢業後更怕書,棄之唯恐不及。
◎僵化的教育體制,如不解縛,能教得出活潑的生命嗎?
◎快樂的媽媽教出快樂的孩子,先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
◎欲使兒童從善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快樂。
◎有人說: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壯年是一部小說、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學。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不斷吸收新知,才能過個尊嚴而有智慧的一生。
◎珍惜每一個屬於您自己的日子,讓生命成為一首永恆浪漫的迴旋曲。
◎一樣看花的兩樣情,有人但惜好花落,有人卻惜結果成。快樂的感覺,不在事物的本身,而在於心中的想法。
◎教育自由化----應著眼於教育實務工作,不受外力不當干預的消極性自由外,更要積極的創造條件,以協助受教者能享有自我形塑,自主抉擇的積極自由。
◎完整的人:承認人類的無限可塑性前提下,協助其努力以達(止於至善)。
◎盧梭:教育乃是人類作為一種創造的動物,本事理性與自由,來自我形塑成人的活動。
◎在孩子的需要裡,發現我們的責任。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失職的父母與老師。
◎鳥擇樹而居,人擇君而臣。
◎上臺靠機會,下臺靠智慧。
◎教化學子,淨化社會: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安全的地方。
◎以服務替代領導,以規劃取代權力,以專業的權威替代職務地位的權威。
◎以民主的方式替代人治的缺失。
◎教師至上,學生第一,員工為重。(彼此尊重,雙方都有尊嚴)
◎待人應守儒家的忠誠,事業酌用兵家的權變,治事應持法家的嚴明,養心應以釋家的超脫。
◎讀書是投資最少獲利最豐富的事業。
◎認識一個人,除了去了解他的長處之外,也必須要很深切的了解他的短處。
◎佛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永不變易的心,永不熄滅的慧心,永不冷卻的熱心,永不失望的悲心。
◎沒有暗礁,就激不起美麗的浪花,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衝突理論)
◎福祿貝爾: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文學家:愛是人性中肯定中的肯定。
◎評鑑的目的在改進,而非僅於證明。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人生縱有千千結,願它化做美麗的蝴蝶結。
◎禪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應是人間好時節。
◎快樂生活,有效學習,適性發展,和諧關係。
◎理論之中,隱藏著許多無相無形的主題與理想。
◎黑格爾云:存在的便是合理,若死抱理論的大腿,未能體認事實存在的道理,終究是烏托邦的理想主義,憤世嫉俗,自怨自艾,只有以悲劇英雄收場。
◎杜威:要改變一個人,先改變他的環境。
◎邱吉爾:人類塑造環境,環境陶冶人類。
◎孫運璿:做事不要先講不行,先講非成不可,然後想怎樣做。
◎為自己留下自在的空間,為學生開創快樂的生活。
◎郭為藩:中國人的道德,止於認識而已。
◎蔡德輝:世界上最笨的人,是至死都捨不得花自己賺來的錢;最悲慘的人,則未死就花光了所有的錢。
◎劉興漢:任何組織都有朽木,對他好不行,對他壞更不行。
◎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沒關係就要找關係,找到關係就有關係,有了關係就沒關係。
◎離職或被迫離職者,百分之十五專業不足,百分之八十五是人際關係不良。
◎真正的尊嚴,經由愛的付出而獲得。
◎郭為藩:人要被人所愛,先要愛別人,讓自己可愛。
◎要孩子不說謊,就要容忍他在說謊後的誠實;要孩子不犯錯,最好的辦法就是寬恕他所犯的錯。
◎幸福的泉源,在於一顆寧靜的心。
◎辦學沒有高潮,因為沒有高潮,也就沒有低潮。
◎黃武鎮:一個人最慚愧的地方,就是在服務的地方留下空白。
◎唯一能自爭辯中獲得好處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辯。
◎成功的領導者,要先學會如何被領導。
◎吳清基:以精緻教育為核心,以潛在課程為半徑,畫出一個人性化教育的同心圓。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常將有日思無路,莫待無時想有時。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蘇格拉底:天與人兩耳兩目,但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聽少言語。
◎王陽明: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最容易的事情是武斷別人。
◎西諺:父母的一生是子女臨摹的帖子,老師的一生是學子臨摹的帖子。
◎點燃教育的心燈,把握教育良機,創造教育契機,重視溝通,建立共識,共同經營教育事業。
◎杜威: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
◎今日的教育,是在培養明日的公民。
◎皮斯特:教育是一種工作----成就。
◎教育品質應求精緻化,教育工作強調專業化,教育實施應顧未來化。教育發展應◎求國際化,教育制度應求民主化。
◎那思比:改變人類生活的大趨勢中,首要趨勢是產業社會到資訊社會的發展。
◎李登輝:品質是價值和尊重的起點。
◎愛人助人是快樂的投資,其利息就是快樂。
◎有心就有新,革新得先革心。
◎心中有愛,人見人愛。
◎享受別人給予的同時,不忘說聲謝謝。在得意時候,不忘失意的窘境。
◎真誠地待人,熱心的做事。
◎抱熱誠以鼓舞人,懷謙虛以禮下人,存忠恕以體諒人。
◎以誠摯貢獻舊經驗,以虛心學習新觀念。
◎打開心內的門窗,迎接教育改革的朝陽。
◎靜定生智慧,靜中有愛,寧靜致遠。
◎把每一天都看成黎明,每一困難當成挑戰,每一成就都心存感激。
◎教育也可以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歡喜。
◎教育旨在提供孩子----愛、自由與生命。
◎不好的學校會有好校長,而不好的校長不會有好學校。
◎把孩子教育得好的人比生育他們的人更為珍貴,父母只能給予他們生命,而教育卻可賦予他們生命的色彩。
◎孩子的成長不可等待,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給他們一個快樂、安全的學習環境吧。
◎得意事來處之於淡,失意事來處之於忍。
◎懂得讚美,就能啟迪兒童善良的天性;懂得欣賞,就能激發孩子真情的流露。
◎一心充滿教育愛,雙肩挑起教育擔。
◎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馬士洛:教育使一個人發現自己是誰及發現做人的義務。
◎知識能增加智慧,至誠會增廣情感,意識導引意志。
◎用智慧建立制度,以制度解決問題。
◎物有本末,事有輕重,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計畫最周詳,過程最圓滿,感受最深刻。
◎人要看長遠,工作績效要看寬廣,人生的旅途要看一輩子。
◎聽明白後,融會於心,那是理解;見到什麼,體會實踐,那是境界。境界的深淺◎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沒有永遠的教師,只有無盡的學習。
◎1960年布魯納:任何科目都可以藉著某種方式教給任何兒童。
◎愛是藝術,需要學習,才能培養;愛是生命,需要時間,才能成長;愛要接納,需要瞭解,才能適應;愛是滿足,需要雙方,才能共享;愛是給予,需要犧牲,才能獲得;愛是責任,需要付出,才能要求。
◎第一流的領導靠組織,第二流的領導靠幹部,第三流的領導靠人才,第四流的領導靠自己。
◎教師是精神的國防,教師是精神的工程師。
◎陳之藩: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胡適: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在評量自己或別人以前,先要確定你用的尺是否合理。
◎盡力而為便是對自己負責。
◎每一個體都是天地間的原版,誰都無法複製。
◎成功不是奇蹟,而是經驗的累積。
◎愛的眼神是溝通的第一步。
◎健康的人會把失敗看做是暫時的挫折。
◎傳統不是包袱,今天的創作就是明天的傳統。五千年的文化是取之不竭的養分◎我們要據此創作明日的傳統----馬水龍。
◎生存的目的:自助----培養健康的身體。助人----培養健康的精神。
◎肯定自己,建立信心,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讚美能使人產生自信,鼓勵能使人發揮潛力。
◎真心的關懷可以化解一切的距離。
◎生命的價值,在於能自我突破、自我實現。
◎人要有傲骨,不要有傲氣。
◎鎚子第一百下的敲擊,可以敲破石塊,是因為有了前面九十九下的敲擊。
◎先說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再批評別人。
◎愛之深,責不一定要切;責之切,愛一定要深。
◎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
◎不會從失敗中找尋教訓的人,成功是遙遠的。
◎以喜悅的心,探索知識的奧秘。
◎成長是一連串的自我挑戰。
◎愈是在忙碌的時候,愈要多加思考。
◎面對鮮活的小生命,我們是最富足的工程師。
◎摸摸孩子的頭,一個讚許的眼神勝過打和罵。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您錯了。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人類生存的種種難題中,唯一令人滿意的解答就是----愛。
◎一切的時間都需要有意義尋找安排,才能點點滴滴累積成可貴的資源.(高華強)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沒有教師的進修,就沒有教育的發展;只有老師不斷的專業發展,才有進步的教育。
◎秉承「學生第一,教學為先」的理念,積極服務師生,達成教育目標。
◎愛就是不要背著孩子走天涯,且讓他勇敢跨步向前!
◎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千鎚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堅固的岩石不為狂風所動搖,賢明的人,也不為任何毀譽所動心。
◎最真摯的教育,是不需要再修飾的。
◎維克多雨果:「有比大海更遼闊的景色,那是天空,有比天空更遼闊的景色,那是靈魂的深處。」教育的本質乃在激發學生靈魂的深處潛在。
◎亞里斯多德:自然藉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好工作,更要做好休閒,因為休閒是一切行動的首要原則,他給了我們生活的於愉悅和快樂。
◎郭為藩:為了適應未來的環境變遷,置身其中的社會成員,需要有科學化的治事方法,專業化的職業知能,人文化的生活態度。
◎杜威:教育最嚴肅的任務,莫過於提供享受休閒的適當預備。
◎盧梭:贏得時間,不如失去時間。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在摧殘幼苗。
◎健康的孩子----活潑、積極、進取。
◎兒童的三項重要價值:好動性----體育;好問性----智育;純真性----德育。
◎春花會凋謝,不凋謝的是大地的生機;蠟炬會成灰,不熄滅的是人世的火種。
◎生兒容易,養兒難;養兒容易,育兒難。留些時間去陪陪他;豎起雙耳,去傾聽他;放低聲音,去教導他;張開嘴巴,去鼓勵他。
◎辛勤耕耘下的田裡,長不出粺草來;適切照顧下的孩子,壞不到哪裡去!
◎非學教育者,認為教育重要,但非緊要;而學教育者,認為教育不僅重要而且緊要。
◎大人的事,也是小孩的事;小孩的話,大人也要聽。
◎財富、權力可獨享,而知識無法獨佔。
◎讓每一個愛讀書的人,都擁有比書房更大的書房。
◎讀一直想讀而沒有時間讀的書;讀一些閒書,把自己變得少一分公利,多一分氣質。
◎再窮的時候,也要花錢買書;再忙的時候,也要抽空讀書。
◎清寒而不寒酸,小康而不俗氣。
◎我們常花太多時間來應付沿途上的問題,而忘了我們為什麼要走這條路,結果對於真正重要的,反而模糊不清。
◎變動時代的焦慮和壓力,使得愈來愈多的人,重新思索生命的本質。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教師們發現了孩子。
◎走更長遠的路,愛更多的孩子。
◎ 人是不完美的,但有追求完美的企圖。
[生命教育]名言錦句 ●生命不在乎長短,乃在乎內容。(林肯)-《擁抱生命的每一分鐘》楊恩典的故事●恨,挑起爭端;愛,遮掩過錯。(箴言)-田原米子《三根指頭》的故事●化干戈為玉帛,化暴力為祥和。-平安夜.《春雪》的故事●自由,有時候帶著危險,卻也帶著一份責任。(印度。泰戈爾)-《放風箏》的故事●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台中張文亮教授)-《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的故事●感恩,就是記得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一碗湯麵》的故事●少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孔子)-《獅子王辛巴》的故事●肯定自己,尊重別人。-《國王愛貓》的故事●我,是獨特的!-《變色龍》的故事●上天把「日子」當禮物給我們,我們把「成長」當禮物給上天。-《毒蠍子與鳥》的故事
Teaching is not a profession; it's a passion!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

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有用才是人生的創造者。

學以變化氣質,教在培養品德。

教育之父整理

以下依序為
各流派
各掌門人
各封號
認知類型
魏特金(Witkin)
認知類型之父
目標模式
泰勒(Tyler)
課程理論之父
科學管理學派
泰勒(Taylor)
科學管理之父
人本心理學
馬斯洛(Maslow)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
創立比西量表
比奈(Binet)
智力測驗之父
永恆主義(哲學)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阿德勒(Adler)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創立四段教學法
赫爾巴特(Herbart)
教育科學之父、心理學之父
行政管理學派
費堯
行政歷程之父
完形心理學
馮德
實驗心理學之父
自然主義(哲學)
裴斯塔洛齊
平民(國民)教育之父、教育界麥加
自然主義(哲學)
福祿貝爾
幼稚教育之父
行為主義心理學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學之父、心理測驗運動之父
自然主義(哲學)
赫爾巴特
科學教育之父
存在主義(哲學)
沙特
存在主義之父
理性主義(哲學)
笛卡兒
近代哲學之父
經驗主義(哲學)
培根
近代科學之父
自然主義(哲學)
盧梭
教育界的哥白尼

國中小教育申論40題及參考答案

1.△就課程結構而言,學校課程包含那些?教師應如何運用?
(一)顯著課程──或稱形式課程,提指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學指引、學校目標之內容。
(二)理想課程──是正式課程的基礎,亦即影響正式課程的傳統、文化、哲學。
(三)潛在課程──是內隱課程,指學校文化、價值氣氛、組織結構、典章制度、典禮儀式……等,對學生具有潛在默化功效。
(四)隱藏課程──或稱空白課程,是不教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價值,基於某些原因把它隱藏起來成為空白的。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具有教育哲學的概念,參考顯著課程,作為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同時更應重視潛在課程對學生的潛移默化,而發揮身教、言教、境教、判教的教育功能。同時學生的學習是無所不在的,多視察學生對隱藏課程的反應,而適時加以引導,才能設計為整體的課程。

2.△古德拉(Goodlad)認為課程層次包括那些?教師應如何運用?
(一)理想課程──是正式課程的基礎,亦即影響正式課程發展的教育哲學概念或政治、文化、歷史背景等。
(二)正式課程──指課程標準、課程網要、教科書、教學指引,提供教學參考之教學版本。
(三)知覺課程──指教師對正式課程的論釋、理解,而形成自己對課程的覺知。
(四)運作課程──指教師在教學時實際的運作,包括概念的解釋、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量之運用。
(五)經驗課程──指學生在教室或學校中透過各種學習所獲得的實際經驗,成為日後學習的基礎。
  教師教學時,除了具備課程的哲學概念外,應了解鑽研體會正式課程所提供的訊息及教學目標,轉換成課程設計,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評堂方式使學生獲得更具體豐碩的教學經驗,以減少與實際課程目標之落差。

(參考黃政傑、張嘉育,民87,教師天地93期,頁6~10。)
3.△就課程發展層次而言,可分為那些層次?並分析對教學之影響。
一、課程發展次
  傳統的課程皆由國家制定,教師照本宣科,逐到近幾年來教育改革,強調教師鬆綁,教科為開放,教師專業自主,課程發展型態有了改變,大致可分為四種層次:
(一)國家本位課程發展──課程發展是屬全國性的,由中央課程委員會考量全國的共同需要,進行課程規畫,再推廣到全國各地,如各級學校課程標準。
(二)地方本位課程發展──以地方的共同需要為設計焦點,滿足地方特定的教育需求,發展地方特色。如縣市鄉土教材之發展。
(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透過學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考量學校的主客觀條件、教師專長、學生需求、家長期望等因素從事符合學較反學生個別需求的課程設計,發揮學校辦學特色。
(四)教室本位課程發展──針對教室與學生的不同特質與需求,整合教室內外各種教育資源,設計課程提供學生學習的一種基層課程發展模式。

二、對教學影響之分析
(一)國家本位課程及地方本位課程,極具「中央一邊陲模式」之色彩,主要呈以全國或各地方的共同教育目標與需求為依歸,形成課程僵化現象,較無法適應不同地區或城鄉的差異性,教師只能照本宣科,無法發揮專業自主權,影響教學成效。
(二)學校本位課程及教室本位課程,較能因應個別教學或教室的教學目標與需求,透過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將正式課程轉換為實際運作課程,使學生從而獲得實際經驗,較能發揮教師專業自主能力,也較貼近學生學習需求,提昇學習興與教學成效。
(三)教育鬆綁後,權力下放,著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昇,教師仍需以國家、社會、地方教育目標與教育範圍為藍本,配合學校的發展目標,掌握社會的脈動,適時融入生活情境中的議題,安排有利的教學情境,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展現專業判斷、專業倫理、專業自律與專業責任,如此教室本位課程才能落實。

4.△何謂STS教學?試說明其課程設計理念及教學目標為何?
一、STS教學的意義?
  STS結合科學、科技與社會的一種教學模式,源於1990年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STA)所提出,目前不僅成為美國科學教育的一大主流,各國也抓起跟進的風潮。(魏明通,民83)
二、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模式?
  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教師可利用社區所發生的社會議題為主題,以學生為中心運用科際整合方式做課程設計,如垃圾處理或河川污染問題,讓學生透過資料蒐集、社區調查、訪問或討論……等。引發對社區問題的關心,並了解科技與社會之關聯進而培養學生價值判斷與解樊問題的能力。
三、STS之教學目標?
  加以下課程設計的理念,可知其教學目標;(Yager. Roy, 1994)
1.讓學生能利用科學知識來改善其生活,並能適應日益科技化的世界。
2.使學生能有效地處理科技與社會的問題。
3.規範出學生能明智地處理,STS相關問題所需之基本知識。
4.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在STS領域中的相關行業。
  近年來政府逐漸對生活科技重視,目的在培養學生科技素養能力,尤其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STS教學頗值得推展。

5.△編制一份好的測驗必須具備那些特性?(參考林清山譯,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民89,頁459-461。)
一、效度:測驗要能測量出所要測量的。包括表面效度、預測效度、建構效度。
二、信度:測驗要能夠為同一位學生提供前後一致的測驗結果。
三、客觀性:對每一個學生的測驗實施和評分都都應該是相同的。
四、標準化(可參照性):測驗的分數要能被轉換成一個數字,可用來告訴學生地在團體中所站的地位。

(參考吳宗立,民90,學校教育的教學與輔導策略,頁151-159。)
6.△何謂CIPP評鑑模式?
  CIPP評鑑模式分為四大部份:
(一)背景評鑑(Context eraluation)
  其目的在確認受評對象的優缺點,審視欲評鑑者的有關資料,並提供改進的方向。
(二)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其目的在為一個方案開處方,審度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以產生其所需的改變。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對實施中的計畫做連續不斷的查核了解方案的進度狀況,同時對管理人員提供回饋,隨時給予必要指導,以便修正計畫。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其目的在測量、解釋以及判斷一個方案的成就,評鑑其結果與目標間的差異情形。
  CIPP評鑑模式可用於校務評鑑、課程評鑑、專案評鑑,教師若能運用於教學歷程中,將有助於教學的成就。

(訓導)
7.△何謂法治生活化,生活法治化?試申其義?
  無民主的法治是空的,無法治的民主是盲的,因此法治教育素養應是民主國家人民所應具備的。實施法治教育應以活潑有趣的方式,融入生活中寓教於樂,才能發揮教育效果。因此法治生活化,生活法治化,應具有下列含義:
(一)法治教育應與生活相結合──依兒童身心發展階段,提供適性教材或媒體資訊,機會教育,融入生活中學習。
(二)法治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能主動,內化於心中,轉化為行動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和習慣。
(三)法治素養是人人必備──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使法治觀念能充分落實於國人生活中、言行中,而能知法、守法、執法、崇法,以建立和諧的社會。

△ 8.訓導與輔導有何不同?試就實施方法與工作內涵作分析,二者如何調和?
訓導與輔導同具有導正學生行為,積極向上,向善之教育目標,然在實施方法與工作內涵略有不同分析如下:
一、實施方法
訓導措施
輔導措施
1.注重團體規範
注重個性適應
2.注重外在行為要求
注重潛能發展
3.屬消極的管理
屬積極的輔導
4.較權威式
較民主式
5.注重他律
注重自律
6.要求立即式改變
注重漸進式的潛移默化
7.適合大團體
適合小團體

二、工作內涵
(一)訓導方面──注重生活教育、法治教育、暴力防制、緊急及危機事件處理,校園安全防患與管理、社區互動、社團活動、衛生教育、體育活動……等。
(二)輔導方面──注重兩性教育、生涯輔導、壓力舒解、情緒管理、親職教育、教師輔導技巧、特殊兒童輔導等與轉介……等。
三、兩者調和之道
  教育部為培養教師具有教訓輔整理與能力,有效結合社區資源,提昇教學與訓輔成效,乃於87.8.21配合教改政策,頒布建立學生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輔導新體制,因此今後教學、訓導、輔導等必須相互結合,建立最佳互動模式。然而在訓輔實施過程中何者為先,何者為後,需視及行為而定,訓導人員需具備輔導理念,輔導工作仍需有訓導人員做後盾,如此理念相同,工作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教育功效。

9.△環保教育是人人應有之共識,學校如何落實?
  環保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從小培養學生能知福惜福,節約能源建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實施垃圾減量,低污染資源再利用,以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愉悅身心健康。具體之實施策略如下:
1.成立環保推行委員會建立共識──校長擔任主任委員,訓導主任為執行祕書。
2.擬訂推動環保工作計畫,做為實施的依據──如垃圾分類、減量回收、跳蚤市場……等。
3.設置環境教育中心,提昇教學效果──蒐集有關資料,做為補充材材,展示教學成果及藝文作品,收觀摩之效。
4.擬訂相關主題,融入各科教學──配合時令編訂教材,運用媒體隨機教學。
5.辦理相關藝文活動,落實環保工作──如資源回收、跳蚤市場、認養植物、輕聲細語、資源再利用、禁用保麗龍及塑膠書套、社區服務……等。
6.加強綠化美化發揮境教功能──校園整體規畫加強綠化美化,畫分清潔責任區,維護校園整潔。
7.注意飲水衛生,污水再利用──換裝自來水、自備水壼、不賣飲料、污水澆花……等。
8.提倡綠色消費,自備購物袋──使用環保標章的各類產品,自備購物袋。
9.推展社區教育,喚醒全面共識──學生自我考評,專家蒞臨指導,組織研究會,購買相關書籍,校外參觀……等。
10.加強考核,隨時修正檢討──推動認真之師生,予以獎勵,並檢討改進,建立檔案資料,推動環保教育人人有責,並落實於生活教育中,以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共同推動建立環保社區。

(特教)
10.△特殊教育法具有那些精神特色?
  特殊教育法於民國八十六年公佈,為特殊教育開啟了新的里程碑。其目的在使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第一條),該法具有以下精神特色:
(一)教育類別增加──身心障礙12類,資賦優異6類。
(二)擴大教育對象──向下延伸至三歲,向上延伸至高中。分為學前教育階段國教育階段及國民教育階段後三階段實施。
(三)重視鑑定安置輔導──鑑定→安置→教學→輔導→鑑定是一種不斷循環歷程。
(四)零拒絕無障礙──設置無障礙校園環境(物質與心理環境),且不得以身心障礙為由拒絕其入學,保障就學權利。
(五)最少限制環境──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原則,每年需重新評估及安置之適當性,使其獲得最大發展。
(六)重視個別化教育方案(IEP)──邀請學者專家教師及學生家長期共同參與擬訂,以適合個別學習的需求。
(七)教育經費的保障──在中央不得低於當年度教育主管預算的百分之三,在地方不得低於百分之五。
(八)運用專業團隊合作──集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就業服務等專業共同提供課業學習、生活、就業、轉銜等協助。
(九)修業年限彈性──身心障礙者可延長,資賦異者可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休業年限。
(十)早期療育──提供身心障礙兒童及早接受療育之機會。
  以上為特殊教育之精神特色,旨在保障其受教權利。

(依據教育部88.2.3條正發布之資優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休業年限及升學辦法)
11.△資優生降低入學年限,縮短修業年限之基本條件為何?
一、降低入學年齡(未足齡提早入學國民小學)。
(一)智能評量之結果,在平圴數正二個標準差以上或百分等級九十七以上。
(二)社會適應行為之評量結果與適齡兒童相當。
二、縮短修業年限
  所謂縮短修業年限,指縮短專長學科學習年限或縮短各該教育階段規之修業年限,其方式如下:
(一)學科成就測驗通過後免修該科課程。
(二)逐科加速。
(三)逐科跳級。
(四)各科同時跳級。
(五)全部學科跳級。
(六)提早選修高一年級以上之課程。
(七)提早選修高一級以上教育階段之課程。
實施方法:各級學校對前項各款方式之採用,應針對個別學生,就其超前之學科,逐科評估其學習起點行為及能力。
實施程序:由其父母或監護人提出申請,並經「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通過者為限。

12.△試說明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區別。
一、差異之比較:教育、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四者同為專業助人的工作,但性質與範疇不同。(如圖示)
(一)教育與輔導──是一種普遍的專業,教師都應具備的知能。
(二)諮商與心理治療──是個殊化的專業,屬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的範疇。
二、基本理念
(一)輔導教師必先取得教師資格,教師專業優於輔導專業。
(二)輔導觀念普及化,諮商人員專業化。
(三)推動認輔制度,加強發展性與預防性之輔導工作,提高行為偏差學生的受教性。

13.△何謂專業團隊合作?特殊教育強調專業團隊的服務,其項目包含那些?
一、專業團隊合作的意義
  指由一群具有專業的人員共同組成,共同合作為特殊學生所進行的一種專業服務,其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諮商人員、社會工作人員、醫療服務人員。
二、專業服務項目包括:
1.物理治療。
2.職能治療。
3.語言治療。
4.諮商服務。
5.社會工作服務。
6.醫療服務。

(輔導)
14.△如果您班上有疑似過動兒,應如何輔導?
  一般人總以為調皮搗蛋、活潑亂跳、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衝動或有攻擊性行為就是過動兒,然而若非經醫生進行症狀判斷,我們將無法視為過動兒。
  根據研究顯示,過動兒可能是體內化學物質不平衡產生,若班上有疑似過動兒之兒童,應長期做觀察記錄,並協助家長與小兒科醫師討論,經診斷結果做以下輔導:
(一)非過動兒之輔導方式
1.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增強原理,耐心輔導,逐步改變其偏差行為。
2.掌握注動力集中時間,提供最有效學習方法及作業完成份量。
3.運用班上同儕協助,以合作鼓勵方式,減少注意力分散。
4.協助尋找友伴,建立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
5.必要時徵詢家長義工,協助處理偶發狀況。
(二)屬過動兒之輔導方式
1.生理層面──必須由醫師治療,嚴重者需配合藥物控制。
2.心理層面──增加同儕互動,建立安全感,減少衝突與暴力。
3.生活層面──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加強生活習慣的指導,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4.學習層面──加強個別化教學或補救教學,建立學習信心。
5.親師合作──提供父母輔導資訊和輔導技巧,加強親師合作。
  總之,班上若有類似過動兒或過動兒,在班級經營或教學上,教師必須格外費心,除了自身之專業輔導外,應善加尋求行政及家長之支援,減少班級運作之困擾,而能正常之教學。

15.△輔導是學校工作的核心,試述輔導的意義、功能及應有的理念?
一、輔導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建立群己關係。
(二)自我探索,發展自己潛能,促進自我實現。
(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
(四)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生有涯,知無涯,對挫折感能自我調適。
(五)發展健全達觀的人生態度及鑑賞能力的培養。
二、輔導的功能
(一)尊重個體,關懷生命,促進社會和諧。
(二)促進學生生活適應,潛能發展及自我實現。
三、輔導應有的理念
(一)輔導是心靈的灌溉,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二)輔導是促進師生互動的良業。
(三)輔導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四)輔導是精緻性、時代性、創造性的活動。
(五)輔導是發展性、預防性、治療性的全人教育。

一、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包括那些?
  學校輔導工作對象包括學校教職員工、學生家長,就學生部分,其主要工作內涵包括下列四個面向:
(一)生活輔導──指行為偏差者,生活適應困難者,如:偷竊、暴力、逃家、逃學、幫派、夜遊……均屬之。
(二)學習輔導──指學生潛能的發展或特殊階段的輔導,如新生始業輔導、一般課業輔導、升學輔導、特殊需要學生的輔導。
(三)心理輔導──指學生擬情的輔導,能尊重、關懷、包容、接納及,如情緒困擾、家庭遭變故、性搔擾或性侵害者及社交技巧之輔導。
(四)生涯輔導──對職場生活之認識及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發展,如性向測驗、生活自理能力、專長技藝之輔導。
  輔導工作應是全員全面的輔導,由全體教職員工、社區家長、社區人士共同參與,而輔導的面向包括生涯、行為、心理、生涯輔導等。

二、針對學生問題的輕重程度,學校輔導工作的層級分為那些?
(一)發展性輔導(初級預防)──屬一般預防以全校學生為對象,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如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環境佈置等以促進學生充分發展。
(二)預防性輔導(次級預防)──偏重早期發現與矯治,針對有輕微癥候或問題傾向的學生提供適切的預防措施,如認輔教師的關懷,補救教學等,以避免問題發生。
(三)治療性輔導(診斷治療)──屬危機調適,針對有嚴重困擾或問題的學生,需與專業人員共同擬訂輔導策略,必要時可轉介事業心理治療師或安置於治療性環境(如矯正學校),以協助個案改變行為或觀念,而能恢復正常功能,儘早返回原來的生活環境中。
  預防勝於治療,治本優於治標,平時應加強發展性與預防性之輔導,以降低治療性之輔導,

16.△由於社會變遷,中輟生有急遽增加趨勢,試分析學生中輟的原因有那些?中輟生返校應如何輔導?
(一)輟學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幾種:
1.個人因素──智能不足、精神異常、身體殘障、意外傷害或重大疾病,學習困擾或學習成就低落……等。
2.家庭因素──家庭經濟危機、父母失和、家庭突遭變故、父母管教不當或忽視子女教養、舉家躲債、交通不便……等。
3.學校因素──不滿學校管教方式、習得無助感、考試壓力過大、師生互動不佳、受幫派恐嚇、同儕關係不睦……等。
4.社會因素──受不良娛樂場所誘惑、不當傳播媒體誤導、價值觀偏差。
5.其他因素──不明原因失蹤或出走、離境(移民、旅遊)、結婚……等。
(二)返校後之輔導
1.適當安置──行政應協助做好班級安置,認輔教師編配,使其有回家的感覺。
2.人性關懷──協助解決生活及課業問題,抒解情緒壓力。
3.擬情了解──同理心,接納其行為及想法,建立互信情誼。
4.心理重建──團體輔導或個別諮商,建立信心點燃生命力。
5.行為輔導──運用行為改變技術、消弱增強循序漸進。
6.休閒輔導──鼓勵參加社團活動,培養休閒技能,增加人際互動。
7.親師溝通──爭取家人的支持和合作,共同輔導孩子走出陰霾。
8.轉介──若行為嚴重或需要保護者,應尋求轉介機構。
  中輟者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問題,應防患於未然。尤其是對於弱勢族群更應積極關懷,對於返校者、行政教師、家長更應攜手合作,提供一個重新學習的環境助其發展。

17.△生命教育的意義為何?內涵包括那些?在學校應如何推動?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一)了解生命的緣起與成長歷程,而能珍惜自我。
(二)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豐富命內涵。
(三)了解與探索自我,建立自信,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懂得尊重關懷、服務他人。
(五)建立積極達觀的人生觀,陶冶健全人格,促進全人發展。

1.辦理專題講座,進修、研習,建立教師正確的生命觀。
2.研討生命教育課設計,提昇教師課程的認知。
(三)活絡教材教法,體驗生教育的意義
1.善用影帶、兒童劇角色扮演方式讓兒童實際體驗。


18.△性侵害防治教育之目標為何?學校應何實施?
(參考86.2.19教育部頒訂及台北縣八十六學年度校園性侵害防治教育工作實施計畫)
  性侵害防治教育旨在透過教育及宣導,增加學生、教師、家長之認知,而能防患於未然,減少性侵害事件的發生,而能免於恐懼和威脅。
一、實施目標
1.落實學校性教育及性侵害防治教育之實施。
2.防範性侵害事作發生以達零傷害之目標。
3.提供受害人之安置與輔導介入措施。
4.結合社區學校及各行政單位共同防範性侵害工作。
二、具體做法
1.成立性侵害防制小組,進行任務編組。
2.利用機會加強宣導,建立共識。(每學年至少一小時)
3.加強教師進修增進性侵害防治課程認知。
4.編擬性侵害防治課程。(學年至少四小時)
5.配合教材融入各科教學(社團、輔導、健教、生倫、社會等學科)。
6.善用教學媒體,如錄影帶、圖片……等,提升學習成效。
7.規畫校園環境,減少受害環境因素達到零傷害目標。
8.辦理受害學生之安置與輔導,避免二度傷害。
9.受理教職員工性侵害教育之諮詢服務,安撫情緒及協助事件處理。
10.辦理親職教育增進家長認知,減少性侵害發生。
11.結合社工、義工、警政成立危機小組,共同防範與處理。
12.辦理藝文活動如兒童劇、書法、演講、漫畫等提升宣導效能。
  近來性侵害有急遽增加的趨勢,而施害者有時是自己週遭的親人,因此更應提醒學生有敏感度及危機意識,務期能達到零傷害的目標。

九年一貫(九年一貫已經正式實施,相關題目特別注意!)
19.△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精神為何?試說明之。
一、以人本關懷為核心,注重個體、社會、自然的整體發展。
1.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潛能,導引身心健全發展。
2.尊重多元文化,關心本土與國際科技與自然的國際情懷。
二、以學習領域,基本能力取代分科課程,知識本位。
1.注重課程銜接與統整,在各學習領域獲得完整知識與統整力。
2.運用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培養合作、尊重、做事、認知發展各種基本能力。
三、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特色。
1.由教師、家長、行政人員共同發展合乎學生學習並兼顧地方文化。
2.保留彈性課程,發展學校及班級特色,發揮教師專業自主權。
四、重視生活教育的經驗課程,體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加強環保教育、兩性教育、安全教育……以兒童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點。
2.實施英語教學、資訊教育、促進國際交流、培養國際意識。
五、規範授課時數及上課日數,保障學生學習權。
1.降低課時數,提供更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
2.規定全年上課日數為200天,避免更多假期,剝奪學生學習權。
六、具前瞻性的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1.運用資訊科技,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態度和能力。
2.結合個體發展、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做自我生涯規畫。

(參考教育部公報313期-教育部訂定「推動學校人權教育方案」)
20.△教育部訂定「推動學校人權教育方案」的目的何在?其實施目標為何?
一、實施目的
  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聯合國於1948年公佈世界人權宣言後,並於1994年經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將1995年至2004年訂為「人權教育十年」,以積極推動人權教育,傳播人權宣言的理念,讓每個人能理解人權的意義,塑造普遍性的人化。因此,人權己成為世界各國民主化的指標,我國為培養人民尊重人權,落實人權教育於學校,紮根人權理念於生活,乃特訂定「推動學校人權教育方案」。
二、實施目標
  本方案預計自九十年一月一日起分四年實施,其實施目標為:
(一)結合民間資源推動人權教育,規劃人權教育之研究及評鑑。
(二)提升教師基本人權知能與態度,充實人權教育教學及研究資源。
(三)促使人權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發展成為統整的學習經驗。
(四)運用各項傳播媒體宣導人權觀念,落實人權教育於生活。
(五)改善學校人權狀況,營造人權保障與尊重的教育環境。
  為了落實人權教育之實施,已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中,融入各領域教學,期能培養兒童尊重、合作、公正、正義之觀念,進而能促進個人權利與責任的理解與實踐。

(參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網要)
21.△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人權教育,目前已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其課程目標為何?學校應如何落實?
一、人權教育的意義:
  尊重是人權的基本概念,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不因種族、性別、社會階級而有所差異。社會和政府不應任意剝奪和侵犯,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同時更應學習如何檢視社會上違反人類尊嚴與公平、正義的問題,而能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以建構美好的社會。因此,人權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民主化的指標,提昇人權也成為民主國家努力的目標。
二、人權教育的課程目標
(一)認知層面:瞭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價值等相關知識。
(二)情意層面:發展自己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
(三)行為層面:培養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力。
三、學校實施的具體策略
(一)學校實施的具體策略
1.師生彼此相互尊重,去除性別歧視與偏差觀念。
2.重視校園倫理及校園安全,防患校園暴力及危機發生。
(二)加強教師進修,提昇教師人權教育知能
1.教師具備人權教育理念,落實於班級經營中。
2.輔導與管教學生時,應尊重學生人格權與學習權。
(三)配合各階段能力指標,融入各學習領域實施。
1.認知自己應有的權利,關心弱勢族群,尊個別差異。
2.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不侵犯和剝奪別人的權利。
(四)運用多元教學策略,建立正確價值觀
1.利用生活素材,提供學生討論、價值澄清、建構自己皂價值體系。
2.設計體驗式教學情境,參與學習,從同儕互動中增加體驗。
(五)加強學生危機辦證,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1.具有自我覺察和判斷能力,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2.提供學生申訴及救援系統之資訊,保障個人基本人權。
(六)推動親職教育,擴大人權教育宣導
1.辦理親職講座、成長營,宣導人權教育理念,落實於家庭教育中。
2.結合社區人力資源,協助推動人權教育,建立人權教育社區。
  近幾年來台灣的人權教育亮起紅燈,教育部正積極推動且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有賴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努力,建立起人權教育的民主國家。

22.△教師法三會所指為何?並說明其角色、任務及組織成員。
1.教評會──教師評審委員會為校內法定組織,負責教師聘任事宜,成員由教師代表、行政人員代表、家長代表一人共同組成。
2.教師會──與學校共生的人民團體,爭取教師的福利與權益,維護教師專業與尊嚴,以合格教師為主體。
3.中評會──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為教育行政機關內的組織,保障教師權益,分為申訴及再述兩階段,專科以上學校分為學校、中央兩級,高中以下學校分為縣(市)、省(市)及中央三級。

2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組織之立法源依據為何?組織成員包括那些?其組織之基本任務為何?
(一)法源依據──教師法第11條第2項。
(二)組織成員──包含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1人,共5-19人組成,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二分之一。(目前修改為:校長為當然委員,並擔任主席)。
(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之任務如下:
1.關於教師聘任之審查事項。(初聘、續聘、長聘)
2.關於教師長期聘任之訂定事項。
3.關於教師解聘、停聘及不續聘之審議事項。
4.關於教師資遺原因認定之審查事項。
5.關於教師違反本法規定之義務及聘約之評議事項。
6.其他依法令應經本會審查之事項。

24.△教師組織的法源依據為何?分為那些層級?其基本之任務為何?
(一)法源依據──教師法第26條。
(二)教師組織分成三級
1.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
2.在直轄市及縣(市)為地方教師會。
3.在中央為全國教師全。
(三)基本任務如下:(教師法第27條)
1.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自主權。
2.與各級機關協議教師聘約及聘約準則。
3.研究並協助決各項教育問題。
4.監督離職給付儲金機構之管理、營運、給付等事宜。
5.派出代表參與教師聘任、申訴及其他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
6.制定教師自律公約。

25.△教育部推動教訓輔三會一,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其具體目標及策略為何?(教育部87.8.21頒佈)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為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之一,其目的在強調「發展重於預防,頂防重於治療」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昇輔導效能,因此規畫了方案目標及方案策略。
一、具體目標
  建立各級學校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最佳互動模式與內涵,培養教師具有效訓輔統整理念與能力,有效結合學校及社區資源,逐步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其具體目標如下:
(一)建立有效輔導體制。
(二)增進輔導組織功能。
(三)建立學校輔導網路。
(四)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五)培育學生健全人格。
二、具體策略
(一)成立學輔導規劃組織。
(二)落實教師輔導學生職責。
(三)強化教師教學輔導知能。
(四)統整訓輔組織運作模式。
(五)結合社區輔導網路資源。

△教育基本法第八條明訂家長有教育選擇權,您認為可能產生的效應有那些?
教育基本法第一條: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育基本方針健全教育體制,特制定本法。因此家長之教育選擇權乃基於親權之行使,以確保兒童之受教權。可能產生的效應如下:
(一)正面效應
1.維護兒童受教權及學習需求,促進潛能發展。
2.鼓勵家長參與校務,關心校務運作及發展。
3.運用家長資源,帶動學校發展特色。
4.促進校際良性競爭,增加辦學績效。
5.帶動教育之全面發展。
(二)負面效應
1.產教育區隔合法化,產生標記作用。
2.社區資源不足者,造成校務經營更加惡化。
3.利於社經背景較高者,擁有更多資訊,可做較多選擇。
4.不利於弱勢族群,產生另一波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5.各校因過度競爭,而失去合作機制及合作關係。
  任何一個制度的產生,必然會產生正負面效應必須有適當的機制制衡。尤其家長參與校務時,不能因特權之行使,而影響其他多數學生教育資源及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否則將造成「優勢者更優勢,弱勢者更弱勢」之社會再製現象而違反立法之精神。

26.△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
1.教育鬆綁──如學校本位管理,開放教科書審訂本,教師遴選……。
2.帶好每位學生──小班小校,教訓輔三合一,教育優先區計畫,特殊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
3.暢通升學管道──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大學多元彈性入學制度……。
4.提升教育品質──開放教師進修管道,學校本位教師進修,學習型組織,教育研究與發展。
5.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回流教育、成人教育、補習教育、社區學院、紳士學院、社區大學……等。

27.△教育改革的行動方案。
一、健全國民教育。
二、普及幼稚教育。
三、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
四、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
五、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
六、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
七、推展家庭教育。
八、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
九、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
十、暢通升學管道。
十一、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十二、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

28.△教師法為教育鬆綁了什麼?(參閱教師法)
  教師法確立公分途,為教育開啟了新的里程碑,是教育鬆綁之一環,其精神如下:
1.廣開師道之門──打破了師資一元化的潘離,開設教育學程提供有志擔任教職之門,大學生修讀教育學分,形成了自由競的「消費者市場」。
2.放權學校聘用教師──教師之初聘、續聘、長期聘任,須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校長聘任,改變了「一日師,終身為師」的觀念。
3.教師自組專業組織──分為學校教師會、地方教師會、全國教師會三級,提昇了校師專業地位,在民主政治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1)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與教師自主權。
(2)教師約聘的協議。
(3)研究並解決教育問題。
(4)監督離職給付儲金。
(5)參與各種與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
(6)制定自律公約。
4.建立教師申訴管道──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分級設置申訴程序亦有所規範,確立其法定地位。教師權益受損時,得循著程序和管道申訴,解除永遠「犧牲、奉獻」之高期望之不合理現象。
  教育鬆綁後,教師應釐清觀念,能自律與負責,措施制度化,方不致降低教育品質。

29.△教育基本法開宗明義:「為保障其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特制定本法,試就其理念加以分析。
  制定教育基本法,保障教育權,其理念分析如下:
一、觀念層面
1.學習權──是一種基本人權,不分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應予保障。
2.教育目標──維持個體與集體生存的能力,應具有自主法治、人文關懷、國家意識與國際村的視野。
3.教育中立──教育不能為特定的政治團體或宗教信仰從事傳更不能成為寧制人民的手段或妨礙個人追求學術自由的發展。
二、教育者層面:
1.家長的教育權──肯定家長的教育權,便是間接保障兒童的學習權,有選擇和參與的權利。
2.教師的教學權(專業自主)──對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的制定與選擇應有決定性的參與,同時教師亦應有自律及負責的態度。
三、制度層面
1.私人興學──鼓勵並協助私人興學,促進良性競爭,使學習者獲得適性與高品質的教育。
2.教育機會均等──完全與多元的教育機會,並保障弱勢族群及社經地位,文化不利兒童的教育機均等。
3.終身教育──普及至每一年齡層及各教育類別,包括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學前教育、社會教育,都應適當的保障與獎勵,肯定自學價值,予以學力鑑定,建立學習社會落實終身教育。

30.△特殊教育的對象包含那些?如何分類?(特殊教育法第一、三、四條)
  特殊教育的對象包括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分類如下:
(一)身心障礙──替生理或心理有顯著障礙,玫需要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智能障礙。
2.視覺障礙。
3.聽覺障礙。
4.語言障礙。
5.肢體障礙。
6.身體病弱。
7.嚴重情緒障礙。
8.學習障礙。
9.多重障礙。
10.自閉症。
11.發展性遲緩。
12.其他顯著障礙。
(二)資賦優異──指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1.一般智能。
2.學術性向。
3.藝術才能。
4.創造能力。
5.領導才能。
6.其他特殊才能。

31.△特殊障礙學生已逐漸採融合教育之安置方式,假如您的班上有特殊障礙學生,您將如何因應?
(一)融合教育的意義
  融合教育乃是將特殊障礙學生安置普通班,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並提供特別的服務,透過班級互動,提昇附加學習效果。主要目的如下:
1.去除標記採特殊作用而不隔離。
2.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人際關係。
3.讓一般學生學習尊重、關懷、接納特殊學生。
4.增加社會適應性,提昇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師的因應方式
1.充實專業知能──參加特教及輔導知能研習。
2.爭取輔具,協助學習──如放大鏡、助聽器、盲用電腦……等。
3.落實零拒絕理念──家長、師生共同關懷、接納、協助特殊學生學習。
4.增加同儕互動機會──去除標記作用,促進人際關係。
5.主動尋求諮詢服務──爭取認輔老師的協助或相關問題諮詢。
6.設計個別化教學方案──與特教老師、家長共同研討。
7.善用特教網路資源──包括人力、組織及資訊……等資源。
8.加強親師溝通合作──提供家長特教資訊與輔導技巧,共同關懷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9.安排認輔學生或義工──協助特殊兒童處理生活事務。
10.加強情緒管理──培養適當的休閒活動,調劑身心。
  總之,針對特殊障礙學生,教師應本著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鼓勵“充分就學,適性發展”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和理念。

32.△何謂轉銜服務?其服務的項目應包括那些?(參考特教法施行細則第18條及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
(一)轉銜服務的意義:
係指學生學習跨階段時,如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及高中(職)三年級,要進入另一階段學習時之各項服務,讓學生能順利做好各項銜接工作。
(二)轉銜服務的項目包括:
1.升學輔導──透過鑑定,安置於最少限制及無障礙的學習環境,便於學生繼續就學。
2.生活輔導──與新學校保持密切聯擊,了解其生活適應問題與行為輔導。
3.就業輔導──透過就業輔導機構,給予專長培訓及就業安置。
4.心理輔導──包括情緒管理、同儕間之互動、專業人員輔導等。
5.福利服務──如各項獎助學金、輔具及學具之申請與使用指導。
6.其他相關專業服務──各項疑難問題之諮詢服務、資料移轉與保密等。
  此外學生之轉銜服務於高中(職)階段前應於學生安置確定後二週內,原校應將其學習資料移送就讀學校,其資料包括學生基本資料及目前能力分析、學生學習記錄、各項評量資料、學生與家庭輔導記錄、專業服務記錄等,並視實際需要,由原就讀學校之導師、家長及相關專業人員到校參加轉銜輔導座談會議,以利辦理相關輔導工作。

33.△性別平等教育之意義及實施目的,國民教育階段應具備之核心能力包括那些?(參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網要-兩性教育)
一、意義
  期望通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破除性別歧視、偏見和刻板印象,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建立自尊自信,進而建立族群融合的和諧社會。
二、實施目的
(一)厚植兩性平等教育資源,建立無性別歧視的教育環境。
(二)破除性別歧視、偏見與刻板印象,實現兩性平等的目標。
(三)透過反省實踐、檢視自己潛在的偏見而改善與修正自我的態度和行為。
(四)熟悉自己的文化,認知自己和他人文化間之脈絡與共存。
(五)修改不合時宜的社會制度和法令,與時代接軌。
(六)藉由社會制度公平而合理的分享,締造兩性和諧社會。
三、應具備之核心能力
(一)兩性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
(二)兩性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
(三)兩性的自我突破──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兩性關係。
  性別平等教育為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一,教師在實施時應依據各階段能力指標融入各學習領域中實施。
備註: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於89.12.16宣佈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部公報313期)

34.△何謂校園倫理?學校應如何建立良好的校園倫理,以發展教育功效?(參考國民小學訓導工作手冊(民75),頁29-31。)
一、校園倫理的意義:
  是一種社會規範,是由三種人群關係所形成,即師生關係、學生同儕關係、親師關係,彼此互動良好能建立適切的師生關係,同儕互動、親師合作,進而達成學校和諧的校園文化,以發展教育功效。
二、建立良好的校園倫理可行途徑
(一)建立溫馨有愛無礙的校園環境,孕育良好校風。
1.行政應展現民主、人文的風範,尊重關懷師生、家長期望。
2.暢通溝通管道,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建立相互尊重與信賴關係。
3.充實教學設備,美化校園環境,陶冶學生心性,變化氣質。
4.照顧弱勢族群,運用專業權威,導引學生適性發展,建立成就感。
(二)發揮教訓輔三合一精神,導正學生正確價值觀。
1.了解學生次級文化,善用團體動力,激發向上向善的發展。
2.關懷中輟及弱勢族群,加強生活、學習及心理輔導。
3.培養正當休閒活動,增進休閒技能及促進群性互動關係。
4.運用增強原理,以輔導代替管教,以獎勵取代懲罰,發揮人性光明面。
(三)重視潛在課程,發揮正向影響力。
1.典章制度合乎人性化,由師生共同制定,較能知法、守法、執法。
2.典禮儀式力求活潑感性,由師生共同規畫增加參與感與榮譽感。
3.注重班級經營、班際聯誼活動,運用班歌、歡呼等增加班級凝聚力。
4.教師以身作則,多參與班級社團聯誼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親師關係。
(四)加強親師合作,建立教育合夥人關係。
1.配合親職教育,懇親會、家庭訪問等活動,傳達及宣導學校重要活動。
2.組織班親會,加強家長間與親師間之良性互動,並善用之
3.樹立家長良好的服務典範,培養學生社區服務學習的觀念。
4.定期舉辦親師生聯誼活動,化阻力為助力,成為教育好夥伴。
  校園倫理,強調人際互動關係及社會規範的建立,透過行政領導,教訓輔策略,潛在課程的運用及親師合作,將能營造優質的校園文化,進而提昇教育功效。

35.△何謂校園危機處理?校園潛在危機有那些?學校應如何因應?
(一)校園危機處理的定義
  凡發生在校內或校園外,與校內成員有關的事件或情境,可能造成師生不安或身心傷害,必須採取緊急的應變措施,以減少師生或校園傷害及損失的處理模式,稱之。
(二)校園潛在的危機分類如下:
1.天然危機──地震、火災、水災、爆炸物、公共安全……等。
2.物理危機──食物中毒、傳染病毒、危險教室、運動器材傷害、交通事故、意外事件、竊盜、毒品侵蝕……等。
3.心理危機──校園暴力、師生衝突、性騷擾、自我傷害、性侵害……等。
(三)學校的因應措施
事前的防患措施
1. 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任務分配加強實務演練。
2. 加強門禁管理及巡邏,避免暴力介入或意外事件發生。
3. 校園安全裝備及器材,定期安檢及維修。
4. 加強親師,同儕互動,建立和諧的校園倫理。
5. 培養師生危機意識及應變能力。
危機事件的處理
1. 召集危機處理小組,研商因應策略,分配任務,相互支援。
2. 成立指揮中心,建立發言人制度,錄音存證,維護學校形象。
3. 本著發現快,反應快,處理快之原則,並以救人為先。
4. 嚴重者應通知家長及通報相關單位,尋求支援。
5. 處理過程為確立危機,孤立危機,解決危機。
˙確認危機──了解問題原因及發展,評估真正狀況及嚴重程度。
˙孤立危機──進入備戰狀態,嚴防無關的人員介入或破壞現場。
˙解決危機──蒐集資料,確定介入時機,執行策略,解決問題。
事後輔導與檢討
(1)對受害者進行保護與輔導,並掌握後續狀況,詳加紀錄。
(2)對於發表消息,澄清疑慮,建立學校公信力。
(3)分析問題成因及改進之道,並建檔存查。
(4)做好校園復健工作,維持正常教學。
(5)釐清責任,尋求補救措施或賠償方式。

36.△懲罰、管教、輔導有何不同?在班級經營中應如何運用?
一、懲罰、管教、輔導之區別:
(一)懲罰──是對犯過或違規者給予身心上適當的痛苦或不適之報復,是管教活動的一部份。包括報應性、懲戒性、感化性及恕道性之懲罰。懲罰掌握無據不罰、無效不罰、無益不罰、無需不罰之原則。(歐陽教,民87)
(二)管教──包括消極面與積極面之管教
1.消極面:有效處理學生問題,避免破壞秩序或不當行為發生。
2.積極面:營造有利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更多優良表現或行為進而培養學生自尊自的好習慣。
(三)輔導──抱持人性本善的觀點,激勵學生向上向善發展。以接納、關懷、尊重、包容、同理心的方式,誘導學生去惡向善,提供必要的生活協助與心理輔導,激發潛能發展。
二、在班級經營運用的方式
  學校是施教場所,尤其訓輔工作更著重言教、身教、境教、制教並重,是一種潛在課程對學生影響深遠,教師在班級經營中更應妥善的運用,以激發學生正向發展。運用方式下:
(一)慎用懲罰—堅持無據、無效、無益、無需不罰原則,否則易導致反教育效果,甚至造成校園暴力問題。
(二)採取積極性的管教方式──營造溫馨和諧的班級氣氛,運用團體制的方式,塑造自治自律的良好印象。
(三)善用輔導與管教辦法──尊重學生人格尊嚴,重視學生個別差異配合學生心智發展需求,維護學生受教權益,發揮教育愛心與耐心,啟發學生反省與自制力,不應個人或少數人錯誤而處罰全體學生。

37.△皮特思(Peters, R. S.)教育的三規準為何?(參考歐陽教,民87,教育哲學導論)
  教育的三規準為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是一種真善美的規準,分析如下:
(一)合價值性──教育一種價值傳遞與創造的活動。教育活動內涵不管如何複雜分化,都應該是有價值的活動,就常識觀點而言,是有意義的、合理的、適切的、可欲的;就價值論觀點而言,是內在的,非工具性的及普偏的價值。
(二)合認知性──所謂認知的活動,旨在求真,辨認事實,不僅在事實的正確認知,對認知的原理原則要能洞察與了解,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而非零碎的記憶和背誦。
(三)合自願性──亦即自願的歷程,一方面考慮教材要合乎學生身心發展歷程,不能以強迫方式、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揠苗助長。另一方面更應輔導學生獨立思理性判斷及道德自律才能愉快有效的學習。
  由以上三規準可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材的選擇必須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合理的,同時必須配合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提供適切教材,掌握原理原則,使學生獲得統整而有效的學習。

38.△何謂教育機會均等?基本理念為何?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因素有那些?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
  教育機會均等抱括三個層面(王家道,民87)
1.就學機會均等──不分性別、年齡、族群、宗教、黨派、階級……,每人均有相同的就學機會。
2.教育過程均等──指學校設備、師資、環境、課程……,每個人均應享有相同的教育條件和資源。
3.教育結果均等──每個人均可依其潛能之不同,而獲得大之發展。
(二)基本理念
  教育機會均等滿足人民的受教權與學習權,也是國家教育進步的指標。因教育機會均等乃是本於公平正義的原則,以追求社會正義目標的達成。
(三)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因素
1.個人因素──個人的智能及性向,學習動機和態度。
2.家庭因素──家庭的社經地位,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期望水準。
3.學校因素──學校的軟硬體設備、師資來源、教學品質、校長領方式、學校環境氣氛、家長及社區的支持度。
4.地區因素──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文化價值觀念、學校分佈狀況、教育投資程度。
5.教育制度因素──主流文化的課程設計利於優勢族群發展,升學制度不利於弱勢族之適應及發展。

39.△何謂教育優先區?其基本精神為何?具體的評估指標有那些?(參考閻自安,民87,及教育部教育優先區計畫)
(一)教育優先區之意義
  教育價先區(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 EPA)一詞,源於1967年英國普勞頓報告書中,其後法國、美國、荷蘭等國相繼推動,我國吸取上述國家經驗後,教育部於84年度選定部分學校試辦「教育優先區計畫」,並於85年度擴大辦理。針對文化不利地區或相對弱勢族群,企圖透過教育經費公平合理的分配,以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理念,進一步實現社會正義,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解決地區性及城鄉間的教育差距。
(二)基本精神如下:
1.實現社會正義之教育理想。
2.促進教育機會之均等發展。
3.改善文化不利之學習環境。
4.維護弱勢兒童之受教權利。
5.整合學校社區之文化資源。
(三)具體評估指標如下:
  教育部於84年度教育優先區三年計畫中,所採用的評指標共計十項,於88年度調整為七項,其指標如下:
1.原住民及低收入戶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2.離島或特殊偏遠交通不便之學校。
3.隔代教養及單(寄)親家庭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4.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
5.青少年行為適應積極輔導地區。
6.學齡人口嚴重流失地區。
7.教師流動率及代課教師比率偏高之學校。

40.體罰
體罰

前年(八十年)高雄縣有前峰國小教師因體罰學生,經地方法院判處拘役與緩刑。判決宣告後,一波波輿論競相聲援教師,畏此項判決會打擊教師士氣,甚至有「司法介入教育」的指控。民意代表亦施壓要求立法賦予教師合法的體罰權。

在台灣,體罰問題其實已不單純是教育層面的問題,而是與台灣特殊的文化、政治、歷史的各種背景糾結纏繞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深入一點探討,於是把與朋友們談話時,朋友所提的問題稍加綜合,加以回答,試圖拋磚引玉,激發各界朋友吐出更深層更周延的見解。

一、教育部禁止體罰,但體罰始終不斷,為什麼?
直接的原因是學校教育已變成管理教育,學校的功能變成升學管理與秩序管理。許多人包括校長、教師以迄學生家長,都以為小孩打了就會變乖,功課也會好起來。矛盾的是,連一些在政治立場上相當進步的人也這麼相信。他們一方面希望社會應自由開放,另一方面卻對學校禁絕體罰,感到遲疑。當他們提到「對學校那些頑劣學生,不得不加以嚴厲管教」時,很像他們所指責的國民黨提到社會上那些暴力玆事的有心人士時的口氣。事實上,我們社會潛藏一種揮之不去的專制文化,它是中國科學教條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加乘。換句話說,兩種東方專制主義都在台灣生了根,進入了人的深層意識。「打會變好變乖」,是專制文化的直接反應。我這樣講好像太誇張,事實上專制文化特徵,便是以強制或外在的手段來牽制人的思想行為,而不求諸人的內在發展。體罰正有這種特徵。當然我們也需要探討人的思想行為如何發展起來?外來的強力手段如何內化成人的思想行為?但不探討這些問題便相信「打會變好變乖」並且著手實行,不只是輕率而且是專制。我順便說明一點歷史。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原來含有明治維新以來的現代自由思潮,可惜在戰前被軍國勢力殘酷打壓下去,國民黨來台更把那一代人身上的自由觀念剷除或壓制,而那一代人的自由思想是含著人道主義的,也因此曾經造就了一些相當人格的教育家,可惜他們的人同影響力在時代的劇變中消失了。令一方面,我也要提醒一件事:中國大日今日的政治雖然專制腐化,學校體罰卻早已絕跡。它的原因是早期的社會主義亦蘊涵著人道主義,且帶著叛逆性格,體罰自然不被容許。今天在台灣仍主張可以體罰,是違背人道主義的。

二、有教育學者提出體罰也有實際效果,「打會變好變乖」有無根據?
體罰確實有管理上的效果,但學校的功能是教育不是管理,這點應該分辨清楚。教育為的是將來,管理則為一時,教育為的是小孩本身的發展,管理則只遷就大人的方便與喜惡。任何現代教育理論卻不認為體罰有教育上的效果。談效果,便要先看目的。由目的來檢驗效果。理想教育家Krishnanmurti 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在於使人免於恐懼,可是體罰卻使人充滿恐懼,越打只有越恐懼。如果我們實際一點,界定教育的目的為促成人在知性與人格面的成熟,使人長大後在現代社會中知道如何自處,那麼體罰卻會延遲人的成熟。體罰使人在一般規格與保障中或知循規蹈矩,但無法應付複雜變化的社會,無法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正如白老鼠靠乳酪與電擊的獎懲可以訓練它正確地走出人為的迷宮,但無法因此教它如何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所以體罰其實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在功課上體罰或許可以獲得一時較高的分數,在秩序上使學生安靜,但事實是連這樣的管理效果都是假象,許多學生因挨打之故對功課起了反感、恐懼或倦怠,也許他勉強自己去應付幾場考試,維持一定分數,但日久天長,學生的功課反而從此停滯,行為管理也是一樣,依賴打罵所收的是一時阻嚇性的效果,學生的心理需求沒有適當引導,只強加體罰,他自暴自棄的態度或反社會的行為,最多轉移場地,由校內換到校外去宣洩罷了。

三、有人提出:進步如英美也未明文禁止體罰,為何我們卻禁止?
這是社會成熟度的問題。正因為它的社會進步,因為它的社會有自由與尊重的文化根基,它不需明文禁止,甚至反過來明文賦予教師懲戒權,也看不到教師動用體罰。事實上歐洲大陸北從冰島,南至義大利,這中間包含法國、西德皆明文禁止體罰。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亦不贊成體罰。[註]。讓我再把美國的情況多做說明。美國早期立國精神是地方分權。約有五分之一的州如麻省、新澤西明文禁止體罰。而像東部佛爾蒙 (Vermont)卻反過來准許教師體罰,但各學區可自行立法去禁止體罰。不過,實際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的教師,都不會想要體罰,他們連有些時候與學生之間只有言語上的不快,都會感到慚愧。遇到學生屢勸不聽,則填單子給校長,請學生到校長室去,可請校長來帶(escort)學生去。學生到了校長室時便坐在門邊的幾個椅子上靜候與校長談話,校長室的門外便是導師辦公室,學生坐在椅子上,偶而會有熟識的老師走過來同他打招呼,同他說兩句:「喔!怎麼又是你!」或「你發生什麼事了?」然後摸摸他的頭。這些都對學生心理構成了壓力。進入校長室後,校長也不會動手打人,雖然他具有體罰(Corporal punish) 權。校長對學生的談話,當然又構成學生心理上的壓力,最壞的情況是勒令回家一至五天不能來學校,這稱為「suspension」。對於學生來說,這又是再一層的壓力,有位美國教師說:「如果這些都無法改善,你打他只有更糟糕,這時應送他去接受輔導(Counseling)」在一個能認識教育的真諦在於自由與尊重的國家,立法賦學校有體罰權,也只是備而不用。反觀台灣,這用專制文化早生了根的威權社會,教育部雖禁止體罰,體罰卻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看問題要深一層看,說英美有體罰權,台灣便也要效仿,這是斷章取義,生搬硬套的做法。我不妨談個經驗,有一年我帶女兒赴美,在加州一個小學參觀,班上小朋友要我女兒談他對台灣學校印象最深刻的事;我女兒就開始描述台灣體罰的情景。當她說到老師因為功課或秩序抽鞭打人時,發出咻咻的聲音,全班學生都噤若寒蟬,對他們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可是那各學校的學區是明文可以體罰的。

四、但目前我們中小學都是大班大校,不施以體罰,教師們對學生要個別照顧,也會心有餘力不足?
現在談到的正式現實問題的核心。把學校教育當作管理教育,其實是戒嚴政治延伸到教育的一種非常自然的體現。把學校教育當作管理教育,自然不必刻意發展小班小校,在管理觀點下,一師一軍甚至一軍團的調動。都可以指揮自如,那麼兩三百班的中學,又何嘗是問題!?何況小班小校需要更多的教育投資與更適切的教育規劃?現在解嚴了,教育的體制也要改變,中小學小班小校是現代教育必然的趨勢,「社會監督、家長參與」才能使教育活潑而正常,這是教育部決策官員應該認清且積極推動的發展方向。在目前將管理當作教育的現況下,台灣的教育支配權在於中央,命令由上而下,這正好配合大班大校,也是教育體系官僚化,使今日教育問題百病滋生的根源。談體罰問題,不能小鼻子小眼睛的看問題,體罰的近因是老師負荷過重,大班大校增加了很多行政上的工作,這些工作必須老師們來承擔,同時班級人數多,老師確實無法一一照顧。而把管理當教育,又使得教師們在秩序上要參加管理。不當的種種壓力來自上而下的支配權,來自官僚體制威權體制,來自教育資源的不足與濫用,教師無法承受這沉重的壓力,於是採用體罰。體罰紓解了教師身上部分的壓力,加諸學生,由學生來承擔。所以今天的體罰問題其實也是政治問題。但體罰的根本改變不能仰賴由上而下的善意改革,如果今天體罰根絕了,教師便只好將問題提出,將壓力拋回給上級教育行政者,不能由學生含淚來消化大人的頑固與情緒。當問題一再被提出,由上而下的支配方式才可能逐漸改變,變得民主,教師才能從作為教學工具、管理工具的腳色中掙脫出來,取得獨立與尊嚴。目前教師沒有教學自主權,教學研究會淪為行政系統的下級單位,這些都是使教師喪失教學熱忱,使教師壓抑情緒的緣由。教師壓抑情緒,體罰更會被視為必然。因為教師實在太辛苦,太需要士氣鼓勵。可是以起碼的人道立場,老師太辛苦、太需要鼓勵,並不應該叫學生去挨皮肉之痛。令一方面,我也要提出,即使在目前這種大班大校的情況下,也有一些學校及老師,決不體罰學生,卻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他們的經驗應該被推廣,他們的作為,尤值得我們社會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關於這次高雄地方法院對教師因體罰學生處卅天拘役緩刑二年的判決,有人認為是司法介入教育,值得商確?
這次判決是真正的「依法論法」,判決理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與人參自由。因而說司法介入教育,是不了解法律。教育為的是明天的世界,應是充滿乳汁、蜂蜜與花香的田園,可是我們的教育界,不是最進步,反而是最保守的一個行業。難道我們希望教育界是黑暗不法的死角?我的基本論點是,今天在台灣體罰已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文化、政治、歷史、人權與法律的問題。當我們踩在廿一世紀的門檻上,我們要清楚覺察到深植於自己社會中的專制意識,我們自己是這樣被教出來的。我們曾經是小孩,當第一次鞭子打在小孩身上的時候,它傳達給小孩的訊息,不是教育,而示威權與暴力。而威權與暴力正是專制政治與文化最赤裸裸的表現。小孩最初挨打的那一刻,他或許會愕然,或許會震驚,或許會哭泣,但那一刻也是我們授與他的成人禮:他將變成專制文化的另一代,這一鞭要打入他意識的深層,這一鞭是他永遠屬於這專制民族的烙記。所以說任何形式的體罰,都不是什麼教育理論的問題,而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的動物層面的問題。

教育人物重點整理

人物
重點
心理學/社會學
羅特(Rotter)
1.控制信念(對自己與環境之間相對關係的看法):內控、外控
佛洛伊德(Freud)
1.人格發展:口腔期(口腔性格:酗酒、悲觀、依賴)
肛門期(肛門性格:吝嗇、冷酷、頑固)
性器期->戀親情結
->與社會化及道德發展最有關連的階段
潛伏期(小學)
兩性期(國中)
2.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皮亞傑(Piaget)
1.倡用「基模」(基本行為模式),類型有反射基模、生理基模、心理基模。
2.認知發展:感覺動作期(物體恆存)
前運思期(知覺集中、自我中心、不可逆)
具體運思期(去集中化、守恆「數字、體積、重量」、分類、可逆)
形式運思期
3.道德發展:他律(道德現實主義)、自律(道德獨立)
柯柏格(Kohlberg)
1.道德成規前期/前習俗道德期(依據自己的需求從事道德判斷)
(1)避罰服從
(2)相對功利
2.道德循規期/習俗道德期(依據社會規範從事道德判斷)
(3)尋求認可
(4)遵守法規
3.道德自律期/後習俗道德期(依據自己的良心與價值觀從事道德判斷)
(5)社會法制
(6)普遍倫理
柯勒(Kohler)
1.頓悟學習(Insight Learning)頓悟與智力有關,且只限理解性的問題。
勒溫(Lewin)
1.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
2.以完形心理學為基礎,創「場地論」。B=F(PE)  E:心理環境
魏泰邁(Wertheimer)
1.創立完形心理學,探究知覺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
詹姆斯(James)
1.創立功能主義(功能學派-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
2.美國心理學之父
魏特金/威京(Witkin)
1.認知類型之父,認知類型有「重形式」、「全面性」、「穩定性」及「價值中立性」。
2.將人分為「場獨立型」與「場依賴型」
布魯姆(Bloom)
1.教育目標:認知、情意、技能。
2.認知目標的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Mater & Wittrock(2001)將認知分為-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作。
※Anderson(2003):事實知識、概念知識、程序知識、後設認知知識。
3.提倡「精熟學習」(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所需的時間,每人都能達到精熟)
托爾曼(Tolman)
1.提倡「方位學習(符號學習)」理論:白老鼠在迷津中,經到處遊走之後,已學到整個迷津的認知圖(Cognitive map),所以白老鼠在迷津中的行為是目的導向的,而不是像操作制約學習論所說的反應導向。->老馬識途
2.提倡「潛在學習論」
巴夫洛夫(Pavlov)
1.提倡「古典制約理論」
阿得勒(Adler)
1.創立「個體心理學」
艾爾肯(Elkind)
1.青少年自我中心的二大特徵:想像觀眾、個人神話
赫爾(Hall)
1.青少年階段為「狂飆期」
菲次(Fitts)
1.技能學習三階段:認知期、定位期、自動期。
傅立業(Freire)
1.反對「教育即存積(Education as Banking)」
薛爾茲(Schultz)
◎提出「教育投資論」
◎教育制度的經濟功能有-1進行科學研究,改進生產技術。
2發掘與培養學生的潛在能力。
3培養具有適當理想與態度的工作者。
4增進學生或工作者適應職業變遷的能力。
5培養各級師資及科學家。
伯恩斯坦(Bernstein)
1.兒童的社會背景會影響語言類型,語言類型又影響認知表現模式,進而影響教育成就。
布迪爾(Bourdieu)
1.導致勞動階級兒童學習失敗率較高的因素是內化的文化資本
2.「文化再製」(文化資本可以轉換為經濟資本)
吉諾斯(Giroux)
1.應將流行文化納入教學中,也要理解當中所呈現的矛盾的意識型態,並創造不同文化、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2.課程是政治的,是主流團體透過合法而選擇的場域,教師須具批判的精神,探究課程語言的意識權力關係。
威里斯(Willis)
1.文化創生;著有<學習做勞工>
Lecky
1.提出「自我一致論」(教師若能改變學生的自我概念,則能改變其行為)
謝富樂(Scheffler)
1.提出教育四種概念(複合性、爭議性、多樣態的歷程、工作-成效)以及教育四種隱喻(接生、塑造、雕刻、生長)
揚格(Young)
1.著有<功績主義的興起>,其本質是智力和努力(競爭式的獲得)。
史特勞斯
1.創用「紮根理論」
蓋聶(Gagne)
◎影響學習結果的三個條件-
1.學習階層:訊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反應、語文聯結、多重辨別、
概念學習、原則學習、解決問題。
2.學習條件:不同學習方式會產生不同學習結果。
(1)內在
(2)外在(教學時所設置的環境)
3.教學事項:引起學生注意、提示教學目標、喚起舊有經驗、提供教材內容、指導學生練習、展現學習行為、適時給予回饋、評量學習結果、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五項教學成果(目標):語文知識、心智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動作技能
◎「心智技能」包括: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概念、原則、高層次原則。
克柏屈
1.提倡教學之「同時學習原則」:主學習、副學習、附(輔)學習
2.主張設計教學法有四個過程:決定目的、擬訂計畫、實行工作、批評結果
桑代克(Thorndike)
1.「嘗試錯誤」學習理論
2.學習三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3.智力多因說:
4.提倡學習遷移「同元素論」
5.世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學」的書(教育心理學之父)
6.美國心理測驗運動之父
7.提倡教學之「準備原則」
維果斯基(Vygotsky)
1.可能發展區(ZPD)
2.鷹架作用(Scaffolding)
3.強調社會文化與語言對認知發展的影響。有「心理學之莫札特」稱號。
布魯納(Bruner)
1.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動作表徵、形象(圖像)表徵、符號(象徵)表徵
2.發現學習:直覺思維與學習情境的結構是主要條件,強調認知是一種過程,而非一種結果。
3.以人為學科中心的課程計畫(簡稱MACOS課程計畫)->倡導「核心課程」
4.教學理論四原則:動機、結構、順序、增強。
5.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教材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等循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個圓周,以後難度漸次升高,範圍漸次擴大,終而學到完整的知識。
斯肯納(Skinner)
1.倡直線式編序教材,採填充題型,著重學生回憶教材的能力,又稱組合答案式。
2.行為主義心理學
克勞得
1.倡選擇答案式的編序教材,著重再認的能力,比回憶的試題容易學習。
賈德(Judd)
1.提倡學習遷移「共原則論」
華德(Ward)
1.提倡「社會導進論」,主張教育是引導社會進步的主因。
馮德(Wundt)
1.實驗心理學之父(創設首座心理實驗室)
孔德(Comte)
1.首創社會學一詞(社會學之父)
2.知識進化為神學-玄學-科學,主張用科學方法進行社會現象的分析。
洛德(Lord)
1.首倡「潛在特質理論/試題反應理論」
溫納(Weiner)
1.三向度歸因論:因素來源(內外在)、穩定性、能控制性
2.六個原因:能力(穩定)、努力(能控制)、工作難度(穩定)、運氣、身心狀況。
海德(Heider)
1.情境歸因vs.性格歸因
2.平衡論(以個體本身和兩種態度之間的三角關係來說明態度的學習)
卡芬頓(Covington)
1.自我價值論(1)自我價值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
(3)成功難追求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
(4)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級而轉移。
費斯庭格(Festinger)
1.提出「認知失調理論」
推孟(Terman)
1.提出「智商(比率智商)」,編成斯比量表 IQ=MA/CA×100
2.著有<天才的遺傳研究>
魏克斯勒(Wechsler)
1.提倡「離差智商」(Deviation IQ)
2.編製魏氏智力量表=15Z+100
蘭開斯特(Lancaster)
1.導生制(以年齡較長的學生指導年齡較幼學生的一種個別化教學方法)
班度拉(Bandura)
1.社會學習論(三元學習論:環境、個人、行為)
2.觀察學習:注意->保持->再生->動機
【觀察學習是認知歷程,非動作仿效】
3.自我效能論
4.替代學習
華拉斯(Walls)
1.創造歷程四階段:準備期、潛伏期、豁朗期、驗證期。
克勞斯梅爾(Klausmeier)
1.提倡學習遷移「能力論」
艾瑞克遜(Erikson)
1.發展危機-6~青春期: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青年期:自我統合vs角色混亂
2.將後成原則(渥爾夫首創)應用到人格發展中自我的成長。
3.提出「自我認定說」
赫威斯特(Havighurst)
1.發展任務
*青年期(國高中)的發展任務:
1身體器官與情緒表達趨於成熟。2能與同儕中異性相處。
3能適度扮演帶有性別的社會角色。4接納自己的身體容貌。
5情緒趨於獨立,不再事事依賴父母。6考慮選擇對象為將來婚姻準備。
7學習專長作將來就業準備。8在行為導向上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倫理標準。
奧蘇貝爾(Ausubel)
1.有意義學習理論
2.前導組織(要領概念/先備知識/認知結構具有吸收同化新概念的功用)
3.提倡「闡釋法」(講解式教學)
涂爾幹(Durkheim)
1.教育的目的在使青年人社會化【教育功能:社會化、專門化】
2.社會連帶:藉由社會連帶使得原來獨立的分工狀態結合成集體的狀態。
3.集體意識:指存在於社會成員之間的共同信仰和情操,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元素。
派森思(Parsons)
1.將社會組織分為三個次級系統:策略次級系統、協調次級系統、操作次級系統。
斯皮爾曼(Spearman)
1.智力二因論:
1普通因素(G因素):一切智力活動都共同具有,即每個人都具有此種能力,只是多寡不一。->智力測驗
2特殊因素(S因素):為學習各種專門智能所依據的特殊能力,某一特殊能力與其他特殊能力之間並不相同。->性向測驗
卡特爾(Cattell)
1.流動智力-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較大,多表現在空間認知、機械式記憶等。
2.晶體智力/固定智力-受後天學習因素影響較大,多表現在語文詞彙及數理智識
斯坦柏格(Sternberg)
1.智力三維論:
1組合智力:後設認知、吸收新知、智能表現
2適應智力:適應環境、改變環境、選擇
3經驗智力:運用舊經驗迅速解決問題、改造舊經驗創造新經驗
塞斯通(Thurstone)
1.智力群因論(7種):語文理解(V)、語辭流暢(W)、數字運算(N)、空間關係(S)、聯想記憶(A)、知覺速度(P)、一般推理®。
基爾福(Guilford)
1.智力結構論:智力包括三向度(5×6×6),共180種能力。
(1)思維內容-視覺、聽覺、符號、語意、行動訊息(社會性智力)。
(2)思維運作-認知、記憶收錄、記憶保存、擴散思維、聚歛思維、評價。
(3)思維結果-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涵意。
葛敦納(Gardner)
1.智力多維論:語文、數理、空間、音樂、體能、社交、自知。
Salovey & Goleman
1.情緒智力理論包括五種能力-【Goleman提出情緒商數(EQ);Stern提出IQ】
(1)認識自身情緒【情緒自覺】
(2)妥善管理自身情緒【情緒管理】
(3)自我激勵【將情緒導向正途】
(4)認知他人情緒【情緒判讀能力】
(5)管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
馬斯洛(Maslow)
1.人本主義心理學
2.需求層次論:基本需求(B:生理、安全、愛與隸屬、求知)
成長需求(G:求美、自我實現)
羅賓遜(Robinson)
1.SQ3R(上下雙向處理):
瀏覽(Surver)、質疑(Question)、閱讀(Read)、記誦(Recite)、複習(Review)
漢米爾(Hammill)
1.提倡資源教室/資源中心,其設有專門人員職司各項特殊教學的設計、實施、評鑑與改進,適用於資優兒童、智能不足及各類特殊兒童。
楊格(Young)
1.提倡「色覺三色論」(視覺神經系統中有三種感受器,分別職司紅綠藍三種不同波長的光波。->現在電視機的設計原理。
瓦克(Walk)/吉卜森(Gibson)
1.創立「視覺懸涯」(visual cliff),希望瞭解人類的深度知覺是否與生俱來,結果發現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發展到知(知所恐懼)的地步。
克朗巴赫(Cronbach)
1.將測驗分為「最大表現測驗」與「典型表現測驗」
2.創用「α係數」,適用於採多重計分。
Campell & Fiske
1.提出「多項特質-多項方法分析」以建立幅合效度與區別效度。
高德門(Goldman)
1.對學生資料之解釋,提出三向度解釋模式(資料來源、處理方法、解釋類型)
莫瑞(Murray)/莫根(Morgan)
1.編置「主題統覺測驗」(TAT),藉由圖畫的情境為主題,讓受試者在編造故事時投射出隱藏在內心中的問題。
莫里諾
社會關係測驗/社交測量法
奧斯古德(Osgood)
語意分析技術(使用相對的形容詞所構成的量尺,要求受試者對某概念加以評定)
高塞(Gossett)
1.發現「t分配」(一種以0為中心,左右對稱高峽峰的分配曲線)
高斯(Gauss)
1.發現「常態分配曲線」,又稱高斯曲線。
史蒂芬生(Stephenson)
Q技術
庫寧(Kounin)
漣漪效應

課程教學
萊因(Reine)
1.五段教學法: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
艾斯納(Eisner)
1.倡「空無課程/懸缺課程」
2.不滿傳統強調科學化的評鑑,轉而倡導質的評鑑。
3.主張「教育鑑賞」、「教育批評」、「教育的想像」。
史點豪斯(Stenhouse)
1.倡導「課程即研究假設」
李查德(Richards)
1.設計教學法:有目的、有計畫、有實際活動的學習單元。先有一個實際問題,由學生自己決定工作計畫、自己運用具體的材料,從實際活動中去完成,以解決實際問題。
柏克赫斯特(Parkhurst)
1.自學輔導法-道爾頓制(工約/月約:每一學科由教師規定各年級之作業項目)
華虛朋(Washburne)
1.自學輔導法-文納特卡制(養成自學能力、適應個別差異、培養學習興趣)
凱樂(Keller)
1.個人化教學法/凱樂計畫:特徵為自訂進度、講求精通、個別教導、善用指引、輔以傳統教學法。
泰勒(Tyler)
1.目標模式(工具模式)的課程,課程四要素:目的、經驗、組織、評鑑。
2.課程之父;課程聖經<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則>
巴比特(Bobbitt)
1.科學派課程理論(成人及社會本位課程)、『教育即生產』
2.活動分析法->教育是為成人生活,課程編製應以科學方法分析社會中的成人生活,作為依據。
塔巴(Taba)
1.倡「草根模式」的課程設計,主張課程應由課程方案的使用者(教師)來設計。
奧斯邦(Osborene)
1.提倡「腦力激盪術」(以八人為一小組,遵守和諧、尊重、不批評的原則。)
菲利普(Philipp)
1.提倡「六六討論法」(以六個學生為單位,在六分鐘內討論完畢)訓練領導人才
莫禮生(Morrison)
1.單元教學法:試探、提示、自學、組織、複講。
2.提倡教學之「熟練原則」
柯柏勒(Kibler)
1.提出「教學基本模式」(GMI):教學目標、學前評估、教學活動、評量。
【葛拉塞(首創):分析教學目標、診斷起點行為、設計教學流程、評量學習成果】
拉薩爾
1.首創分班教學之法。
◎ 課程統整模式
1.Kovalik統整主題教學模式(ITI)
2.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units)
3.Palmer課程連結模式(CC)
4.Miller全人教育模式(HM)

行政
麥哥里(Megley)
1. Z理論 【X、Y理論是由麥理格(Mcgregor)所提倡】
史塔佛賓(Stuffbeam)
1.CIPP評鑑模式:背景、投入、過程、成果
2.主張「教育評鑑旨在力求改進,而不在證明」
葛立克(Gulick)
1.行政歷程POSDCORB:計畫(Planning)、組織(Organization)、用人(Staffing)、指揮(Directing)、協調(Coordinating)、報告(Reporting)、預算(Budgeting)
韋克(Weick)
1.學校為「鬆散結合系統」
費堯(Fayol)
1.行政歷程之父
2.提出分工、命令統一等十四項管理原則
賽蒙(Simon)
1.提出決策有限理性
2.行政決定過程三步驟: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抉擇活動
泰勒(Taylor)
1.科學管理之父
杜拉克
1.目標管理(MBO)
賀滋柏格(Herzberg)
1.激勵保健學派/雙因子滿足理論
(1)工作滿足因素/激勵因素-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升遷。
(2)工作不滿足因素/保健因素-組織政策與管理、薪資、人際關係、視導、環境。
富連基(French).&芮文(Raven)
1.將權力分為五種:獎賞權、強制權、法職權、參照權、專家權。

哲學
蘇格拉底
1.主智主義,產婆法(詰問法)
2.主張「知識即道德」,知德合一,認為人性本善。
3.「知識是發現;教育即回憶。」「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柏拉圖(Plato)
1.理性主義【在門口掛著「不學幾何者,不得入此門」】
2.著有<共和國>,分為三種人:頭部/金質/哲人、胸部/銀質/戰士、腹部/銅質/生產之士;教育是為培養哲學王。
亞里斯多德
1.實在主義之父,教育理念強調理性的啟發。
2.身體教育先於心靈教育
3.四因說: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
4.演繹法的思考模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5.著有:倫理學、政治學、工具。
坤體良(Quintilian)
1.<辯學通論>為第一本完全討論教育的專論,有雄辯教育家之稱。
2.反對體罰【與西塞羅同樣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雄辯家】
培根
1.「知識即權力(力量)」
2.廣智說(教育目的在求得豐富的知識,是經思考觀察而得的真知)
3.<新工具>,歸納法:盡量利用觀察的經驗活動去蒐集相關資料,將無用的、不相干的加以「擯斥」,剩餘的加以「收穫」。
4.打破四個偶像:
1種族偶像:習俗之蔽(大多數人的觀點未必為真)
2洞穴偶像:自我之蔽(受限於有限的經驗,以偏概全)
3市場偶像:言語之蔽(語言的意義常隨人的瞭解而變化)
4劇場偶像:學統之蔽(喜歡引經據典,不經思索接受學說內容的人)
笛卡兒
1.<方法論>,我思故我在;演繹法
洛克(Locke)
1.經驗主義(知識來自經驗),知識來源始自感覺與思考。
2.教育萬能(人出生時好像是白紙)
3.<民約論>、<人類悟性論>、形式訓練說
4.「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
康米紐斯(Comenius)
1.世界第一本有圖畫的書->世界圖解;教育心理化、興辦實驗學校。
2.泛智論(泛智學校:秋):認為任何事物都有教育的價值
3.學校分為春(母親學校/生活教育)、夏(國語學校/訓練記憶力及想像力)、秋(拉丁學校/培養判斷力)、冬(大學/科學研究)。
4.<大教育學>為教育之系統著作。
盧梭(Rousseau)
1.自然主義,主張返回自然,倡導兒童本位。
2.思想與老莊類似;「凡來自自然的都是善的,而一經人手就變壞了。」
3.教育界的哥白尼
4.著有「愛彌兒」-主張兒童在12歲以前應接受「消極的教育」
-人的教育來自三種途徑:人、自然、事物。
5.反對書本教育,認為「讀本」形同「毒本」
巴斯道(Basedou)
1.受盧梭<愛彌兒>影響,為自然主義的具體實現,創辦泛愛學校。
懷德海(Whitehead)
1.提出「教育應該始於研究,且終於研究」。
2.認為實用,仍然是觀念最重要的價值,尤其是教育。
康德(Kant)
1.理想主義(折衷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2.生而具有理性,教育的目的就在啟發理性。思想與孟子相似。
3.道德判斷以動機為主;訴諸理性的「無上命令」。
4.「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
1.用「樹木」的方法來比喻「樹人」(視教師如園丁、視學生如花木)
2.平民教育之父(貧民教育活動始於新莊)、小學教育之父、國民教育之父
3.在詩塘(Starz)設孤兒院,被尊為「孤兒之父」
4.強調「教育愛」;墓誌銘被尊為「人中之神、神中之人」
5.首先倡導「直觀教學(觀察法)」或「實物教學」,影響後世的科學教育。
6.學習開始於感覺(經驗論)
赫欽斯(Hutchins)
1.永恆主義
2.實施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理解能力和判斷力
愛倫凱(Ellen Key)
1.被譽為「二十世紀兒童的救星」
2.曾在<兒童世紀>中,提出「兒童是二十世紀的主人翁」。
菲希特(Fichte)
1.倡「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德國為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
2.教育目的在培養國民的「祖國愛」,重視公民教育之養成。
3.<告得意志國民書>推行全民教育,實現強迫義務教育。
4.世俗教育重於宗教教育,教育權應由國家主導。
凱欣斯泰納(Kerchensteiner)
1.提倡「公民訓練說」,教育目的在造就適合國家及時代需要的有用公民。
2.學校教育以勞動為主,強調職業道德化、團體生活道德化。
赫爾巴特(Herbart)
1.提倡「四段教學法」(系統教學法):明瞭、聯絡、系統、方法。
2.首創「教育科學」一詞(主張教育應以科學、系統的方法進行研究)
3.提倡教學之「類化原則」
4.教育科學之父(主張教育學要成為獨立的學門要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上)
5.統覺論:統覺能力分為認同、分類、調和、創造四類功能;應用於教學上時稱為「類化原則」。
6.興趣論(多方面興趣):包括來自與自然接觸的知識興趣(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以及與人為交往的倫理興趣(同情的、社會的、宗教的)。
形式訓練說->Locke 行為養成說->Watson 形成說->Herbart
福祿貝爾(Froebel)
(幼稚園/恩物的創始人)
1.幼稚園之父;強調遊戲的價值、活動的重要性與學習的主動參與。
2.開展說(教育即自我實現)「教育之道無他,為愛與榜樣而已」
3.把兒童比喻為花草,學校比喻為花園,教師是園丁->園丁論
4.自由(使人選擇向善)與創造(使人得到智慧)是人類的天性。
5.幼稚教育的三項基本原則(1)順應幼兒自我發展(2)自發活動(3)社會參與
6.提倡教學之「自動原則」
斯賓塞(Spencer)
1.生活預備說
2.生活包含五種活動:
1與自我生存直接關係->身體保健=>最重要!
2與自我生存間接關係->謀生職業
3關於繁殖種族->作父母的準備
4關於維持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公民的道德活動
5關於利用休閒時間和滿足趣味->休閒和娛樂
3.有機比擬論
4.「科學」是最重要的知識!
5.教育目的在使人生獲得愉快,故教育需包括三部分:
心智發展、道德訓練、體育
杜威(Dewey)
1.<民主主義與教育>,主張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
2.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個體生長的可能性是源於未成熟狀態)、「教育即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前三者為實驗主義之主張)、「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教育無目的論」、「哲學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3.強調兒童本位的教育、活動課程及問題教學法
4.「教育本身沒有目的,只有成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強調「教育過程」!
5.學校教育的三大缺點:沒有生氣、不切實用、沒有興趣。
6.贊同進步主義的放任政策。「教育為導其生長」
蒙特梭利
(幼兒科學教學法的創始人)
1.創辦「兒童之家」,特色為:
1開放式的教學理念和空間。2混齡學習。3尊重個別差異和個別示範引導。4沒有固定的教學單元。
2.教育的目的,在養成獨立自由的人,對於兒童的任務,不過順應自然的程序幫助他們養成有用的能力而已。
3.倡導「兒童本位」「獨立教育」,認為受教育的人必須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4.其學前教育理論與課程之發展始於教育智能不足者。
斯普朗格(Spranger)
1.文化主義(主張文化發展說)
2.<人生之形式>六種理想價值與人格類型:
經濟型(求利)-實業家;藝術型(求美)-美術家
理論型(求真)-思想家;政治型(求權)
社會型(求愛)-教育家;宗教型(求聖)
3.提倡教育愛及愛的教育,影響現代之教育。
李普曼(Lipman)
1.主張透過故事與小說來教導兒童推理,引導兒童如何思考、體驗哲學討論歷程之兒童哲學倡導者。
斯泰納(Stciner)
1.提倡人智學,創設華德福學校。
席勒
1.教育史上最早提倡「審美教育」
傅柯(Foucault)
1.採用考古學和系譜學從事哲學研究,重視生活體驗,並對這種體驗充滿無限執著和迷戀,曾提出「力量即正義」中的力量和「知識即權力」中的權力沒多大分別;認為知識只是社會上少數有權勢的人運用身體力量或心靈力量,將他們對正義的理念強加於大多數人身上。


中國人
孔子
1.教育目的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培養君子。
2.課程為德行藝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啟發教學法(認知學習)
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因材施教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自動原則
6.子以四教:文(文學)、行(德行;最重視)、忠(政事)、信(言語)
7.主張「性相近,習相遠」(學習結果受環境影響,教育非萬能)
8.首先提倡「政教合一」,以教立國、治國。
孟子
1.教育目的:明人倫;教育方法:因勢利導
2.「人皆可以為堯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3.「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老子
1.教育理想有四:棄智、絕學、抱樸、守愚(教者使愚,學者守愚)
2.論學教方法,即是一個「愚」字。
3.反學校教育、順應自然。
墨子
1.教育目的:以利為義(以利為具體內容,以義為終極理想)
2.「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3.教育實施倡「以吏為師」(智者為政乎愚者則治,愚者為政乎智者則亂)
4.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與邊沁的功利主義相似。
5.知識的種類有三:親知(感官)、說知(名言)、聞知(傳授)
荀子
1.注重積善、變化氣質、有恆、環境、音樂、「禮」、德操。著<勸學篇>
2.強調獎懲。「以善先人者謂之教」,重視教育價值的傳遞與創造。
莊子
1.「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與蘇格拉底「人唯有自承無知,才能有知」的見解相似。
告子
無善無惡論
性三品論
王充
1.<論衡>被統治者視為「異書」。認為環境的影響很大。
2.「孟軻言人之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荀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楊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
3.主張知識源於觀察成於思考,絕不能憑空虛構,注重驗證建立經驗派哲學。
董仲舒
「漢代孔子」
1.聖人之性(上品)、中民之性(中品)、斗筲之性(下品)
2.主張滅絕異學,尊崇孔道,以統一人民思想。
3.曾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4.主張人性的陶冶需藉由「民待王教而後化,性待教育而後善」
5.純粹的動機論,排斥功利說。對教育主張承天之道,積極指導。
6.天人三策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置名師」「重選舉,廣取士」
韓愈
1.教育目的:明先王之教
2.<原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而已矣。」
王通
1.主張求學的目的在求道,不在求利,為宋明理學之先驅。
淮南王
1.主張「性」為教育之中心,教育的最好方法在節慾。
揚雄
1.「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主張求學最重要在「良師教導」,則言行均將與之類化,而趨於善。修養要用「勉」的功夫。
顏元(顏習齋)
1.主張「正其誼,適(足)以謀其利;明其道,適(足)以計其功。」實利教育
顏之推
1.主張教育子弟需從懷胎時教起,至少需從幼時教起。
程顥(明道)
1.教育目的:教人識仁(其學本之大學中庸)
2.教育方法:內外兩忘、主敬(敬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明)。
程頤(伊川)
1.教育目的:教人學為聖人
2.「能敬而心自專一,專一然後有所得」
1.程顥之學近於孟子,遞演為象山、陽明;伊川之學近於荀子,遞演為晦庵。
2.程顥主內外兩忘,重自得;伊川主寡慾,重窮理。
3.程顥主「氣」一元論,以性即氣;伊川主「理氣」二元論,以性即理。
張載(橫渠)
1.教育目的在變化氣質及於天地之性,主張「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學禮!
2.<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尤具博愛精神。
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朱熹(晦庵)
1.教育目的:明五倫。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2.求學方法:知行並重,主敬、窮理(格物致知)。
3.以禮記中之大學、中庸與倫語、孟子並列,稱為四子書。
陸九淵(象山)
1.教育目的:明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理,理、心、宇宙實是一物。)
同:均尊孔孟
異:朱熹採用科學方法,重經驗,在道問學,在格物致知。
陸九淵採用玄學方法,重直覺,在尊德性,在發現自己的良知良能。
王陽明(守仁)
1.教育目的:致良知(方法有:誠意格物、由近及遠、戒慎恐懼以防人欲)
2.「非善非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3.提出「知行合一」,著<傳習錄>,重視兒童教育。
許魯齋
1.教育需注重實際生活、注重思考、注重持敬。
劉念臺(宗周)
1.教育目的:復性(即復此知善知惡之性,自知其為善,則為善無不盡;自知其為惡,則去惡無不盡)
顧亭林(炎武)
1.教育目的:通經致用
2.求學方法: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黃宗羲(梨洲)
1.教育目的:致良知,慎獨為致良知之功。
2.政治理想:重民權、抑君權、尊法律。
3.以致用為目的,以修德為講學的根本,以博讀經史為求學的方法。
王船山
1.其觀點近於康德。主張「德性之知」是先天的,是知識的根本;「見聞之知」是知識的材料。教育目的在止於至善。
戴東原(震)
1.善於考證之學
2.教育目的在使人的情欲的發動合乎於理
蔡元培
1.中華民國首任教育部長
2.提倡美感教育、世界觀教育、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五育)
張之洞
1.著勸學篇,提倡「中學(內學/治身心)為體,西學(外學/治世變)為用」(以封建倫理綱常的思想、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作為一切學問的根本,根本學會了,才可學習對封建統治有用的西學。在尊孔、讀經、堅守禮教的前提下,學習洋務事物所需的西方語言、文字、規章與自然知識。)
梁啟超
1.亦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兼通);要求仿西方創辦女學。
容閎
最早主張派遣留學生的人
盛宣懷
上海建師範院(師範教育之始)